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 由 司波達也Owen 發表于 籃球
  • 2022-05-27
簡介2.4 理論意義或應用價值,體現成果的重要性分析完研究結果及其背後的原因後,討論需要往前深入一步,去拓展分析結果的延伸意義,以呼應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價值

moisture怎麼讀

Discussion(討論)是體現一篇論文深度的主要部分,對於提升論文質量極其重要,也是說服審稿人接受論文結果的最好機會。高水平SCI論文往往有著獨立和豐富的討論部分。然而小編髮現,很多研究者覺得沒什麼可寫,往往幾句話就討論完了。即便寫出了討論,往往也是淺顯討論而缺乏厚度,這也是一般水平論文的討論字數比高水平論文的討論字數少得多的原因(22。4%vs。10。8%)。在2017年5月,吳志根博士的高校演講調查結果顯示,討論被認為是SCI論文中最難寫的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講將具體介紹SCI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內容、寫作結構,並結合案例講解,使研究者對什麼是有效的討論寫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能著手對討論部分進行高效寫作。

1。是否分開寫

筆者在“

SCI論文寫作結果展示要吸引眼球

”一期中已分析過結果和討論分開寫及合併寫的情況,這裡再次強調:分開與合併只是形式上的變化,關鍵還是要抓住兩者內容上的區別。結果強調研究資料展示和資料解釋,討論則聚焦在如何分析結果使之有說服力。如果不理解這兩者的本質差別,就可能造成結果和討論部分重複,特別是和討論中概括內容的部分重複。這也是有些人選擇將結果和討論部分合在一起寫以避免重複的原因之一。不過,優秀的討論寫作不僅不會造成重複,而且可以大大提升論文質量。

在落實到具體的寫作上時,無論是合併還是分開寫結果和討論,小編都建議在寫初稿時將兩者分開,寫完後再考慮是否合併。這樣在寫作時有利於區分它們的內容而不至於混淆。此外,單獨寫討論還可以逼著自己多思考,讓討論更加透徹和全面,這也是高水平SCI論文的寫作特點。如果有價值的、豐富的研究資料得不到深入的挖掘、討論和分析,且發表在一般的學術期刊上,那麼就會像高明的廚師擁有非常好的食材卻做不出一道美味的佳餚,這是非常遺憾的。

2。討論包含的內容

論文主體部分的尾端就是討論部分。其在相對“瘦小”的方法和結果部分之後開始“增肥”,意味著在分析內容上進行了衍生和擴充套件,並將取得的結果輻射到更廣的研究範圍上。例如,結果部分聚焦在自己的研究資料,而討論部分還要對比其他相關聯的研究成果。討論的範圍一般較大,且形式相對靈活,並沒有嚴格固定的內容和順序,因此讓初學者感覺困難。通常來說,討論部分可包括以下內容。

2.1 概括關鍵發現

結果部分較為具體地展示了各個方面的研究結果,而討論部分則要歸納整理結果,串聯起最主要的發現去回答引言部分提出的要解決的問題。注意,討論部分並不需要概括分析所有結果,而是要去討論體現論文創新性和重要性的結果。其中那些令人吃驚或反常的結果資料,往往能引起審稿人的注意,審稿人會期待作者在後面給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概括和解釋好這部分結果,往往能增強論文的創新性;反之,則可能讓審稿人質疑研究資料的準確性。在概括結果時,可以舉例描述結果的具體資料,或聯絡結果部分的某個圖表,讓讀者更能理解。

討論部分除了可以概括明確的資料結果,資料可以直接表明某個結果(基本上從圖或資料中明顯可以看到),還可以推測或推導論文中資料無法直接顯示的結果,常用

suggest, indicate, highlight, imply引導,比如:“The

data in Fig。6 and Table 8 suggest that crack closure

and decrease in permeability will continue if

confinement was increased beyond 2 MPa, in

particular for samples containing high levels of

microcracking。”這些結果往往是資料帶來的引申結果,能增加論文的豐富度和厚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有根據和適度地推測,否則得出的結果會因過於勉強而缺乏說服力。此外,為了確保論文能得出有確定性的創新性結果,這種基於已有資料的推測不宜過多,而應該有充足的明確資料來展現結果(類似圖1中的句1)。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1 討論部分的內容舉例(Wu et al。,2014)

