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論語》季氏第十六(1章)

  • 由 聰明的生活家J1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27
簡介譯文:孔子說,“子路與冉求雖不與季氏進策,作為臣子不能給說明義禮謀略,所以,造成“顓臾”不服,公室四分五裂,家臣屢叛,亦不得說無罪

顓臾怎麼讀音

“註釋”

本篇進一步闡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原創)

《論語》季氏第十六(1章)

原文1

季氏將伐顓臾(zhuān yú)。(顓臾,國名,魯國附庸)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譯文:

夫子的兩個學生冉有、季路(二子仕季氏)見夫子說:“季氏(魯國重臣)要出兵討伐“顓臾”。”

原文:

孔子曰:“求(冉有)!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譯文:

孔子說:“一定是你參與此事,(冉求為季氏門客,參與此事)先王封“顓臾”於東蒙山下,使其享祭。離魯國七百里之中。是時,已經四分魯國,季氏二分,孟孫叔孫各取其一。唯獨附庸之國尚存,公臣季氏又欲吞併。孔子認為先王封國則不可伐。在邦域之內則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則季氏更無權伐。”

原文:

冉有曰:“夫子(這個夫子指季氏)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譯文:

冉有說:“季氏要伐,並非我和季路要參與策劃。”

原文:

孔子曰:“求,(冉有)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譯文:

孔子說:“冉有,“周在”古代的良史,他曾說:根據自己的能力列位、做官。他認為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的人,不能盡職,就應該辭職離去。”這裡說二子即然不願意參與討伐事就應當勸諫季氏,勸諫後不聽,應該馬上走人。(相:瞎子之相也)如果做不到這些,用你等於用瞎子。”

原文:

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王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譯文:(兕:野牛。柙:檻也。櫝,匱也)

“況且你(冉有、季路)的話說錯了。老虎,野牛,圈在檻裡跑出來,龜、玉在櫝中不能行動而毀,這是誰的責任?典守者(管理人員)不得辭其過。”孔子審明二子(冉有、季路)留戀其位而不去,則季氏所做壞事,應有其責。

原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譯文:

冉有說,“顓臾城國堅固而又離季氏私邑“費”(地名)很近,現在不滅掉,恐怕給今後子孫們找來麻煩。”可見,冉有參與了季氏之謀。為季氏說話。

原文:“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譯文:

夫子提醒冉有,“君子忌諱貪私利而為季氏說辭。”

原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譯文:

夫子說:“我感到有國有家者不怕百姓少(寡)而怕財富缺乏,並財物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太大。同時,更怕國家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不能安居樂業。如果做到家家小康生活,和諧禮讓,發奮圖強,這個國家不會倒臺。季氏欲取“顓臾”而魯公無民,則已經不均,君弱臣強,互生嫌隙則不安。有傾覆之患。(季氏為為魯公臣子)

原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孔子認為有以上情況,所以其它人不會服從你的領導。如果內治修德,強國富民,他人一定會臣服於你。而且會遠道來之,來之即安定,何必勤兵遠道。

原文: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譯文:

孔子說,“子路與冉求雖不與季氏進策,作為臣子不能給說明義禮謀略,所以,造成“顓臾”不服,公室四分五裂,家臣屢叛,亦不得說無罪。”(指子路、冉求不能講明道義、謀略,有罪)

原文: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

季氏計劃侵略邦內小國,但不瞭解自己情況,所以孔子認為貧富不均、上下不和、內變將至。其後哀公果欲以越伐魯而取代季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