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 由 逝水霧濃 發表于 籃球
  • 2022-05-15
簡介按唐弼,是扶風人,開始起義於大業十年二月,“有眾十萬”,直到恭帝義寧元年,還是活動於扶風一帶,而扶風一帶正是氏人與羌人集中的地區,如《隋書·地理志》載扶風以南的河池郡頗有氏羌部落

溯遠怎麼讀音是什麼

屠各胡人,本系匈奴人的一支,自漢末至北末,屠各胡人的活動不斷見於史籍。他們的活動範圍及於太行山東麓、幷州、涼州、下

北及秦隴地區。自北末期以後,分佈於各地的屠各胡人雖已大都不見於史籍,但並不能說已經完全絕跡。

在隋末起義中,便有屠各胡人參加活動的某些痕跡。

01

秦隴地區的屠各胡人起義

《大唐新語》卷五載隴州刺史常達被薛舉部將俘虜後,薛舉軍中的“奴賊帥張貴問(常)達曰:汝識我?達曰:汝逃奴耶”<通鑑>卷186武德元年九月條亦載此事,謂張貴為“逃死奴賊”。所謂“奴賊”是統治者對隋代國有牧場裡的牧奴之參加起義者的汙衊之詞,而隋代的這些

奴,又大都是北的“河西”胡部的後裔,包括稽胡人、屠各胡人等在內。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加上舌各胡人中多張姓,薛舉又確實在金城(今蘭州)起兵,後曾“掠官馬收,招叢集盜”,也就是收編過由收奴組成的“奴賊”。然則薛舉軍中的“逃死奴賊”張貴,很可能就是秦隴地區的屠各胡人之參加起義者。

內附突厥人的反隋鬥爭前述李軌軍中有西域胡人,此外,還有內附的突厥人。

按易婆那可汗,屬西突厥。

早在大業八年(612年),場帝曾“分西突厥處羅可汗之眾為三,使其弟網度設將贏弱萬餘口,居於會寧”。場帝的這個措施,意在削弱西突厥,因此引起其豪酋

不滿

,自屬必然。於是李軌起兵反隋後,這部分居於會寧的突厥人便投到了李軌的部下,共同參與反隋鬥爭。雖然從突厥的豪酋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反隋不屬於起義,但也使得隋末階級大搏鬥的民族成份更加複雜化了。

內附突厥人的參加反隋鬥爭者,還有樓煩一帶的大奈。

當場

“分西突厥處羅可汗之眾為三”的時候,“又使特勒大奈別將餘眾居於樓煩”《通鑑考異》卷8引《大業雜記》雲:大業十一年“六月,突厥賊入嵐城鎮抄位,遣範安貴討擊之”,按嵐城鎮,在樓煩附近,因疑這次抄嵐城鎮的突厥人,與居於樓煩的大奈一支突厥人必有關係。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由此可見,內附的西突厥人幾乎全部都參加了反隋鬥爭。扶風、安定及漢中等地的

羌人起義隋之隴西郡(今甘肅隴西西南),扶風郡(今陝西風翔)、安定郡(今甘肅徑川北)等地及“自沂渭抵於巴蜀”(《魏書·氏傳》)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氏、羌諸族聚居的地區。

在隋末起義的年代裡,扶風、安定及漢中、山民山等地的氏、羌諸族人民,或者獨樹一幟舉行起義,或者附屬於地主武裝參與反隋鬥爭

。前者可以漢中赤推羌起義及安定的荔非世雄起義為代表,後者可以李軌及薛舉軍中之羌人為代表。

漢中的赤推羌人起義,事詳《舊唐書·竇軌傳》。傳雲:“武德元年(618年),授(竇軌)太子詹事,會赤推羌作亂,與薛舉叛將鍾俱仇同寇漢中。拜軌為秦州總管,與賊連戰皆捷,餘黨悉降。”據此知漢中的赤推羌人,早在武德元年之前就已爆發獨樹一幟的起義。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除漢中的赤推羌人起義外,眠山的羌人也早在薛舉起義之前發動了起義。

《舊唐書·薛舉傳》雲:薛舉起兵之初,有“羌酋鍾利倫擁兵二萬在崛山界,盡以眾降”薛舉,“舉兵邃大振”。由此可見眠山羌酋鍾利倫的起義,必在薛舉起兵之前,開始也是一支獨樹一幟的羌人起義武裝,後來才投降薛舉。羌人既有鍾姓,又有鍾利淪者投降了薛舉,則《竇軌傳》所謂“薛舉叛將鍾俱仇”與赤推羌人聯合進攻漢中一事,似為投降了薛舉的羌人又離開了薛舉,遂有眠山羌人與赤推羌人的聯合起義。

至於安定的荔非世雄起義,也是羌人的獨樹一幟起義,這次義軍的鬥爭經過如何,已不甚明白。但

非世雄之為羌人,卻可得而知。據姚薇元先生考證,“荔菲”應為“荔非”之誤。又江統<徙戎論>,謂安定有羌人。羌人既有姓“荔非”者,隋末之荔非世雄又是安定定人,則荔非世雄為安定羌人無疑。