在討論中概括結果時,需要注意和結果部分中概括結果的區別,不要和結果部分重複,應做適當的延伸概括。比如:

(1)結果: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rug X,20 out of 25 patients experienced intracranial bleeding。

(2)討論: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ug X may have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該結果部分表明,“25個病人中有20個病人都對藥劑X有顱內出血反應”。因此,在討論部分就不能重複上述結果中的表達,或採用類似的表達,比如轉化為百分比來表述,即“80%的病人在使用藥劑X後有顱內出血反應”,這相當於重複結果而不是討論。好的討論是延伸概括,如“研究結果表明藥劑X可能有副作用”這樣的表述就是一個變相的總結,是討論中應該出現的延伸表述。

2.2 解釋關鍵發現,分析原因

論文的創新點往往體現在新的發現上,這就需要解釋獲得新發現的原因或排除某個原因,以此增強結果的可信度(如圖8。1中的句2—4,下畫波浪線的單詞/片語即解釋原因的關鍵詞)。為了增加解釋的力度,需要理論或資料支撐,如圖8。1中句2的解釋就用“Table 4”中的資料進行佐證;句3和句4的解釋就用論文中影象分析的資料進行佐證。如果自己的論文沒有相應的理論或資料支撐,則需要尋找已發表論文中的資料來支撐,但在已發表論文中找到非常匹配的資料往往很難。若審稿人覺得解釋原因的支撐資料很重要而作者又無法提供,則很有可能導致論文被拒。這也提示我們,在寫研究計劃時要考慮周全。如果是試驗性論文,還應特別注意,在實驗室裡得到一部分資料後就要及時分析和思考原因,從而能及時調整實驗方向或內容,切不可一味地記錄資料,否則很有可能到最後才發現錯誤,為時已晚。

如果有反常的研究結果,就一定要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這些反常的結果可能是一個創新點。為了增強說服力,我們可以用資料來支撐解釋。如果實在沒有資料支撐,就只能進行合理的假設分析,常用的單詞或短語有

perhaps, may, it is possible that, it seems probable

that。不過,強烈建議儘量用資料去解釋結果而少用假設分析。

對於創新的研究發現,如果能進行充分的解釋和說明,描述出的結果往往可以讓審稿人眼前一亮。但強調創新點的時候,並不需要用類似於“for the first time”“we

strongly believe that。。。”的強調短語。因為對於嚴謹、客觀的學術思維,這些強調短語會讓人覺得不自然,甚至反感。

此外,實驗研究中有時會出現失誤,對此作者也要進行解釋,只要不影響大局,也就不會受到期刊的批評。

2.3 同其他研究對比,佐證結果合理性

在概括和解釋關鍵結果之後,還需要將取得的結果同前人研究結果進行對比,以體現結果的合理性。可從相似或不同的地方進行對比:如果和前人研究結果一致,則可以增加自己結果的可靠性;在對比時,可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人研究結果,如果還能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便能反向突出我們的結果獨具新意之處。如果不一致,則需要闡明和前人結果不同之處以及分析背後的原因。圖2是與他人研究結果一致的案例及說明。

從圖2中可以看出,這裡不僅指出了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句1),而且還舉了例,擺出了細節資料,更加有說服力;同時,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不足(如句2中的“However, no explanation for this effect was provided。”),並用直接的實驗資料來說明。因此,該論文既有和前人研究一致之處,又提出並嘗試解決其不足之處,把該領域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步。如果與前人研究的結果明顯一致,相關研究已經較多,那麼佐證一致時則不需要描述前人研究的細節,只需表明兩者一致和加入參考文獻即可。

“The significant overlaps show tha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ransport measured on drying and rewetting are large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moisture content,

in agreement with moisture diffusivity results from sorption experiments

。”(Wu et al。,2017)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2 研究對比案例(一致性結果)(Wu et al。,2014)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些前人研究中包括作者本人發表的論文,那麼在舉例說明時就不能完全用作者本人的論文來佐證,而要補充其他人的論文,以增強說服力,避免被認為是單純為了增加自己論文的引用量而提及自己的論文。

