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17
簡介(昌江融媒體中心供圖)眼下,隨著“黎花裡”文旅小鎮一期專案實現穩定運營,王下鄉正加快推進“黎花裡”文旅小鎮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期望透過分階段、分步驟規劃,建成黎鄉田園觀光區、黎族文化體驗區、河谷秘境體驗區、熱帶雨林民宿區,讓當地生產、生活、

黎讀什麼聲又

「本文來源:海南日報」

 海南昌江王下鄉從貧困鄉躍升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黎花裡”之春

74歲的林亞公過去這一年在鄉里見到的人,比過去幾十年加起來還要多。

“這裡一窮二白、山高路遠,誰願意來?”林亞公所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曾是海南最貧困的鄉鎮之一。曾經,年輕人在外不敢說自己是王下人,許多老人甚至一輩子也沒走出過深山。

然而從去年“五一”假期至今,這座毗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偏遠黎寨,卻累計湧入遊客約10萬人,一躍成為我省人氣最旺的鄉村旅遊目的地之一。

蛻變何以發生?在王下人看來,答案就藏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這句話裡。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王下鄉洪水村新貌。記者 陳元才 攝

重新認識“家底”

拋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發展鄉村旅遊成最佳切入點

地處霸王嶺腹地的王下鄉,曾是海南最貧困的鄉鎮之一。

窮到什麼程度?“一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村民還穿著樹皮衣,採松脂做火把照明。”家住王下鄉大炎村的林亞公還記得,為了填飽肚子,村裡家家戶戶都會上山打獵,砍樹種山蘭稻,但吃不飽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這種吃穿用度幾乎全仰賴大山供給的生產生活方式,給當地生態帶來的影響很快顯現。到2006年,王下鄉森林覆蓋率僅55%。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王下鄉洪水村旁的百畝良田。 陳祥勇 攝

靠山吃山,越吃越窮,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雙“失守”,讓王下人痛定思痛,開始謀求新出路。

2007年,王下鄉在全省率先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透過山林防護網格化管理,逐步踩住生態破壞的“剎車”。

這一年,林亞公領到396元的生態補償金,約佔王下鄉年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不光是生態補償,政府還透過技術引進和資金扶持等辦法,動員我們發展橡膠、檳榔、沉香、花梨這些特色產業。”林亞公說,自從生活有了保障,鄉親們開始丟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全民守林、全民護林也漸漸成了一種自覺行動。

2018年底,王下鄉獲評全國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到2019年底,王下鄉實現全鄉脫貧,當地森林覆蓋率也提高至98%。

“生態與經濟雙雙‘增值’,這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可轉化、可並存、可促進。”在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時任昌江縣委書記的黃金城看來,既然路子選對了,就不光要堅持走下去,還要把路越走越寬。

要拓寬“兩山”的轉化通道,王下鄉就需要重新認識自身的“家底”。“過去,我們侷限於對王下鄉土地的平面化開發利用,這裡的青山、綠水、清新空氣,以及村莊的歷史文化底蘊等資源,幾乎都處於閒置狀態。”王下鄉黨委書記楊榮輝認為,王下鄉作為一個包含生產、生活、生態的複合空間,客觀上具備旅遊、休閒、教育、養生等服務功能,各種資源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開發。

而發展橫跨一二三產業、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的鄉村旅遊,無疑是最佳切入點。

基於這一思路,王下鄉以建設“中國第一黎鄉”為目標,將平面規劃向立體空間規劃全面延伸,打通村與村之間的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壁壘,將全鄉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進行一體化佈局,繪製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立體藍圖”——“黎花裡”文旅小鎮。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提供的黎族特色飯菜。記者 陳元才 攝

 如何脫穎而出

黎族文化是核心吸引力,但黎族風情並非王下鄉獨有

打造文旅小鎮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歷經資本浪潮後,不少地區的文旅小鎮早已呈疲軟同質之勢。而王下人一開始也不無擔憂:這裡山高路遠,真能吸引來遊客?

“當然可以。”省影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林青說,自2017年底首次到訪王下鄉,她便對這處偏遠黎鄉持續保持探究的熱情,幾乎每個月都要在海口與王下鄉之間往返好幾趟。在她看來,純正的黎族文化就是王下鄉最吸引人的地方。

可黎家風情並非獨有,王下鄉如何從海南眾多黎族地區脫穎而出?“我們決定將這件專業事交給專業人去做。”楊榮輝認為,黎族文化是王下鄉發展旅遊產業的核心吸引力,讓身為文化創意工作者的林青參與其中再合適不過。

由旁觀者變身總策劃師,打造具有品牌辨識度的鄉村旅遊主題IP——“黎花裡”,就是林青給出的對策。

“‘黎’即黎族文化,‘花’寓意美好,同時也借指木棉花這一昌江獨特的旅遊文化標識。”在她看來,這一主題IP,透過新的語境與表達方式,不僅讓傳統文化披上年輕的“外衣”,更提煉出了讓遊客一眼就能記住的文化符號。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遊客在昌江王下鄉“黎花裡”小鎮留影。記者 陳元才 攝

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一期專案,以“一步一里一風情,一草一木黎家情”為主線,將三派村、洪水村和浪論村3個分散的村莊串聯,打造出立體式、多維度的旅遊體——“黎花三里”,並在保留黎鄉的本色、本味、本真前提下,培育鄉村旅遊新場景。

比如擁有海南儲存最完整的船形屋群落之一的洪水村,在村民整體生態搬遷後,常年無人居住的茅草屋一度破舊倒塌。在該村進行旅遊化改造的過程中,這些茅草屋得以修復,升級成為現代化的特色主題民宿,更增設了多媒體聲光電沉浸式體驗。

