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 由 軍事小迷妹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14
簡介醫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醫生,還要在臨床上進行大量的實踐,而標準化病人只是為他們在此前的學習中,增加一些實際經驗而已

沒病裝病的人怎麼處理

明明身體健康,卻要透過表演來裝病找醫生“看病”。在我市各家醫院,有一群這樣的特殊團隊——標準化病人 。他們透過專業的培訓,模擬出真實的求診場景,表演出病症的準確反應,還原出規培醫生與病患溝通中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他們在年輕醫生走上獨立診療的道路上扮演了“把關人”的重要角色。

那麼,如何成為標準化病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記者對這一“神秘職業”進行了探訪。

最多時一天接受20個醫生的問診

8月3日,“70歲的黃阿姨”因左側肢體僵硬被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收治入院,該院急診科規培醫生劉詠前往詢問具體情況。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仇鳳英(左)扮演的“黃阿姨”正在接受劉詠(右)問診,考官周挺(中)現場考評。

與平時不同的是,這次的“問診”是在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放著兩張桌子,三把椅子,房間的一角還放著一張診察床。劉詠和另一位醫生分坐在桌前,而“黃阿姨”則坐在劉詠對面。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事實上,“黃阿姨”叫仇鳳英,今年73歲。在這場針對規培生的出科考試中,她是一名“中風”患者,所說的每句話都是按照劇本來的。有氣無力的語調,醫生問什麼答什麼。只為了傳遞相關資訊,考察接診醫生,是否能夠經過全面、到位的問診,對患者做出合理的檢查和判斷。

坐在房間裡的另一位醫生就是這場考試的考官,該院急診科副主任周挺。在每場考試中,現場都會有一兩位考官,在仇鳳英忘記考題或不規範表演時,考官就會以“患者家屬”的身份進行引導。

仇鳳英在這場“問診”中,扮演了標準化病人的角色。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標準化病人又稱為模擬病人(SP病人) ,指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後,能準確表現病人的實際臨床症狀(含部分體徵)的健康人。李惠利醫院自從2018年招募標準化病人志願者以來,仇鳳英是最早的一批志願者。

她可以準確地展現出十多種病痛的表現,表演出需要醫療場景中人的真實狀態。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要扮演兩種不同病種的病人,接受20餘個醫生的問診,“演技”了得。

今年55歲的胡培元和仇鳳英一樣,扮演標準化病人多年。空閒時間,他還是醫院的導醫志願者。“經過這麼多年的培訓和實踐,有時候遇到患者就診時不知該掛哪個號,我就能根據掌握的醫學知識為對方提供指導。”

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過

“我們醫院的標準化病人團隊從2018年走上規模化道路。經過5年的不斷髮展,吸收了實習醫師和社會人士,目前共有50餘人,其中核心人員20餘人,年齡23-73歲,男女比例1:3。”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副主任夏菁告訴記者。

在成為有資質的標準化病人之前,需要經過層層培訓。一般是先做一些醫學知識的基礎學習,然後再根據年齡、性別安排不同的“患者角色”,對特定的病例進行具體培訓,培訓時間為半天到一天。

經過近幾年的培訓和操作實踐後,該院有像仇鳳英這樣較成熟的標準化病人十餘名,經驗豐富,對病症症狀的表演,把握得都很到位。畢竟,標準化病人的“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過”。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該院每月都有一場小規模的出科考試,一年兩次大型結業考試,考生都是該院的規培醫生。就在5月底,169位規培醫生在3天內完成技能考核,其中一項就是“標準化病人”問診考核。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到目前為止,這些標準化病人可以扮演上百種病例。不過,他們一般都是表演如中風、胸痛、腹痛這些內、外科比較容易發現症狀的病例。夏菁提到,例如兒科、婦科、精神科等病種“表演”難度比較大,目前他們還未涉及到這些病種的培訓。“如果涉及到需要查體的部分,我們還是安排在模擬人身上進行。”

醫學生透過扮演標準化病人積累臨床經驗

不久前,在北侖區人民醫院的急診大廳,也進行了一場由標準化病人出演的急救演練。一位年輕男子不慎從三樓跌落,全身多處骨折、出血,已經休克。當天剛好下大雨,男子溼漉漉地躺在水泥地上。

不同的是,這名傷者是由該院急診科醫生安凱峰扮演。由於患者失去意識,他只需要配合著一動不動,與醫護沒有任何交流。

“我們醫院每年會從實習醫生、見習醫生中,挑選一些基礎知識比較紮實的學生做模擬病人。”該院科教部工作人員周雪飛說,為了儘可能再現醫療實際場景,培訓不僅強調病歷記憶技巧、症狀和體徵再現,還特別重視模擬病人的溝通技巧以及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每次考核結束後,院方都會對模擬病人進行綜合性評價。評價主要來自考官反饋、考生反饋及標準化病人的自我反饋,有利於下一次考核工作的開展和改進。

自2019年以來,該院已招募12期,共40餘名學生。今年上半年,有4名醫學生透過培訓考核,加入標準化病人的佇列,為這支隊伍增加新鮮血液。

“培訓涉及內容比較多,隨著培訓進度的推進,我覺得溝通水平提高了不少,也為明年的臨床實習積累了醫患溝通的技巧。”寧波大學醫學院2021屆見習醫學生小周說。

透過“假病人”培養的醫生不合格?

對於標準化病人的出現,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有人就認為,標準化病人就是“假病人”,而透過“假病人”培養出來的醫生未必合格。

“與書本考試相比,標準化病人屬於活體考卷,更能鍛鍊和反映出年輕醫生的實際能力。而且,我們在考試中更注重問診的技巧,而非診斷結果。”周挺認為,“標準化病人”只是為年輕醫生模擬了一個醫患之間面對面交流的平臺。

周挺回憶,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標準化病人體系還不成熟,臨床實習都是老師帶著學生去醫院問診,一群同學圍著一個病人,由一個同學主問,其他同學輔問,效果不是很好,許多同學都沒能夠參與其中。

沒病卻裝病!最多1天接受20個醫生問診!這個神秘職業你瞭解嗎?

另外,對於臨床問診,大多數病人都非常牴觸,生怕沒有經驗的學生會給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更何況,讓為數眾多的醫學生向同一個病人反覆進行問診、查體,則很有可能給病人帶來新的風險。更何況,病情不同,考核的標準很難做到公平。

總而言之,標準化病人只是醫生培養過程中的一環而已,並不是說通過了標準化病人實踐考核後,醫學生就能做醫生。“這只是醫學教育中的一種輔助訓練手段。醫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醫生,還要在臨床上進行大量的實踐,而標準化病人只是為他們在此前的學習中,增加一些實際經驗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