對於數值分析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論文,還需要對比兩者,以顯示出一致的結果。比如,在數值分析中,需要先確定模擬的某一個或幾個關鍵案例結果和試驗結果一致,證明數值模型的合理性,再基於這個模型去開展引數分析或敏感性分析。而對於研究新的數值模型的論文,往往需要和已有模型的結果進行對比,在保證結果趨勢或範圍一致的前提下,突出新模型有更好的效能(比如準確性和魯棒性更好)或增加了新的預測範圍等。

表明結果一致性的常用例句有:

(1)。。。also reported。。。

(2)The findings from。。。seem consistent with our

study。For example, 。。。

(3)。。。, in agreement with results from。。。

(4)Our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ose from。。。

(5)These seem broadly in line with our findings。

表明結果不一致的例句及說明如圖3所示。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3 研究對比案例(結果不一致)(Wu et al。,2015)

從圖3中可以看出,這裡先指出自己的研究與作者

Ozbay的研究結果相反,再對不一致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最終發現對方的研究存在解釋資料有誤的現象,從而論證了這裡研究結果的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與前人研究不一致的原因時,講究客觀、公正,不帶有主觀色彩,以事實為依據,用資料來辯駁,這樣才能讓審稿人傾向於相信作者自己的研究結果。

那如果無法論證前人研究有不妥當之處,反而發現自己的研究結果存在缺陷呢?對於這種棘手問題,該怎麼辦?能及時糾正錯誤(數值模型類論文中可透過修改設計、程式碼,並重新執行程式而矯正資料)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在寫作時,發現由於時間、科研經費不足等問題無法再重複研究,這時要分析這種缺陷對論文主要結果是否有大的影響。如果影響較大,那就是這篇論文的硬傷,很可能導致論文無法發表在SCI期刊上;而如果是小影響,那麼指出這個不足並解釋這個不足不會對論文主要結果產生影響,再附上具體的理由,這樣的寫作便完全不會影響論文被高水平期刊錄用了。

2.4 理論意義或應用價值,體現成果的重要性

分析完研究結果及其背後的原因後,討論需要往前深入一步,去拓展分析結果的延伸意義,以呼應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價值。高水平論文的研究成果不僅需要創新性而且需要重要性,而體現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就是討論部分可以做的事情。大部分的SCI期刊都會指明,希望對研究結果的價值進行討論。雖然也有些SCI期刊的投稿指南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但是強烈建議要重視分析結果的重要性。為了分析好結果的重要性,可以在討論中單獨寫一個小結——Implications,明確詳盡地指出結果的理論意義(如推動某一理論某點的認知)、應用價值或指導意義(改善實驗過程、增加潛在應用機會等)。如果是強調應用的方法類論文,還可以直接寫該方法的應用案例

(Applications),如Nguyen和Brown(2018)提出一種新的影象方法,就在第五部分裡面分析了三個方面的應用案例。

通常來說,SCI期刊主編希望看到一篇論文的價值不僅僅侷限於論文中分析的案例或情形,而是有更大的應用範圍。因此,對於實驗性論文,要找出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應用場景;對於理論性論文,則是要表明文中的理論或模型可以被借鑑到其他領域中。

對Implication寫作不清楚的同學,建議閱讀本領域內的案例研究(Case Studies),其中會有大量對新方法或新解決方案的應用價值討論。還可以閱讀自己領域內高水平的、有單獨Implications部分的論文。

以如下這篇論文(Wu, et al。,2014)中的Implications部分為例:Implications中,作者分析了三個方面,如圖4所示,並未討論特別大的應用價值,而是側重從試驗方法的指導意義擴充套件到實際環境中的指導意義。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4 討論中的Implications(Wu et al。,2014)

