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光明文化週末版:荸薺

  •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01
簡介荸薺總是和田園風光聯絡在一起,宋代詩人陸游《野飲》中“溪橋有孤店,村酒亦可酌,鳧茈小甑炊,丹柿青篾絡”,明代畫家徐渭《漁鼓詞》中“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婁唐九黃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明人吳寬在《贊荸薺》中“累累滿筐盛,大帶葑門

馬蹄用蘇州話怎麼講

【知味齋】

作者:徐廷華(作家)

荸薺名字的由來有趣。它原名“鳧茈”,“鳧”指喜歡在水中浮游的野鴨,而“茈”則通“紫”,宋代羅願在《爾雅翼》中解釋道:“鳧茈生下田中,……名為鳧茈,當時鳧好食爾。”野鴨愛吃的紫實,這樣的名字倒十分貼切,可惜這個名字漸漸被人忘掉了,只留下了名字的發音。隨著時間推移,發音經過幾次聲轉之後化作了“荸薺”。荸薺本產中國,現廣佈於世界各地。

荸薺還有水慄、烏芋等別名。荸薺低調,在田壟中不易認出,它喜歡夾雜在熙熙攘攘的雜草叢裡,那細長的葉狀莖不高不矮,像一叢叢筷子直挺挺的戳在水中,即便入伏時開花,其花也是極不起眼的,只是在棒狀的花莖上吐出零星的小花蕊,從不招搖過市。

秋冬季節荸薺開始成熟了。它是一種高產作物,是養“孩子”能手,春種一粒,秋收一簍。剛從田裡刨出的荸薺,黏著很多潮溼的泥巴,黑黑的外表像鐵,又像鏽跡斑斑的陳年古董。荸薺形圓,它的圓是不規則的圓。扁扁的荸薺有點像奔馬的蹄子,因此它又有一個俗名:“馬蹄”。高檔酒店裡選單上常有清水馬蹄、糖漬馬蹄、蝦仁炒馬蹄,有人不明就裡,還以為是道高檔大葷。

荸薺總是和田園風光聯絡在一起,宋代詩人陸游《野飲》中“溪橋有孤店,村酒亦可酌,鳧茈小甑炊,丹柿青篾絡”,明代畫家徐渭《漁鼓詞》中“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婁唐九黃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明人吳寬在《贊荸薺》中“累累滿筐盛,大帶葑門土,咀嚼味還佳,地粟何足數”。這些詩句中都因為荸薺的存在而飄蕩著濃濃的鄉土味道。

荸薺雖然皮色紫黑,肉質卻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荸薺是要削了皮才能吃的,故而荸薺上市時,有的菜販子會將荸薺削了皮賣,賺點辛苦錢。現如今不削皮的荸薺很少有人買,人們珍惜時間,都愛買現成削好皮的。菜販削皮久了,自有一套技巧,小小的荸薺在他們手裡旋轉著,右手拿一把小水果刀,或者刨子,也不見怎麼轉動,一隻只荸薺就脫去了黑色的外衣,露出裡面雪白的果肉。

荸薺還可以煮熟吃。煮熟的荸薺雖形色不變,原本難削的皮卻變得容易得很,其肉也不再是雪白,而是像蜜漬了一樣潤黃,塞在嘴裡甘甜掛齒,毫無一點渣滓。不像生吃時,嚼到最後,總有一團渣滓含在嘴裡,須慢慢地嚥下去。

民間常把荸薺比作元寶,大抵是因為它扁圓,中央有小凹坑。再加上一粒純圓的芽,樣子挺像元寶。蘇州地方有吃“元寶飯”的習俗,每到除夕煮年夜飯,便放幾個荸薺埋在米飯中燒熟,吃飯時看誰能掘到荸薺,掘到者便意味著來年福財兩旺。老北京人過年置辦年貨,不管買多少東西。這荸薺是必備的,只要年貨中有了荸薺,這年貨也就“必齊”了。前輩作家翁偶虹先生所著的《北京話舊》一書中便有這樣的記載:“除夕黃昏時叫賣‘荸薺’之聲,過春節並不需要吃荸薺,取‘荸薺’是‘畢齊’的諧音,表示自己的年貨已然畢齊。”

周作人筆下多次提到荸薺,晚年著有《甘蔗荸薺》《關於荸薺》兩篇散文,十分的耐讀,不妨去讀讀。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2日 16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