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關於健康的遐想

  • 由 心理科包博士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19
簡介每1000名接受篩查的女性中,有4人死於乳腺癌(要麼是因為沒有發現乳腺癌,要麼是因為乳腺癌的侵襲性太強,無法成功治癒)

遐想是詞語嗎

01

德國哲學家尼采先生曾經是一個疾病纏身的人,他的“理想自我”來自於他渴望而不可得的健康與活力。尼采在24歲便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甚至無須答辯就能被巴塞爾大家聘為教授。然而,由於慢性偏頭痛等疾病的折磨,他沒過幾年便無奈地退休了。尼采離開講臺後四處遊走,孜孜不倦地不斷尋找陽光明媚的地方,以為陽光能振作他的精神,他最愛去義大利,他在那裡能夠自由呼吸,一展才情。因此,對尼采來說,“健康”是一個神聖的詞語,也是他重新評估一切價值的標準。

儘管尼采深受軀體病痛的折磨,然而他的靈魂並沒有被軀體束縛住,他所說的健康,不僅指消化好、肺活量大、關節靈活,健康的概念遠大於身體某個器官運作良好,

健康意味著勇敢頑強、開拓創新

的確,從存在主義哲學角度說,健康的人往往出類拔萃,擁有“自由的靈魂”,能創造其自身的價值。在尼采的眼中,拿破化和歌德就是健康的典範,而且,從耶穌的行事作風來看,他也是這種人。尼采曾經如此說道:“這類人居住在自己的太陽系——別人只有到他那兒才能找得到他。”這種人會自我定義,“而不是依賴大氣層存在的恆星。他注視內心時,眼神熾熱無比,但是環顧外界時,卻如死灰一般冷冷。在他驕傲的城堡周圍,拍打著愚蠢任性的濁浪,他厭惡地轉身離開”。

02

放眼當下,大眾眼中的健康、幸福又是什麼呢?吃得好、睡得香、壽命長是第一健康標準,哪怕是行屍走肉地活在世界上也在所不惜。以尼采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們對此是深表厭惡的,他曾經在19世紀末描述道,人類在墮落中變得疲軟無力,他們彷彿是“最後的人”,只渴望“可憐的安逸”——一雙拖鞋、一臺電視、幾部運作片。

的確如此,我們經常遇到失眠的病人,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習慣性地吞下安眠藥,而不是和這種不安的體驗待在一起,發現它的存在性意義或資訊。心理衛生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藥物所導致的“去敏化”會麻痺我們的存在感,使我們和其他人的接觸變得麻木。

皮爾斯曾經提出:“我們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丟失了他們身體的大部分本體感受。”這就是說,我們的許多大眾已經處於身體和心靈脫節的狀態。我在著作

“禪療四部曲”之《做自己的旁觀者》

這本書中曾經提出——

身體不適的根源可能在心理/心靈:

我們的思想可以欺騙自己,但身體是不會說謊的,它忠實地幫我們貯存所有的情緒,提醒我們要去真實地面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讓我們好好地去處理。7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消化系統、面板和性器官是重災區。身體的不適和病症只是我們內心的呼喊和求救,它只是火警鐘。只可惜大部分的人沒有真正理解這些訊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想辦法把這個火警鐘切除掉,其後果必然是悲劇性的。

這段話並非危言聳聽,在生物醫學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它向我們敲響了警鐘:身體不適並不代表一定存在軀體的器質性病變,它的根源可能在心理/心靈。正如羅洛·梅所提出:

如果我們打算把自己當作是“純粹的客體”,完全被決定且可操控,那麼我將變得被動、枯竭、冷酷無情,並且與自己的體驗沒有關係。而我的身體通常會突然給我一擊,用讓我患上流感或者是心臟病的方式將我打倒,以便讓我記起我不是一個機械的物體。

這種情況在我們精神/心理衛生科天天都可遇到,例如:

