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 由 娛樂獨角獸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14
簡介《裝臺》原著的嚴肅性決定了影視化改編後的作品,很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具有悲劇元素的情節甚至人物,但從這一群兢兢業業認真生活的“裝臺人”越挫越勇的奮鬥過程中,又向眾人展現了底層勞動人民嚐盡辛酸仍不屈奮鬥的熱忱

甚怎麼組詞語大全

文 | 崔百珎

由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同名小說改編的《裝臺》開播一週,豆瓣評分開畫8。3分,如今已走高至8。4分。與此同時,CSM全國網單機收拾率連續“破1”,單集最高收視份額4。98%,平均收視份額3。92%,酷雲直播關注度連續TOP1,開局已漸入佳境。

這部貼近基層群眾真實生活的劇,被網友美譽是“陝西文旅宣傳片”。無論是張嘉益和閆妮這一組國民度頗高的陝西籍主演生活化的創作,還是滿屏充斥了地域特色的眾多陝西美食,無一不展示了極具陝西地方特色的標誌性符號。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小人物”的生活總能引起大多數觀眾的共鳴,獨具陝西標誌性的地方魅力,也吸引著看膩了“北上廣”大都市故事的網友和觀眾。

《裝臺》是個從一群小人物出發所講述的故事,也因其

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及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走向,為有苦有樂的百態人生提供了更具人間煙火氣的層層看點。

接連不斷的生活裡的小麻煩、總不夠花的錢袋子、拉拉扯扯的家長裡短……老幼咸宜的《裝臺》演出了小老百姓認真生活的熱情,演出了生活裡的艱辛與無奈,也演出了陝西人笑對坎坷向著幸福邁進的樂觀與勇氣。

還原陝味市井煙火,小人物悲歡引“共鳴”

近兩年,

現實主義題材劇不乏優秀作品,但能夠展現某一地域風土人情的現象級影視內容數量寥寥。

或許是得益於原作者及影視化創作者們有許多來自陝西的優勢,《裝臺》中呈現的大街小巷、人物對話都很像陝西人的身邊事。整部作品中並沒有濃重的表演痕跡和矯揉造作的佈景陳設,反而更增加了現實生活的代入感。

無論是在西安取景的城中村街道兩旁的零星小店、密集的人流,還是蔡素芬抽著圍裙忙活的小廚房灶臺上的基礎款電飯煲、老百姓家裡常用的油鹽醬醋,都堆滿了十足的真實感和濃濃的市井氣息。《裝臺》從方方面面展現了舞臺搭建、拆卸行業裡小人物們,歷經生活磨礪仍揮灑勤勞的汗水認真生活著的現狀,也牽動著所有普通但認真熱愛生活的人的關注。就像西安人孫浩用陝普在片頭曲中唱的:“生活虐我千遍萬遍,我待她如同初戀。”

在《裝臺》網路獨播的芒果TV在其首頁橫幅中,給這部劇打了一個有趣的標籤式詞語——“乾飯人乾飯魂”。獨具特色的陝西美食沒少在影視作品出閃現過,然而,真的能把食物吃得噴香引得螢幕前的觀眾頻頻吞口水,也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一貫善於“吃”出色、香、味的好演員陣營中,絕少不了張嘉益。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張嘉益說,“這部戲是我拍戲以來,‘吃道具’吃的最狠的一部戲。因為回家了可以隨時點,今兒肉夾饃、明兒鏡糕……這部戲吃飯的地,能不能做面啊,也可以點什麼面,心情跟劇情相結合。”除了張嘉益本人對陝西美食的熱愛,現實主義題材劇中少不了“吃戲”,包括他在內的《裝臺》中的演員們,藉著手裡的臘牛肉夾饃、胡辣湯、臊子面……大大咧咧邊吃邊聊,美食是戲、演員是戲,咀嚼著美食的演員演的更有戲。

美食家陳曉卿曾在某訪談節目上分享,舊社會“綁票兒”的綁匪,如何透過觀察被綁者吃魚的步驟、細節,延伸判斷這個被綁架的人家境如何、是否受寵。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老婆孩子,更離不開吃喝拉撒。《裝臺》裡就有一個從來都捨不得在外面買早飯的“大雀兒”,蹬著三輪車有一把子蠻力,擅長幹體力活卻在嘴巴上“不甚講究”。然而,等到一貫摳搜的鐵主任掏腰包請大家吃飯時,他其實也是個能一口氣吃倆肉夾饃再喝碗胡辣湯溜縫的“大飯量”。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從零碎的日常裡描摹刻畫出的人物形象是飽滿真實的,是充滿信念感、能夠帶動觀眾相信那就是真實人物的。

“西漂”蔡素芬跟物件結了婚後第一件事,是去把交著租金的房子退了;奔波大半天緊著中午回家看“新媳婦”的刁順子,也不忘在路上給媳婦帶上幾個肉夾饃;年邁到吃不動烤串,卻還是忍不住捏著一塊“饃”又咬又掰往嘴裡送的竇老師……看上去,他們跟你我一樣,都是是生活奔波苦的普通人,也是樂於享受小幸福的老百姓。

不設“絕對正確”,《裝臺》演繹瑣碎“真實”

“我可太愛看張嘉益和閆妮演兩口子了!”多次合作過的這對熒屏搭檔很受觀眾好評。兩位演技過硬的演員操著一口帶著方言特色的口音,生活化的對視、交談,雖無華麗的衣著和妝容,但卻又巧妙的演繹出了年近半百的“刁順子”,及比其小了十來歲的第三任老婆“蔡素芬”。

