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這些動物的舉動,足讓人類羞愧

  • 由 蓬萊樵子 發表于 籃球
  • 2022-02-07
簡介在王言輯錄《聖師錄》中,也有一篇類似的故事,選自朱國禎的《湧幢小品》,只不過其中受害者變成了巢鳥,而禽俠則是鸛鳥:某氏園亭中,有古樹,鵲巢其上,伏卵將雛

鸛鳥讀什麼

《聖經》中上帝決意要用洪水毀滅人類,命挪亞打造方舟,進入方舟得以倖免於難的,除了挪亞一家人外,尚有數百對活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動物對於人類的重要,若世上沒有了動物,人類是否就太孤單了呢?並且人本質上也該劃歸動物之列的,只不過人類大腦的開發程度非常之高,於是便傲視時尚的動物,自居於萬物之靈的地位,動物也就悄然淪於卑賤了。有句罵人的話是“禽獸不如”,這對於所罵的人,固是狠辣非常,而對於所謂的禽獸,又何嘗有一點的抬舉呢?可世間固有比較特殊的禽獸,於其本性之上,可能又會有超常的舉動,人們發現之後,便以之為奇,不由又大發感慨了。當然,在中國人這裡,這動物禽獸的超常舉動必須符合一個要求,那就是要於人類的道德相合,所謂的“其存心皆可以為朝廷旌仁孝而揚威德”(王言《聖師錄》),不然的話,便也不足記了。我們翻閱一下王言專記鳥獸動物的《聖師錄》,對這一點會有深刻的體會。

這些動物的舉動,足讓人類羞愧

蒲松齡有心志異,對於鳥獸的異聞自也非常留心,在小說中也留下了數篇關於鳥獸的小說。這其中涉及精靈、因果的且不論,涉及兇狠動物的另文,本文專說一下其中所及的“仁義”的動物。

動物中的犬為人所養,且最通人性,都對主人非常的忠誠,從古至今發生的故事也非常之多,《聖師錄》中所輯錄的就將近二十則,為其中最多者,若有心人將各種典籍中的類似故事全都收集一下的話,肯定是在二百則之上的。在《聊齋志異》中,就有兩篇題目相同的寫狗狗的文章,叫做《義犬》。一篇寫義犬見主人將攜帶的金銀丟失,千方百計的阻攔他,不料主人疏忽,竟用鞭子將之趕走,義犬無法,只好跑回去臥在金銀之上,使其不致為人發現而拾走,結果此犬因來回奔跑,以致累死。另一篇寫一商人久了一隻將被屠殺的狗狗,結果在其遇到強盜被扔下水時,賴此犬相救得以不死,並且此犬還幫助找到了打劫的強盜,找回了丟失的錢財。犬字前邊加上一個“義”字,就是因為這犬對人巨大的幫助,對於主人的忠誠,其行為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的,所以才能冠上“義”字。

這些動物的舉動,足讓人類羞愧

還有一篇《禽俠》,也寫鳥獸的義舉,不過此文是寫鳥類之間的事的,而非人與鳥之間的故事。這樣的事更有意思,雖仍不脫說教的痕跡。鸛鳥巢於某寺,大蛇每每吞食其幼雛,連續三年,沒想到第四年鸛鳥仍築巢於此,在幼鳥快長成時,飛走求得救兵,待蛇爬上去又要吞食幼雛時,奇蹟出現了:

甫近巢,兩鸛驚,飛鳴哀急,直上青冥。俄聞風聲蓬蓬,一瞬間,天地似晦。眾駭異,共視一大鳥翼蔽天日,從空疾下,驟如風雨,以爪擊蛇,蛇首立墮,連摧殿角數尺許,振翼而去。鸛從其後,若將送之。

鸛智,大鳥義,而且本文也寫得非常的生動。在王言輯錄《聖師錄》中,也有一篇類似的故事,選自朱國禎的《湧幢小品》,只不過其中受害者變成了巢鳥,而禽俠則是鸛鳥:

這些動物的舉動,足讓人類羞愧

某氏園亭中,有古樹,鵲巢其上,伏卵將雛。一日,二鵲徊翔屋上,悲鳴不已。頃之,有數鵲相向鳴,漸益近,百首皆向巢。忽數對鵲對喙鳴,若相語狀,颺去。少頃,一鸛橫空來,閣閣有聲,鵲亦尾其後。群鵲向而噪,若有所訴。鸛復作聲,若允所請。瞥而上,巢銜一赤蛇吞之。群鵲喧舞,若慶且謝者,蓋鵲招鸛相救也。

都有鸛鳥,但地位卻整個的翻了個個,倒很有意思。蒲松齡明顯是在《湧幢小品》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至於他為何把鸛鳥從俠客變成受害者,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鸛鳥在鳥類中明顯不屬於弱小者,朱國禎的記載也許更像是真事。

《禽俠》之後,又有一篇《鴻》,寫一獵人捕到一隻雌雁,“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可到了第二天,此鳥去而復返,且自己飛到了獵人的腳下。他逮住雄鳥,結果它“伸頸俯仰,吐出黃金半錠”,獵人明白了它的意思,這是要用這半錠黃金來贖雌鳥。有感於鳥之義,獵人便將雌鳥釋放,兩鳥雙雙飛去。這鳥無疑是仁義的,其舉動讓人感動。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但這一對鳥卻是如此的有情有義,豈不讓天下那些同床異夢的夫妻們羞愧?蒲松齡並未言及此層,但讀者很容易想到此點。

《聖師錄》中涉及到的動物有二十八種之多,但並不曾有老鼠的身影,而在《聊齋志異》中,卻又有《義鼠》一篇,寫的就是老鼠的故事,一隻老鼠被蛇咬死,同行的另一隻冒死用計迫使蛇將其吐出來。是不是真事已經不重要了,作者寥寥數語,寫的已夠成功了,於鼠前加一“義”字,乃是當之無愧的。

這些動物的舉動,足讓人類羞愧

還有就是《蛇人》這篇小說。提到蛇,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對之有什麼好感吧,它作為兇險的動物,令許多人言之心驚。可這篇小說中的二青和小青,兩蛇之間眷戀如此,蛇與蛇人之間更有深厚的感情,這裡的蛇已經一改人們對它的一般印象,反而值得稱讚了。將本文中的兩蛇歸入仁義的行列(其它小說中多仍是兇殘的動物,如《花姑子》等),我想也不為過吧。

在這些小說中,蒲松齡都是用充滿讚賞的態度來寫的,將之作為仁義動物的典型,不管贊成不贊成,人類的道德觀念是不可能不在這樣的故事中佔支配地位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