(1)、軀體症狀可能是軀體組織或器官對外界環境的述求;

(2)、軀體症狀可能是緩解內心衝突的途徑;

(3)、軀體上的植物神經症狀是情緒本身;

(4)、軀體症狀可能是個體對軀體感受的錯誤解讀;

(5)、軀體症狀可能是學習和模仿的結果。

03

許多人都說:“生命只有一次,人再小心也不為過,做再多的測試也不為過”。這種邏輯認為,趁著潛在的問題還沒變成壞事(不管可能性是多麼低),將之檢查出來、處理或消滅掉,肯定會更好。這種方法的缺點在於眾所周知的假陽性問題。

以乳腺癌篩查為例。研究表明,在接受了乳腺癌篩查且沒查出異樣的女性中,有20%~30%其實有腫瘤。但反過來說,篩查還常常發現沒必要關注的腫瘤,導致不必要的干預。腫瘤學家使用了“滯留時間”(sojourn time)這一概念,指從篩查發現癌症到癌症顯現之間的間隔。許多癌症都有很長的滯留期,而且進展緩慢,患者幾乎總是在癌症發作之前就死於其他原因了。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多達1/3的乳腺癌患者接受的治療,可能讓她們身體殘缺,甚至可能不必要地縮短她們的生命。

蒂莫西·喬根森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名50歲的婦女,乳房X光檢查呈陽性,她患乳腺癌的機率是多少?160名婦科醫生受邀做了評估,60%的人認為機率是十之八九。“實際上,這位女性患癌的機率僅為1/10。”

喬根森進一步總結道:“最遺憾的一點是,乳腺癌篩查並沒有挽救太多生命。每1000名接受篩查的女性中,有4人死於乳腺癌(要麼是因為沒有發現乳腺癌,要麼是因為乳腺癌的侵襲性太強,無法成功治癒)。而每1000名未曾接受篩查的女性中,有5人死於乳腺癌。故此,篩查在每1000人裡只救了一個人。”

在強調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的當下,絕大部分醫療衛生相關機構和人員都在卯足勁做醫療科普宣傳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沒有像往年那樣致開幕辭,而是選擇在特邀報告環節連續丟擲這三個問題,開啟了其題為《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思考》的報告。他還頗有興致地告知與會者,這個報告將涉及一些“顛覆性的意見”:

體檢根本無意義

“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韓啟德說,“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為醫學,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作魔法。”借用我在著作

《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你擺脫抑鬱的折磨》

前言中的話說就是,

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把社會問題醫學化了。

最近遇到一位來訪者,初二的女生,因為抄作業被老師罰站在教室外,而其他幾個同樣抄作業者卻坐在教室上課。該孩子坐到四樓走廊的欄杆上,老師看到後馬上跑過去問:“你想跳樓嗎?”該女生點點頭。隨後,老師給家長打電話說“孩子心理有問題,必須到醫院心理科就診,只有醫生確定心理沒問題後才能再上學”。我在接診後心中想:“孩子們還有憤怒的權利嗎?”“這是社會問題、老師問題還是孩子心理問題呢?”

04

說了那麼多,我只想說,如果靈魂已經喪失,剩下一具軀殼,像行屍走肉一樣的活著,意義在哪裡呢?我本人已經10多年沒做身體的體檢了,家人和朋友說我這是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的表現,我只是對著他們笑笑,對我來說,在靈魂健康和身體健康之間做選擇,我會選擇靈魂,儘管這很孤獨、很痛苦。換句話說,有些人可能過世的年紀相對來說過於年輕,但是他完成了他生命;另一些人壽命很長,卻到死前還可能只是一個“半人”,他人格中的一部分可能在年輕時就早已死去。因此,借用尼采的話說,

健康意味著勇敢頑強、開拓創新

,離開這個基礎,其它所謂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愚弄人的“偽命題”。——

《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你擺脫抑鬱的折磨》

關於健康的遐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