影視化後的《裝臺》“土氣”十足,它區別於光鮮懸浮的都市劇,把目光放到了歷史氣息濃郁、有城有村的西安。裝臺的一夥人脾氣秉性各異、外貌辨識度很強,樸素的穿著、隨處一蹲的小憩姿勢,毫無違和感的詮釋了在城務工的底層勞動人民的基本樣貌。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劇中沒有高大全的人物構架,也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人物設定。

這群靠力氣掙錢吃飯的“裝臺人”最多的“花花腸子”,也僅是在被拖欠了工錢之後,在樹蔭底下蹲著發幾句牢騷。即便,三兩個沒錢花的工人們,嘴上說要賣掉裝臺的物品補償工錢,但看上去卻更像是“激將”在紙殼子上歪著的“工頭”刁順子。

群像式刻畫普通人的影視作品中,大多數人物都能實現飽滿的人物形象很難得。但在《裝臺》這部不以“顏值”為噱頭的作品中,每一個人物都因其鮮明的優缺點令人印象深刻。

沒有誰是完美無缺點的,也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普通人身上的小毛病和他們內心的純良並不衝突。

姻緣坎坷的刁順子在女兒面前和在“小媳婦”蔡素芬面前有“兩副面孔”,看上去忠厚老實甚至還有點窩囊,但在跟著自己的一幫弟兄們面前他又是個總想負責任的“大哥”。為了生計他可以點頭哈腰、代兄弟跪祠堂,但面對潑皮女兒卻大氣都不敢出。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如果剝開了品味劇中人物生活現狀背後的現實,或許還能窺見更深一層的人物性格差異。和刁順子一同住在“城中村”的疤叔,怎麼就能整日坐在太陽地裡懷抱寵物狗、守著開小賣鋪的前妻?隔三差五大方請刁順子一夥人吃飯的二代,究竟帶著怎樣的目的性,又是哪裡來的底氣追著潑皮刁菊花屁股後面跑?具備同樣生活條件和先天基礎的人,會因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現實社會里人與人的交集,也總有千絲萬縷的勾連拉扯。

不蹭社會高關注度的衝突性話題,也能剖析現實生活中的點滴生活

;人性中的弱點和優點一樣,都能呈現出引發大眾共鳴且極具真實感的人性魅力。有觀眾看了幾集節目表示不解,為什麼刁順子一夥人總是在“被騙”和“追債”?但這個劇也因此而更加現實,它極致的反映了底層勞動者生活的無奈和坎坷,話語權有限的“順子們”終究逃不過遍嘗辛酸苦辣的生存方式。

有看點,有爭議,嚴肅文學影視化仍難調眾口

《裝臺》的原著分屬於嚴肅文學的範疇,劇集《裝臺》的電視臺收視率出色及網路平臺點選量稀少的“兩極分化”,就從側面印證了

嚴肅文學影視化創作

不適用於網際網路傳播

的定律。

首先,芒果TV的核心受眾群與央視1套的核心觀眾,存在較大的年齡、需求差異;其次,網路獨播平臺的網播渠道並不足以開啟,摒棄傳統電視媒介的年輕受眾群收看影視內容的資訊壁壘。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電視劇收視資料&全網熱度週數據)

有觀眾評論,劇是好劇,但“刁菊花”很勸退。

劇集開播不久,刁菊花這個在原著中堪比“瘋婆娘”的同名角色也引起了觀眾的厭惡。然而,沒看過陳彥原著的觀眾們或許不會意識到,影視化後的“菊”相比原著已經算“天使”了。

豆瓣8.4“陝味”十足的《裝臺》,為何能還原 “陝西人間煙火味”

(豆友評“菊”是熊孩子)

已經“天使化”處理的刁菊花仍舊沒能收穫所有觀眾的滿意。沒看過原小說的部分觀眾覺得,刁順子的大女兒就是個潑皮無賴,很多行為都令人無法理解。看過原小說的部分觀眾則表示,這個人物形象在影視化二次創作後,已經丟失了其原本人物特色,順帶拉著整個影視劇都沒有那麼“嚴肅”了。

然而,《裝臺》的原作者陳彥卻對這部由自己的小說影視化改編而來的作品表示了肯定。他日前曾對媒體表示:“這部劇的編導和演員對於陝西文化的宣傳做了很多努力,也做得很好。比如飲食文化、戲曲文化以及整個西安的城市文化,都有比較充分的展示。可以說他們都是帶著一種情懷,一種對這個城市和家鄉的熱愛和眷戀的情懷在完成這部作品。”

不同於大眾對於網路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的態度,嚴肅文學作品影視化大多在改編階段就質疑聲不斷。畢竟,文學作品與影視內容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吸引各自受眾群的核心要素差異顯著。相較於傳播更便捷的影視內容,

嚴肅文學原著的娛樂性、傳播性並不強

;與此同時,由於原著作者出於文學創作的考量,其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等細節是否適用於影視化二次創作都是未知,

如何兼顧影視作品的商業性與藝術性

,也是二次創作中一定會遇到的挑戰。

嚴肅文學影視化改編過程中,原著內容保留份額在哪裡,人物角色的二次創作要做哪些調整,影視作品最終的整體基調是怎樣的……

都有可能引發爭議點,也可能打造出新的看點。

《裝臺》原著的嚴肅性決定了影視化改編後的作品,很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具有悲劇元素的情節甚至人物,但從這一群兢兢業業認真生活的“裝臺人”越挫越勇的奮鬥過程中,又向眾人展現了底層勞動人民嚐盡辛酸仍不屈奮鬥的熱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