2.5 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的想法

如果論文對結果的討論較為透徹,則往往能分析出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擴充套件的方向。如圖5所示的論文透過討論,將已有的結果進行了向外輻射,擴充套件到了新的知識邊界,創造出新的知識點(即論文的創新成果)。而大多數論文很難完美無缺地論證出新的知識點,總是存在少量的不足或不完善之處,不過當這些不足並不影響整體的研究結果的時候,指出和分析這些不足,有利於讓審稿人明白作者考慮周全,不僅不會讓審稿人覺得論文質量有問題,反而會更加佩服作者分析到位。如果不分析這些不足,在大部分情況下審稿人也能在審稿時發現和提出,到時就會更加被動。經驗表明,如果討論透徹,大部分的審稿問題在投稿前都可以預測到,自然就非常容易收到回覆和加快論文被錄用速度。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5 討論結果和提煉新的知識點過程

同時,透過透徹的討論分析,作者往往還能從其中的一小點聯想出新的研究方向或產生新想法。指出這些新想法並給出一定的根據,能吸引同行繼續往前推進研究,不斷提高對某個科學問題的認識。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審稿時間較長,等論文發表時,這樣的新想法其實不算新了,因為論文作者本人如果覺得該想法價值很大,便會早已開展研究並率先發表出結果。如圖6所示,在筆者寫完論文時,針對論文中提到的新想法其實已經在開展實驗研究了,也在論文中進行了說明,並表明研究結果會發表出來。此外,這種寫法還可以給未來發表的論文做宣傳,因為讀者會被引導去搜索新的論文,從而增加新論文的閱讀量和引用量。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6 討論中指出未來研究想法

然而從已經發表的SCI論文來看,這部分內容在討論中佔比最少,甚至很多人只是簡單地提及或者忽略。可能的原因一是擔心描述研究不足而被審稿人發現後帶來審稿麻煩,二是相對保守而不願意透露科研想法。因此,大部分期刊對這部分的寫作也就沒有強制性要求,作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處理。

從以上五大塊內容的分析來看,討論的寫作其實可以包含很豐富的內容。然而就像在本講開頭提的,很多學生覺得沒有什麼內容可以寫。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

(1)討論寫作較難,又缺乏有效指導。

(2)討論內容較為靈活,沒有類似摘要一樣的固定章法。

(3)寫好討論需要很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而它們在中國學生教育環節中往往是缺失的。

(4)研究結果不夠豐富,缺乏可討論的基礎。

從這些原因來分析,個人覺得最本質的是要具備良好的批判性科研思維。如果能將其應用到設計方案、獲取資料以及資料分析和寫作過程中,對研究的關鍵環節進行批判性嚴密思考,比如去思考研究結果為什麼是合理的、採用的研究方法是不是最優的方法等,那麼我們就不會覺得沒有內容可寫,反而覺得內容豐富且有清晰流暢的寫作邏輯去串聯它們。然而小編也深刻地覺得,科研新手很難具備這樣的分析思維,因為批判性科研思維需要透過不斷的指導練習和廣而深的知識面才能形成。為了更好地幫助初學者,在瞭解了討論部分的內容後,接下去小編給出撰寫討論的一種較為通用的倒漏斗型寫作結構。

3。 討論的倒漏斗型寫法

討論與引言的寫作模式大體相仿,只是引言部分遵循正漏斗型寫法,而討論是倒漏斗型寫法,如圖7所示。倒漏斗型寫作是模擬討論寫作的研究範圍由小到大的過程,可以分為4個步驟來說明寫作過程:概括關鍵發現;解釋並分析原因;結果比較,佐證合理性;理論意義或應用價值,體現重要性。由於每篇論文的側重點不同,因此每個子部分的比例較為靈活。

討論用於增加SCI論文厚度

圖7 和引言部分對應的倒漏斗型討論結構

由於討論部分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因此撰寫討論時要回應引言部分的內容。比如,概括關鍵內容時是否清晰回答了引言部分提出的要解決的問題,並體現解決問題方法或思路方案的創新性;討論研究價值時是否解釋了引言部分指出的潛在價值,體現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可見討論和引言部分相輔相成,前呼後應。當完成高質量的討論後,就自然形成了論文的結論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