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圖說道德經62章:擁有再多,難保不會失去;與道同行,終生無憂

  • 由 期期為不可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20
簡介為了論證“不善人之所保”的觀點,老子舉了一個例子:美言可以嬴得尊重,美行可以影響他人,這是為人處世之道,難道“不善人”會拒絕美言和美行嗎

領的組詞是什麼

【原文1】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釋義】“道”是萬物變化的奧妙所在,它是“善人”的“寶藏”,“不善人”也想保有它。美好的言語可以嬴得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影響他人,縱然是“不善人”,誰會討厭美言和美行呢?哪怕貴為天子,位列三公,擁有價值連城的美玉,駕著華麗的四駕馬車,也不如坐進道中、與道同行。

圖說道德經62章:擁有再多,難保不會失去;與道同行,終生無憂

萬物的興衰變化,自有其道,或者說,受客觀規律支配。對於道,“善人”視為“自家寶藏”,勤而用之,“不善人”也不排斥它。

在這裡,“善人”是擅長行道的智者,“不善人”是不知其道的普通人。

“不善人”既不明道,為什麼也想保有道呢?因為不管你明不明道,道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行事合道,可得善果,不合道則得惡果。對於善果,無論“善人”、“不善人”,誰不喜歡善果呢?糧食是道的善果,你能不吃嗎?水是道的善果,你能不喝嗎?不管你知不知道善果是怎麼來的,都會歡喜接受。這就是古人說的,“日用而不知”,不知不覺間,每天享受著道的成果。

為了論證“不善人之所保”的觀點,老子舉了一個例子:美言可以嬴得尊重,美行可以影響他人,這是為人處世之道,難道“不善人”會拒絕美言和美行嗎?

美言是有益於人的話,例如,哲學家啟迪智慧的話,文藝家優美動人的話,喜劇演員恢諧幽默的話,情侶甜甜蜜蜜的話,日常交往中鼓勵、讚美的話,都能給人帶來某方面的好處,不論“善人”、“不善人”,誰會討厭美言呢?

美行是有益於人的事,例如幫助、支援、合作等,可以讓別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即使“不善人”,有好處可得,誰不高興?郭靖再傻,也不反感洪七公傳授的“降龍十八掌”;完顏洪烈再壞,也不拒絕莫念慈的善心救助。對善行,任何人都會持歡迎態度。

“善人”和“不善人”的區別在於,“善人”對道有所領悟,明瞭言行與結果之間的內在關係。例如,西漢嚴遵在《道德真經指歸》裡,對“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的原理進行了分析,大意是:人的性情,喜歡被人尊重、寵愛,討厭受到輕視、侮辱。損害他,他就痛恨;幫助他,他就高興。謙遜地對待他,他就開心;高傲地對待他,他就鄙視,這是自古以來的一般規律,人心的正常反應。賢者如此,小人更是如此。因此,恭敬地運用美言、美行,就沒有危害了。古代統率百姓,哪有拋棄的人呢?即使是桀紂的貪官汙吏,也可令其改偽為信;即使是秦朝的強兵、楚國的頑卒,也可令其改惡向善。因此,只要能得人心,天下都可以擁有;如果不能得人意,妻妾都不能使喚。

正因為“善人”清楚美言、美行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會主動最佳化自己的語言,以提升自我形象;主動最佳化自己的行為,以提升影響力。一個人形象好,影響力大,不就是人生贏家嗎?

反之,“不善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喜歡別人的美言、美行,卻不知道美言、美行是自己也可以擁有的“寶藏”,不肯下功夫修煉自己的語言、行為。偶爾他也會說幾句好話、做幾件好事,卻不知道說好話、做好事的真正價值。

萬物的變化之道,各有特色,因此,“善人”不僅隨順為人處世之道,對一切道,都勤於學習、探求、認知,一旦有所領悟,便積極實踐,在實踐中加深體會,在實踐中收穫成果,人生也因此愈來愈豐富。、

老子認為,即使貴為天子、位列三公,擁有無數財富,都不如與道同行。這不是誇張。無論你擁有多少,如果逆道而行,一切都會失去。秦二世貴為皇帝,不守君道,被迫自殺;李斯貴為丞相,不守臣道,全家都被腰斬,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相反,無數人白手起家,走上了成功之道,做成了百年事業。所以說,不論一個人有怎樣的出身背景、擁有怎樣的資源,都不如“坐進此道”。

【原文2】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釋義】古代的智者為什麼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依道而行則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嗎?所以說,道是天下最貴重的啊!

圖說道德經62章:擁有再多,難保不會失去;與道同行,終生無憂

中小學生有一個普通的疑問:學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呢?

什麼拼音、組詞,什麼代數、幾何,不知道對自己到底有什麼用,哪來的學習熱情?全靠父母威逼利誘、老師耳提面命,才硬著頭皮去學。學霸的好學,主要是為了當學霸的榮耀,對知識未必有多大興趣;學渣無所追求,成天盼著老師生病、學校著火,這樣才有放飛自我的機會。

成年人比中小學生好不了多少,對新知識、新經驗、新技術也會產生疑問:學這些有什麼用呢?有用就學一下,感覺沒用,才懶得花那份時間精力。

在修道過程中,“有什麼用”的疑問,是第一道障礙,不跨過去,還沒有起步就掉頭而去了。

那麼,修道有什麼用?老子指出了兩個最誘人又看得見的好處:一是“求以得”,二是“有罪以免”。

修道的好處很多,老子指出這兩個好處,是為了極速打消求道者心裡“有什麼用”的疑問。

修道可以增進學問,但學問也要面對“有什麼用”的質疑。

修道可以讓人讀懂世界、讀懂生活而獲得智慧,但智慧又有什麼用呢?這個疑問還是消解不了。

修道可以提升道德素養,但在某些人心裡,道德值幾個錢?搞不好它還是成功的障礙,“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不道德才有大發橫財的機會。

修道可以提升精神境界,但對某些人來說,境界這種東西太飄了,像天下的雲彩,看看就好,自己可不想飄到那麼高。

總之,大多數人只喜歡看得見的利益,對“收益曲線”不清晰的東西不感興趣。老子為了調動大家修道的積極性,針對人的一般心理,指出兩個極具吸引力的好處:只要修道、悟道並善於運用道,有求必得,有罪也平安無事。

這不是誇張,而是有大量事實支撐的科學結論。比如,朱元璋一個窮小子,做人行友道,辦事行事道,打仗行兵道,為政行官道,從一無所有走到了擁有天下,不是有求必得嗎?在打天下、坐天下的過程中,殺人無數,按宇宙大法則來說,這也是一種“罪”;其中冤殺、錯殺的也不少,按人間小法則來說,這更是罪。一般人犯了這種罪,十惡不赦,罪不容誅,但誰會追究朱元璋呢?這不就是有罪可免嗎?

你想不想要有求必得、有罪可免的好處?想要,只有一條路可走:學道,修道,悟道,並勤於行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