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什麼意思?讀完這兩個故事,我終於頓悟

  • 由 花階下讀視界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16
簡介我說自己是讀完上面兩個故事,才明白“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其實並不太準確

致的字義是什麼

說起王陽明,如雷貫耳!說起陽明心學,不明覺厲!

心學火起來這些年,相信很多人都對“致良知”、“知行合一”早就耳熟能詳。有些人還會在家(公司)掛上字畫。但要說起其中的意思,估計10個人中有9個不清楚。

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什麼意思?讀完這兩個故事,我終於頓悟

前兩年,我聽酈波老師講《五百年來王陽明》,也是這種感覺。

就知道陽明先生非常厲害,是繼孔子以後的又一個聖人,也知道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很牛,能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但就是不知道它牛在哪兒。後面我又找了很多解讀心學的書籍、音訊來學習,一直還是稀裡糊塗的。

直到最近,讀到這兩個故事,突然心中明瞭!

兩個故事

有一年,王陽明外出剿匪,捉到一個盜賊,他想感化這個人,讓他改邪歸正。就對盜賊講一番致良知的道理。誰知賊非常不屑一顧,大笑著說:“不用講大道理!我沒有良知!”

當時,正是大熱天,王陽明問:你熱不熱?盜賊說:熱啊!陽明說熱可以脫掉衣服。盜賊很快脫光上身的衣服。陽明先生又說:“還是太熱了,你把褲子也脫掉吧!”這時,賊猶豫了:“這,好像不大好吧。”陽明先生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於是盜賊頓悟,從此改邪歸正!(也有記載說,教化盜賊的人是王陽明的弟子。)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陽明先生的前輩,宋代的心學大師陸九淵。

有一年,宋代另一位哲學家楊簡向陸九淵請教:“如何是本心?”陸九淵告訴他,就是《孟子》的“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楊簡說,自己兒時就讀過此段,但還是不知道什麼是本心。楊簡當時正擔任任富陽主簿,他和陸九淵談話的間隙,還要辦公斷案。

他斷了一場賣扇子的官司後,又繼續向陸九淵請教。陸九淵說:“就像你剛才斷的賣扇案,對的人你知道他是對的,錯的人你知道他是錯的,這就是本心。”楊簡說:“就只有些嗎?”陸九淵大喝一聲:“難道還有其他的嗎?”

於是楊簡頓悟,拜陸九淵為師。

什麼是致良知?

先說點題外話。這兩個故事的最後,王陽明和陸九淵,為什麼要大喝一聲,對方才能頓悟呢?

其實,這源於佛教禪宗的一個傳統。弟子修禪,將要頓悟卻又頓悟不了的時候,他的師傅就會幫他踢這臨門一腳。怎麼踢呢?就是“棒喝”!師傅用棒子敲弟子的頭,再大喝一聲,弟子一下子就能明白過來,立即頓悟了!

兩位心學大師借用的就是禪宗讓人覺悟的方法——當頭棒喝。

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什麼意思?讀完這兩個故事,我終於頓悟

再說回正題。什麼是“良知”?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就知道,

良知就是本心,是一開始就存在你心中的認知,是你對事物最初的反應,也是本性自帶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恥之心,謙讓之心。

比如,那個盜賊,他雖然做了賊,但也知道大庭廣眾脫掉褲子,很丟人(羞恥之心)。再比如楊簡,他斷案時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是非之心)。再比如,生活中的我們,看到殘疾人可憐人就想幫幫他(惻隱之心)。這些都是良知。

所謂“致良知”,就是按照你本性的認知去做事兒,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方法和路徑,也是“致良知”的終極目標。

那麼做到了“致良知”,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嗎?幫助太大了!

因為良知自帶強大能量,能做到“致良知”的人,會無往不勝。

陽明先生就靠著致良知的心學,治匪患、平叛亂,給老百姓創造幸福安寧。日本也是靠著心學,實現明治維新。當然,這是聖人(政治家)的功業,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遠。

致良知的現實意義

我們普通人如何應用致良知改變自己的生活,甚至命運呢?很簡單,就是按照良知去做事,遵從良知的指示,毫不猶豫地前進。

比如,良知告訴你熬夜不好,你就早睡早起;比如,良知告訴你要自律,要多讀書,少刷抖音,你就減少刷抖音的時間,多花點時間讀書;再比如,你和另一半吵架冷戰,良知告訴你家和萬事興,冷戰會傷感情。你就遵循良知的指示,和另一半“相逢一笑泯恩仇”。

總之,按照良知去行動,你的人生就自帶正能量,無論生活、工作、還是情感,什麼事兒都會越來越順利。

陽明心學“致良知”到底什麼意思?讀完這兩個故事,我終於頓悟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臣妾做不到啊,我也知道晚睡不好,我總是習慣性晚睡。我也知道要多讀書,但我就是忍不住刷抖音。不好意思!這種認知和行為不統一,就是知行不合一。知行不合一,就不是真的知!

要想真正“知行合一”,用“良知”改變自己,改變命運,就按照本心中的知去做事吧!

結語

最後,如果你讀完這篇文章,還是不知道“良知”是什麼意思?

可能有兩方便原因:

1。我表述能力不夠,沒有把心中明瞭的意思,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

2。你積累的不夠,還沒能到頓悟的程度。我說自己是讀完上面兩個故事,才明白“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其實並不太準確。因為陽明感化盜賊的故事我之前也看到過,但當時並沒能心中明瞭。

後來聽了很多心學的講解,有了一些模糊的認識,再看這兩個故事,就像被人一頓棒喝,瞬間就頓悟了。

這就好比吃飯,吃到第三隻包子飽了,你不能說前兩隻沒用吧。

所以,不管是讀書,還是致良知,要想頓悟,需要平時的積累,也需要棒喝!

你覺得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