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 由 林默涵磕劇 發表于 籃球
  • 2022-06-22
簡介同為沿海城市,天津衛獨有的精神文化很多人都會把天津和上海這兩座城市做比較,兩個城市都是沿海城市,並且也曾經擁有很多的租界,接觸了很多的西洋文化,但為什麼現在的天津和上海卻在經歷過類似的時代後,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呢

刷子李的本名叫什麼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生活,往往使一個對它絕望的人,也不肯輕易同它告別,不正因為它迷人的富有,它神秘的未知,它深藏的希望嗎?——馮驥才《真人不露相》

從來沒想過,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居然有了在聽相聲的感覺。這就是馮驥才先生獨特的寫作風格,在他的這本《俗世奇人》書中,你可以體會到一場熱熱鬧鬧的相聲說書。書裡說的是天津衛碼頭的俗世與奇人,訴說著的是馮驥才先生眼中的天津衛。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馮驥才先生自畫像

其實,要說到奇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馮驥才先生自己。首先,他在文學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僅是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他的作品,常常出現在學校的語文課本上。可以說,馮老的文學作品,不僅影響一兩代人,而是持續不斷地在影響著中國新一代的接班人。

不過,要說馮老是“奇人”,可不單單是指他的文學作品的功底。馮老在成為作家之前,曾經是一名畫家,像《雕花菸斗》 《感謝生活》《鬥寒圖》《臨街的窗》這些作品,都和他之前畫畫的經歷有關。如果沒有他曾經作為畫家的經歷,想必也不會將故事寫得深入人心。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今天要說的《俗世奇人》這本小說中,所有的插畫,也都是馮老自己親自完成。看過人物插畫,再對比人物的故事,你會發現,馮老筆下的人,就是這麼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你的眼前了。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俗世奇人 足本》包含了36個小故事

這也難怪,中國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博士,曾經將馮老比作是中國文化的精衛鳥,說他始終不知疲倦地填中國文化和中國教育的“海”。

下面,我們就一同來聊一聊在《俗世奇人》這個草根舞臺上,綻放光芒的那些“奇人”以及這些奇人背後所承載的津勁兒。

天津衛的草根舞臺,每天上演著中國達人秀

馮老將《俗世奇人》中的“奇”解讀為“傳奇”。而能稱為奇人的,必定就是那些身懷絕技,讓人口口相傳的人物。他們是一群有本事的人、有絕技的人,他們同樣是一群讓人意想不到的人。

《俗世奇人》的故事,大都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在那個時候,要是想被人們稱為“手藝人”,那就必須手上要有絕活。而且這絕活光你自己說好沒用,得別人買賬。就拿唱戲來說,戲唱得好,臺下一個勁鼓掌叫好,就像見到了皇上;要是唱得不好,不僅臺下喝倒彩,說不準還會被臺下扔過來的茶碗砸中,從此在這個地方再也唱不了戲。

那些真正有絕活有手藝的人,很少會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名。天津人常常喜歡給有絕活的人取外號,把他們的絕活和他們姓連在一起。像風箏魏、泥人張、刷子李等等。

就拿這個刷子李來說,他每次刷牆前都會做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那就是給自己從頭到腳換一套黑衣服。而他的絕活就是,刷完牆之後,黑衣服上沒有一個白點,要是身上但凡有一個白點了,那麼他就分文不收。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刷子李

有人不信,上門拜師學藝,順便檢驗真假。結果,眼見為實,一整天刷下來,刷子李身上確實一個白點都沒有。刷子李的名氣也因此更出名了。

也許你覺得,刷子李的絕活,似乎也不怎麼樣。那我們再來說一個泥人張的故事。泥人張本名叫張明山。手藝道上的人,說泥人張要是敢說自己是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哪怕是第三名,也離他差了十萬八千里。

