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 由 海外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22
簡介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馬慧娟在手機上書寫著她人生經歷,書寫著黑眼灣村民的漫漫搬遷路,也書寫著紅寺堡移民們奔向新生活的點點滴滴

籽字怎麼組詞是什麼

作者:李駿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談起自己過往經歷時,這個來自西海固的敦厚農婦有些心潮起伏,她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作家,更沒想到有一天會從黃土地走進人民大會堂。

成為作家之前,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農民。初中輟學後,犁地、播種、收麥樣樣都做,她以為自己會和黑眼灣其他女人一樣,在日復一日的勞碌裡失去名字……

黑眼灣的天空

“站在大咀山的山樑上看,黑眼灣的天空現在屬於一隻鷹。”多年後,馬慧娟在書中如此描述早已無人居住的故鄉。這在她充滿生活感的作品中並不常見,曾經常常出現在她眼前的是土地,天空是背對著的世界。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圖為曾經的黑眼灣山村。受訪者供圖

1980年,馬慧娟出生在位於寧夏西海固的黑眼灣小山村。村子與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條山間小路,距離最近的鄉村有4、5個小時的路程。在那裡,人們幹完農活就站在牆根曬太陽。被“困”在大山裡,馬慧娟只有靠讀書才能走出去。

小時候,馬慧娟非常愛讀書,甚至痴迷到看糊牆的報紙。可惜,她在初中畢業那年,因家庭條件忽然惡化,輟學回家務農。16歲的她離開課桌,扛上鐵犁、牽著毛驢上山下山,成為面朝土地的農民。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接受採訪。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那樣的生活再過十年也一樣。”提起在黑眼灣日子,在馬慧娟眼裡,那是沒有盼頭的生活。和同學寫信成了馬慧娟與山外面唯一的聯絡,她在信裡聽同學講著遠方,打聽回學校復讀的機會。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與丈夫鹹天明合影。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20歲那年,馬慧娟選擇與兒時玩伴鹹天明結婚。出嫁前,她將儲存的一摞書信、課本投入火爐中,那些信裡的遠方、讀書的夢想,連同信上她一筆一畫的名字,化為灰燼。 那時,馬慧娟以為從此只能留在黑眼灣了,但她或者說整個黑眼灣的命運卻在那一年轉了向。

“無中生有”的玉池村

2000年,在國家生態移民政策的影響下,黑眼灣的村民開始了移民搬遷。陸續地,20多戶村民搬到了吳忠的紅寺堡區玉池村,包括馬慧娟一家。紅寺堡是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和女兒站在黃土地上。受訪者供圖

“我們當時是歡天喜地走的。”回憶起搬遷時的情景,馬慧娟說。儘管當時的紅寺堡還是一片荒灘,整個鎮子除了一個籠罩在黃沙裡的車站,什麼也沒有,但她走出了大山,搬到距黑眼灣有8個多小時車程的“遠方”。2000年正是紅寺堡大建設時期,那時連水電都沒有通,剛搬過來的移民們生活條件也很差。但與黑眼灣不同的是,這裡有路,日子就有了盼頭。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和街坊說著今年地裡的收成。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以前別人總說我們那裡的人懶,把地裡的活幹完後,除了曬太陽就沒其他事可做,”到了玉池村,馬慧娟才發現並不是他們那裡的人懶,“到了這裡之後,別人都在忙著幹活、掙錢、蓋房子,給你時間也不好意思去曬太陽。”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一家住上了第三代移民房。受訪者供圖

經過幾年建設,移民們建起房子,有了街道、巷子,又平整了土地,玉池村逐漸有了模樣,像地裡的玉米一樣慢慢地在這片荒灘上生了根。玉池村的土地是大片平整的黃土,勞作不能再完全依靠人力、畜力,大型機械的應用將移民們從土地裡解放出來,尋找一些新的活路。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家裡添置的摩托車。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農閒的時候,玉池村的年輕人們會去附近的縣城勞務市場打零工,或者到村裡的溫棚打工。隨著日子在一天天的努力中逐漸好起來,馬慧娟對文字和閱讀的熱情也漸漸重新顯露出來。