除了上面的羌人起義軍外,還有被薛舉與李軌利用的羌人武裝

。據此,知薛舉軍中確有羌人與胡人達十餘萬人之多。那麼,這些羌人是怎樣來的呢?前面已經說到薛舉曾收編過隴右地區的山枚奴組成的“奴賊”,這些“奴賊”中除各種雜胡外,可能還有羌人。後來又有崛山羌人二萬人參加了薛舉的軍隊。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不久,薛舉的力量的又一擴大,於恭帝義寧元年十二月收編唐弼義軍。《大唐創業起居注》卷3載這年“十二月,隴西、金城郡奴賊薛舉等破賊率(帥)唐弼手扶風,自稱天子”。按唐弼,是扶風人,開始起義於大業十年二月,“有眾十萬”,直到恭帝義寧元年,還是活動於扶風一帶,而扶風一帶正是氏人與羌人集中的地區,如《隋書·地理志》載扶風以南的河池郡頗有氏羌部落。

因此,唐弼的起義軍中必多氏、羌諸族人民。薛舉既於這樣十二月吞

了唐弼義軍,而且部眾很快發展到三十萬之多,正是在此之後,薛舉部隊中出現羌胡十餘萬人,更說明這些羌人多來自唐弼義軍。

薛舉軍中的羌人,在薛氏父子相繼死亡後,曾一度投降李唐,但不久又舉行了起義。按薛仁果之敗,在武德元年十一月。那麼,由旁奮地領導的羌族人民起義,當在是年之後。這說明直到唐初,羌人起義仍在繼續。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至於被李軌利用的羌人反隋武裝,見於《唐書·李軌傳》。傳雲:“先是薛舉柱國奚道宜率羌兵三百人亡奔

軌”,這說明薛舉軍中的羌人,有一部分轉移到了李軌部下。這支由奚道宜率領的羌人武裝,人數雖不多,但也表明李軌軍中確有羌人參加。總之,隋末關隴地區的氏、羌族人民參加起義者不少,故李淵、李世民父子攻取長安後“東自商洛,南盡巴蜀”的“氏、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通鑑>185武德元年正月條),便可為證。

02

幾個可能出身於丁零、鮮卑諸族的隋末義軍領袖

沿著太行山的東西兩側,很早以來就分佈著丁零人、屠各人及烏丸人等。魏晉時期,鮮卑人也相繼內遷到這個地區。特別是東魏、北齊時期,包括有鮮卑、匈奴、救勒及氏、羌諸族的“六鎮降戶”被大批遷徙於冀、定、贏等州“就食”,從而使這個地區的民族成份複雜化了。

雖然這些少數民族人民,長期與漢族人民友好相處,透過階級鬥爭與生產鬥爭,大都已趨於融合。

但是,由於東魏、北齊的統治者既大量收編新徙的“六鎮降戶”為兵,建立以鮮卑人為骨幹的“百保鮮卑”軍隊,還以各種方式挑撥少數民族人民與當地漢人的關係,人為地製造矛盾與隔閡,這樣就不能不在民族的區分上留下痕跡。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自北齊滅亡到隋末起義,不到半個世紀。

因此,這個地區的民族成份上的特徵,就不能不在起義中有所反映。

幾個著名的義軍領袖的可能出身於少數民族,就是這一特徵的表現之劉黑闊,據姚薇元先生考證,可能是胡人。

因為劉黑闊定居貝州(今河北清河縣),正是北齊統治的中心地區,他姓劉氏,而匈奴屠各種多劉姓;加上他北連突厥,表現出傾向於少數民族的跡象。因此,姚先生認為劉黑闊

出自

胡人。

我疑劉黑闊是隨高歡入山東地區定居的六鎮鮮卑的後裔,<新唐書·劉黑闊傳》說他“素強武,多狙詐”,“軍中號為神勇”,儼然一高齊時的“百保鮮卑”形象;其部下又有一名王小胡者,尤類胡人。大約正因為劉黑闊部下多胡人,所以當劉黑起義被整治時,李淵主張“盡殺其黨,使空山東”,也多少反映出一些民族歧視的成份。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另一個義軍領袖翟讓,一也有出身於少數民族丁零人的可能。按丁零人多姓,《晉書·石勒載記》中有“中山丁零翟鼠叛勒”的記載,《通鑑卷》晉成帝咸和五年條謂“丁零翟斌”,《北史·崔宏傳》也說安曾“避難齊、魯間,為丁零翟釗…所留”,《魏書·林均傳》則謂定、冀、相三州交界地區,有不少屠各人與丁零人“聚黨山澤以劫害為業”。

這一切說明丁零人

多翟姓,又集中居住於冀、定、相等山東地區。翟讓的活動地區及姓氏正與這一情況相符合。疑翟讓出身於丁零人後裔,還有隋末起義於北海(屬青州)的蔡公順,可能是鮮卑人。因為雜氏本

鮮卑其

連氏所改,原居祁連山,魏太帝遷之代京,後又從遷洛陽,“稱河南人”。因此,北海茶氏也可能是鮮卑人其連氏之後裔。

此外,起義於平原的郝孝德與“揚於上谷”的王德仁,及上谷的王君廓、王須拔等,也有可能是烏丸人及鮮卑人的後裔,因為烏丸人多郝姓,又據《三國志·烏丸傳》注引《魏略》,可知烏丸人分佈於“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起義於平的郝孝德,不僅地近漁陽,又姓同烏丸,因疑其為烏丸人,至於“代邵王氏,本姓烏丸,鮮卑族也”,王德仁等均是上谷上,地近代郡,疑出自代郡王氏。

隋末起義中的少數民族初探(上)

03

結語

上述一些著名的義軍領袖之可能出身於少數民族的事實,更增加了隋末起義是各族人民聯合起義的色彩。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