一次,泥人張在看戲的地方捏泥人,別人誇泥人張不僅捏得快,而且個個都是惟妙惟肖的。有個叫海張五的人不服氣,嘲笑了他幾句。泥人張也不爭辯,只是兩手飛快擺弄著泥巴,幾個來回就把嘲笑他的海張五給捏了出來。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泥人張

海張五還不服氣,說泥人張想憑著這個破手藝賺錢,賤賣都沒人要。沒成想,到了第二天,泥人張擺了個攤子,上面放著200個各種造型的海張五,還寫了個牌子:賤賣海張五。

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都來看熱鬧,一邊看,一邊還樂。三天以後,海張五坐不住了,趕忙派人把這些泥像都買走。這場鬧劇才算收了場。

就像馮老在書中寫的那樣,“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 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 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

這些手藝人,不僅手藝一個賽一個,這個脾氣和性子也是一絕。然而這樣的獨特的人物性格,卻只有天津這一方水土才能養育得出來。

著名評論家劉濤在評論“民俗小說”時曾經說過:“小說的根基在俗世。奇是俗世開出的花,根卻是俗世,無根則無花。俗世藏汙納垢,卻元氣淋漓,奇之花不能生在空無之中,只能生在俗世之中。”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馮老筆下的“俗世”天津衛,以及天津衛裡面的天津精神。

骨子裡深埋的天津精神

天津的歷史追溯到春秋時期,燕國的屬地。而燕國又和趙國接壤,這兩個國家既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卻又互相看不慣對方。這一糾纏,就糾纏了幾百年。所以,很多人在提到這兩個國家時,都會以“燕趙之地”相稱。

司馬遷曾經對於燕趙區域的民俗風氣做了以下的概括:“那裡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氣、有俠義心腸。”

在燕趙地區生活的人,很多都擅長騎射,不僅是春秋時期,這個習慣還延續了好幾個朝代。比如,在北魏時期的天津,有個姓李的大戶人家,家裡有個小女兒很擅長騎射,還能左右開弓。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而到了北宋時期,還有一位無名老婦人,赤手空拳就殺死了契丹的騎兵。這個老婦人的故事,還被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寫在《 唐河店嫗傳》中:“一嫗尚爾,其人人可知也。”大意是一個老婦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厲害想必也能可想而知了。

可見,古時候的天津人,骨子裡天生就是一群“充滿血性,勇於抗爭”的英雄好漢。

除了那深埋在骨子裡的俠義之情外,天津本身獨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獨特的天津精神。而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天津衛”這個名字的由來。

之前改編自天下霸唱的《河神》讓很多人知道了那句民謠: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最早是在明朝的時候,有了“天津衛”這個稱號。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舊時熱鬧的天津衛碼頭

其實不只是明朝,事實上,天津歷來都是北方重地。金代在直沽設 “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明永樂年間,明廷開始在天津 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李鴻章與袁世凱在天 津訓練新軍。

不論是直浩寨,還是海津鎮,亦或是天津衛、近 代新軍,天津實為屯兵拱衛之用,這即是天津的“衛”文化。一百年前,凡是外來的西洋玩意要朝貢到紫禁城,那必然就得先經過天津。

天津自古以來便利的水陸交通位置,為天津帶來了勃勃商機和八方來客。清朝中期,天津已成為我國北方比較大的商業都會,長期的商業貿易也造就了天津城市熱情好客、樂觀幽默、和氣生財的商埠文化。

以至於到了民國時期,就出現了“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的說法。

同為沿海城市,天津衛獨有的精神文化

很多人都會把天津和上海這兩座城市做比較,兩個城市都是沿海城市,並且也曾經擁有很多的租界,接觸了很多的西洋文化,但為什麼現在的天津和上海卻在經歷過類似的時代後,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呢?