“借書比借錢還難!”馬慧娟回憶起剛到玉池時的情景,一開始是她只能看親戚送來墊桌腿的舊報紙。後來生活逐漸好起來,有了手機,隨之而來的是海量離線小說,馬慧娟的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地看書,吃飯看,走路看,幹活的間隙也會摸出手機看上一段……

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

在生命的頭三十年,馬慧娟試圖抓住出現在生活裡的每一個字,她用一種近乎本能的堅持閱讀著當時不知道意義何在的文字。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接受採訪。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2008年前後,手機作為新興事物逐漸在玉池村流行起來,馬慧娟也用在溫棚打工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部手機。

“紅寺堡五月的街上飄著槐花的香味,季節已經到了初夏,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絲綠意。”開通手機網路後,馬慧娟在QQ空間裡寫下這樣一條說說。漸漸的,透過手機,馬慧娟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與年輕人一起討論文學。受訪者供圖

在新世界裡,馬慧娟認識了許多屬於遠方的人。一個名為“紅塵暮”的十八歲少年,鼓勵她將偶爾寫的“說說”堅持下去,記錄生活;2014年,“明月”得知她因為流量不夠用只能寫“說說”之類的文字時,為她充了100元話費提供流量,鼓勵她寫日誌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祁國平”則幫她把空間裡的日誌投稿到《黃河文學》……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的散文集——《溪風絮語》。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散文發表在《黃河文學》後,馬慧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作品也在時常出現於文學期刊。近年來,她還陸續出版了《溪風絮語》、《希望長在泥土裡》、《走出黑眼灣》等書。

馬慧娟把曾經“一手拿筆,一手拿鋤頭”的自嘲變成現實,只不過她拿的不是筆而是手機。用只有初中學歷的她,用拇指敲下上百萬字的作品,前前後後按壞了13部手機,她也因此被人們稱作“拇指作家”。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被馬慧娟按壞的舊手機。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馬慧娟在手機上書寫著她人生經歷,書寫著黑眼灣村民的漫漫搬遷路,也書寫著紅寺堡移民們奔向新生活的點點滴滴。她將曾經抓住的那些文字轉化成自己的言語,鋪作一條蜿蜒小路,從寧夏西海固的貧瘠山村鋪到吳忠移民安置區,又鋪向了更遠的地方。

更多人的遠方

2018年,馬慧娟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會堂前的臺階上,心裡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在她眼裡,正是有了國家移民搬遷政策,自己才能有機會透過讀書、寫作,從黃土地走進人民大會堂。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在玉池村裡開設的泥土書香讀書社。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如今條件好了,她也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文化、學習文化、傳播文化。2018年,馬慧娟利用村裡的農家書屋牽頭成立了主要針對女性的“泥土書香讀書社”,教村子裡的婦女讀書寫字,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重視孩子教育。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孩童趴在視窗前看書香社裡的大人們。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改變著馬慧娟的命運,也改變著這片黃土地上許多人的命運。目前,讀書社已經有了50多個學員,其中有的達到脫盲的水平,有的參與微電影的拍攝還得了獎。在讀書社之外,更深刻的改變早已在年輕人中悄然發生,“以前出個大學生會轟動十里八鄉,這幾年我們這裡的大學生太多了”。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凡人歌|人稱拇指作家,她按壞13部手機寫出百萬字作品

馬慧娟手捧著一摞書從書香社回家。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

秋天的時候,紅寺堡的天空又高又遠,一片片已完全成熟的玉米寂靜地站在原野裡等待著人們採收,這裡的玉米長得金黃飽滿,是黑眼灣沒有的樣子。 馬慧娟走在路上和鄰居說著地裡的收成,懷裡的一摞書將她與周圍的人區分開來,但生活未將任何人落下。她腳下剛硬化完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盡頭,在那裡,細長的村道連線上更寬闊的公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