“一到晚上,閃爍的鐳射燈就會在稻田裡、茅草屋頂上投射出螢火蟲、黎族圖騰等,比城裡的夜景燈光秀還要好看。”來自海口的遊客謝傑,正是被“黎花裡”這個名字所吸引。

當他驅車3個多小時來到王下鄉時,發現“黎花裡”不只是一個符號,而是代表一次又一次的全新體驗,“我到三派村逛了七彩梯田、‘詩畫書’咖啡驛站、黎花集市,去洪水村感受了黎族金字形茅草屋的傳統建造技藝,浪論村的阿嫂們更是個個能歌善舞。”

謝傑的感受,在林青的意料之中,“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將‘黎花裡’這一無形的IP進行場景化呈現,賦予遊客直觀、感性和沉浸式體驗。”

而圍繞黎族元素進行的文化創意開發,則將“黎花裡”包裝得更為新潮。“目前我們已開發出抱枕、帽子、筆記本、布袋等一系列精巧且實用的文創單品,受到不少遊客的歡迎。”在林青看來,文創以一種年輕化的敘事方式,讓黎族文化“潮”起來,無疑滿足了遊客多樣化、個性化的旅遊消費需求。

實際上,在這一旅遊化改造過程中,王下鄉只投入了3000餘萬元的財政資金,用於拓寬進山公路、補齊“五網”短板等。

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很快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海南客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優質文旅企業循聲而來,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打造出浪悅黎奢主題民宿、黎山麓驛站、山蘭酒作坊、黎家生態餐廳、浪悅咖啡驛站等文旅專案。

去年“五一”假期,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正式對遊客開放。至今,該鄉旅遊收入已超600萬元。

“我們摒棄過去由政府大包大攬、直接撥款的傳統做法,把市場、社會能辦的事交給市場和社會。”楊榮輝認為,王下鄉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建設、專業化運營”模式,讓政府、專家、企業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合力搭好鄉村旅遊這座“戲臺”。

故事遠未結束

王下鄉可以盤活的存量資源,遠不止黎族文化

“戲臺”搭好了,登臺唱戲的主角非村民莫屬。

去年“五一”假期前夕,三派村村民吉亞紅在自家門口辦起了王下鄉第一家農家樂。雖然連塊像樣的招牌都沒有,但農家樂門前的茅草涼棚里布置得有模有樣,吉亞紅擺上了牛皮凳、黎錦、藤編等黎族特色老物件。

“遊客來吃飯,吃的都是我們這裡的家常菜。”原本還擔心遊客吃不慣的吉亞紅,最忙時一天竟接待了16桌客人。這讓他順勢而為,繼續開起民宿、賣起特產。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遊客參與王下鄉“三月三”節日體驗活動。 記者 陳元才 攝

截至目前,吉亞紅一家靠這碗“旅遊飯”,實現純收入24萬元,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創業典範。

見有甜頭可嘗,家住浪論村的劉桂芳也開了一家農家樂,不僅如此,她還拉著村裡婦女組建了一支文藝隊,為遊客表演黎族歌舞。

“歌舞是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歌詞也是有感而發自己創作的。”劉桂芳說,過去她們唱歌跳舞,是為了自娛自樂,如今她們表演一場就能掙上千元,這讓大夥熱情高漲——從開農家樂、辦民宿、賣特產、表演歌舞,到在村裡的民宿、餐廳務工就業……王下人以各種形式自發參與到“吃住遊購娛”的旅遊服務產業鏈中,村民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遊的主體力量。

從去年“五一”假期至今,王下鄉已有14戶村民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實現戶均增收8萬元,32戶村民透過銷售牛皮凳、黎錦、蜂蜜等特色產品,戶均增收1。6萬元。

村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集體資產的創收也提上日程。王下鄉統籌整合浪論村的24。6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洪水村的船型屋等文化資產,入股企業,打造特色民宿和黎族船型屋遺址文化園等專案,讓閒置的村集體資產也跟著“活”起來。

一波波遊客朝山裡湧來,王下人的苦日子變甜了,但王下鄉又好像一切都沒變。

“我們拒絕大拆大建、推倒重來,整個旅遊化改造過程甚至只有不到半年時間。”楊榮輝說,這一切得益於“兩就兩化”和“三護五變”的工作思路,即堅持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注重村民生活旅遊化、村民生活場景景區化,以及保護好各村的原生態環境、原生態文化、原生態民風民俗,實現鄉村變舞臺、村民變服務員、百姓變演員、田園變市集、特產變文創產品。

在楊榮輝看來,打造鄉村旅遊主題IP離不開對本地文化內涵的挖掘,而只有保護好村莊原有格局、肌理與風貌,王下鄉的文化故事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事實上,王下鄉可以盤活利用的存量資源,遠不止黎族文化和黎家生活場景。

“我們還擁有雨林風光和考古文化,包括十里畫廊、皇帝洞等景點。我們不僅要將資源轉化為資產,還要進行高效轉化,讓當地的生態‘高顏值’和經濟‘高產出’相得益彰。”昌江縣委書記陳儒茂表示。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王下鄉的十里畫廊風光。 (昌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眼下,隨著“黎花裡”文旅小鎮一期專案實現穩定運營,王下鄉正加快推進“黎花裡”文旅小鎮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期望透過分階段、分步驟規劃,建成黎鄉田園觀光區、黎族文化體驗區、河谷秘境體驗區、熱帶雨林民宿區,讓當地生產、生活、生態在一體化佈局下真正實現“三生融合”。

(海南日報石碌8月24日電)

深讀|昌江王下鄉:“黎花裡”之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