說到“文化”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文化”的內涵並不簡單。文化有精神和物質之分,一般我們看得見的是物質文化,就像天津的鐘鼓樓、“狗不理包子”,而精神文化又是附屬在物質文化之上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不可分割。

英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認為:“這標準化的、身體上的習慣或風俗,亦即機體上較鞏固 的修正,乃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一個器物或一種人改造過的環境是物質 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器物和習慣形成了文化的兩大方面——物質的和精神的。 器物和習慣是不能缺一,它們是互相形成及互相決定的。”

我們先來說說上海的精神文化

作家陳丹燕曾經在《上海的金枝玉葉》中,描繪了上海獨有的“中產階級文化特徵”。這種特徵,充滿了殖民現代特性,是一種西方文明和本土文化產生化學反應後的衍生品。

這種“衍生品”,不僅從外在改變著上海這座城市的建築街道,更從內在讓百姓接受並且融合西方文化,從而產生獨屬於上海自己的海派文化。就像上海獨有的“洋涇浜”英文,西方文化並不能取代上海原有的城市特性和民族特性,反而是被上海同化然後融合。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老上海的蘇州河

而天津這座城市,卻與上海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

天津的本土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對西方文明有著強烈的排斥和對抗。比如歷史上有名的“火燒望海樓”,義和團與洋人及教民的流血衝突。包括在《俗世奇人》中提到的帶頭和洋鬼子抗爭的黃蓮聖母,也同樣可以看作是和西方文明對抗的化身。 天津人骨子裡就有種不服氣的精神,除非讓我心服口服,不然我就“抵死不從”。

歷史上有名的“九國租界”在天津相繼建立後,更加劇了兩種文明形態 在地理空間、城市規劃、建築風格、語言系統和階 層的區隔分界狀態。一種是老城廂、“三不管”等尊 崇中國傳統文化和碼頭文化的華界, 一種是五大道、小洋樓所體現的西方現代文明的租界,兩者矛盾並存或者是融而不和。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天津九國租界 老照片

也許正因為如此,和馮驥才先生一樣,被稱為天津代表作家林希,就曾在他的作品中,為他的小說人物,寫過這樣一段話

別以為住到租界來了,我們詩書人家的家風就要改變了,不能夠。我們說仁義道德,他們講平等博愛,這是看似相似,其實完全是不一樣的兩種信條,他們對,還是我們對? 用不著我們去管,反正我們是不相信他們那一套。

天津衛的人,只管傳承自己骨子裡的精神文化,那些外來的東西再好,只要不是自己認可的,那就沒什麼好的。

傳統民俗文化,對於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馮老曾經提到自己最初萌生寫作這個念頭,源自於一個老朋友的提示:“你說,將來的人會不會知道咱們這種生活?這種處境?如果總這樣下去不變,再過幾十年,現在活著的人都死了,還不就得靠後來的作家瞎編……”

馮老覺得自己有這個義務,將他經歷過的那段時期的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所以,他不斷走街串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成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同時還用文字去刻畫這些我們可能忽略的精神文化。

有人說,每個作家都有一個自己的寫作地圖,正如說起老舍,就必然會想起北京;說起沈從文,就必然會想起湘西;說起莫言,就必然會想起東北高密鄉。

那麼對於馮驥才先生來說,提起他,就必然會想起天津衛。

天津衛獨有的直爽豪邁、熱情好客、樂觀幽默、俠義之心傳承至今,和當代的天津人完美融合。

曾經在香港機場涉險的天津小夥付國豪,在面對暴徒圍攻時,依然高喊自己支援“香港警方”;曾經在非典爆發、汶川地震的時候,天津人民也同樣衝鋒在前......種種的一切,昭示著天津衛的精神永不消逝,天津人骨子裡的“津勁兒”也會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陳丹燕。上海的金枝玉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林希。天津離精神大都會尚遠

張勇:《論馮驥才小說創作的文學史意義》

《俗世奇人》:真實的草根舞臺,上演著津勁兒十足的中國達人秀

【人民文學出版社】俗世奇人 馮驥才正版 足本 增加18篇新作收錄馮驥才先生親自配圖

檢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