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 由 顏小二述哲文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6
簡介2、“利可共而不可獨”:瞭解人的利己本性,就能理解他人,放過自己對於理解“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僅僅只是把它理解為“我們不可以獨享利益,要與眾人共享”,顏小二覺得未免有些可惜,這句話的邏輯還有深刻“哲理”可挖

出謀劃策意思是什麼

文|顏小二述哲文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最早記錄於宋朝的《省心錄》,而後在《曾國藩文集·治兵語錄》中也出現過,足見這句話的用處之廣、寓意之深刻。就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是在告誡我們,出謀劃策的人不可多,利益不可獨享,否則就會招來“人禍”。

“利益不可獨享”這個忠告倒是比較好理解,更多是在揭露“人皆好利”的本性,於此獨享利益自然會招來周圍人的妒恨。一個真正有遠見的人,往往懂得順應“利己本性”而在適度的範圍內順水推舟、推己及人,作出讓步。

那麼“謀可寡而不可眾”的邏輯合理性在哪裡呢?關於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思考問題要有自己的主見,另一種則是曾國潘在治兵上的智慧,即太多人一起謀劃,計謀有被洩露的風險,難以成事。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對於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我們創造性古為今用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作為華夏子孫,擔起傳承重任更是責無旁貸,就這句話對今人的意義,我們同樣可以深入挖掘,在顏小二看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明白,首先,在這個觀點多元的時代,要有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其次,理解人性的“利己天性”,就能理解他人,這也是放過自己的一種方式。

1、“謀可寡而不可眾”,要有自己的聲音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各類人各種事,我們會不自覺會去尋求安全的“庇護所”,所以,面對四面八方的各種聲音,我們總是趨於“隨大流”,因為我們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太突出,“抱團”總是我輩這類平凡之人“自保”的一種絕佳方式。

但是“自保”歸“自保”,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大多數人在工作中或許是被領導的存在,有領導做決策,我們是執行者,但是我們自己生活的最高首腦,永遠是我們自己,在針對一些事情進行籌謀與謀劃的時候,我們就要有自己的觀點,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能夠展現自己的想法。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同時,古人也曾犀利點出,真正可以走到聚光燈下接受掌聲的人,總是那些能夠提出獨到見解而鮮少與眾人謀劃的存在,比如《商君書》中就曾說: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論於眾”。

所以,雖然集思廣益可以開啟思路,但是需要自己做決策的時候,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決斷力,也要有自己的想法、發出自己的聲音,當然,要很好地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勇氣。畢竟有些“獨特”是智慧,有些不過是狹隘的“偏執”罷了。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2、“利可共而不可獨”:瞭解人的利己本性,就能理解他人,放過自己

對於理解“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僅僅只是把它理解為“我們不可以獨享利益,要與眾人共享”,顏小二覺得未免有些可惜,這句話的邏輯還有深刻“哲理”可挖。

雖然不是法家第一個發現人利己天性的存在,但是法家可以說是第一個非常明確地提出,可以利用“人皆自為”的天性,去管理天下。

於此,我們開始瞭解我們身上在自然意義層面的規律本性、在社會層面的“人性弱點”,繼而在瞭解自己的同時能夠理解他人,於此,做到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就不難了。

儒家荀子曾犀利指出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這是荀子的性惡說,他認為人生來不僅沒有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這四個善端,反而還存在“惡端”,人在接受社會教化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繼而在後天學習中向善。於此“善”為後天,非先天,屬“偽”。這裡的“偽”沒有否定的情感色彩,表達的是“社會之善”形成的屬性。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荀子所說的“惡端”,實則是萬事萬物生來就有的“利己天性”,比如飽腹之慾等等,而荀子弟子韓非更是將其發展到了極致,本該是人性弱點的“本性”,倒是成了韓非子眼中很好的“治國媒介”,這些都是後話了。

而“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能夠成立,就在於其背後點出的“人性利己”之特性,以及人們對這個特性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設身處地理解自己在飢餓時對食物的渴望、作為觀眾時對聚光燈的嚮往,我們有這樣的渴望,別人也同樣有,我們會期待獲得更多利益,別人也同樣期待。

正是因為有這個認知,於此,在面對利益的時候,為了少怨,也為了以後更長遠的發展,利益要懂得與眾人分享,獨佔利益便是招來“人禍”大忌。如果我們可以理解自己對利益的渴望,推己及人之下,也能理解他人對利益的渴望,於此,作出適度的協調和讓步的人,往往是那個眾望所歸、情商很高的存在。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3、瞭解自己,然後理解別人

寫到最後,精煉總結“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的哲理內涵,顏小二總結為十個字“瞭解自己,然後理解別人”。

就具體啟發來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這句話首先告訴我們,面對鋪天蓋地的觀點言論,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刻了解自己的處境,保有獨立做決定的能力,這很重要,因為只有自己最瞭解自己的生活。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其次,所謂“智慧”,其實更多是在瞭解自身或者人性特點之後,能夠用這些特點去理解他人。比如我們因為理解“利己”,因為理解自己對榮譽、名利的渴望,所以他人在這方面有所追求,就不是值得讓我們下功夫去介意的事情,要懂得理解,甚至還能在合適的時候有成人之美之心,這種時候,我們的高度就不一樣了。

畢竟,這個世界大多數怨恨、紛爭,大抵是源於對旁人的“不理解”,不是我們理解不了,而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渴望,同樣也是別人的渴望,即便少數人注意到了,卻沒有坦然接受對方渴望的“胸懷”,難以做到推己及人,這不是維護自己,而是“為難自己”。我們可以化渴望為力量,別人也同樣可以,感同身受之下的適度讓步,往往可以在成就他人的時候成全自己。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保有自己的聲音,並懂理解他人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