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中國秦朝水利工程靈渠兩千多年後仍灌溉萬畝良田

  • 由 新華社新媒體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04
簡介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委員、興安縣博物館原副館長陳興華告訴記者,靈渠的設計極為精妙,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門、堰壩、洩水天平等組成

秦始皇修建的渠是什麼渠

中國秦朝水利工程靈渠兩千多年後仍灌溉萬畝良田

靈渠(左下水道)和溶江(右下水道)、灕江(左上水道)交匯處(6月8日攝)。靈渠和溶江在此交匯後流入灕江,河段也是從這個交匯點往南稱為灕江。靈渠位於廣西興安縣,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洩洪作用。作為一張旅遊名片,靈渠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新華社南寧8月20日電(記者唐榮桂)日前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中國的靈渠被確認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等並稱為世界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專案。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曾在統一中國、促進中外交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發兵嶺南,力圖統一中國。由於嶺南山高路遠,糧草運輸不暢,秦軍久攻不下。

為解決補給難題,秦始皇決定在山嶺之間開鑿運河,溝通湘江和灕江。在今日的廣西興安縣,秦軍開鑿靈渠,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終連線在一起。糧草不斷從中原經過靈渠運抵嶺南,秦始皇最終統一嶺南。

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委員、興安縣博物館原副館長陳興華告訴記者,靈渠的設計極為精妙,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門、堰壩、洩水天平等組成。

古人在湘江上建攔河壩——大小天平。大天平是攔河壩的右部,小天平為攔河壩的左部,大小天平銜接成人字形,壩頂可以溢水。湘江水在此分流,其中七分向左,經過北渠和大小天平匯入湘江故道,三分向右,經過南渠匯入30多公里外的灕江。

靈渠的建成改變了秦軍補給不足的局面,秦始皇藉此平定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郡,統一中國。此後兩千多年裡,靈渠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往來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陳興華介紹,靈渠有很多當時在世界上領先的技術,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船閘——陡門,透過36個陡門的開閉控制水位升降,讓船隻在枯水期也能暢通無阻;比如“彎道代閘”技術,將航道設計為彎道,以延長流徑,延緩坡降,滿足通航要求。

中國秦朝水利工程靈渠兩千多年後仍灌溉萬畝良田

遊客在廣西興安縣靈渠遊覽觀光(2017年6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除了水運,靈渠還是重要的灌溉工程,早在宋朝就有了關於靈渠灌溉的明確記載。陳興華介紹,靈渠的灌溉主要有自流和提水兩種方式,靈渠上的水涵是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在渠高水低的地方則使用水車、水輪泵等提水。目前直接從靈渠引水的灌溉支渠有18條,總長129。7公里,水輪泵站9座。

記者在鸞塘堰看到,靈渠裡建有一道堰壩,被抬高的水透過水涵自流入灌溉支渠,用來灌溉周邊的水稻等農作物。同時,堰壩中間還留有船隻通行的“堰門”,隨著水運功能的消失,堰壩完全成為灌溉工程。

興安縣委書記黃洪斌說,20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公路和鐵路的興起,靈渠的水運功能逐漸廢棄,灌溉成為主要水利功能。目前,靈渠總灌溉面積達6。5萬畝,覆蓋興安縣的5個鄉鎮186個自然村,受益人口5。9萬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