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意誠心正”:稟性之移匪難,貴在改造精神世界的自覺

  • 由 學思觀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19
簡介”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古代的仁人志士,基於“意誠而後心正”的修為心性,然後方可達致身修,進而實現家齊、國治和天下平的人生抱負和自我價值理想

盎什麼什麼什麼成語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意誠心正”,既是修諸內而積極主動改造自己稟性的修為之成果,又是實現人格重塑和人生價值再造的偉大事業。

“意誠心正”:稟性之移匪難,貴在改造精神世界的自覺

成語“意誠心正”,出自儒家早期文獻《大學》,原文是: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人生價值觀

上言,古代的仁人志士,基於“

意誠而後心正

”的修為心性

,然後方可達致身修,進而實現家齊、國治和天下平的人生抱負和自我價值理想。

人生方法論

上言,基於格物致知的意誠心正,乃是修身之本。沒有這一修為工夫,

意不誠而心不正,則無以藉由修身而實現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做為。

誠意正心,是改造人之稟性的自覺修為。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而本性難移。實則,本性的難移乃是不能自覺改變、自我改造的託詞。江山既可以改,難倒本性不可移?本性之改變,乃是人生改變天下的前提和基礎。

意誠,是心意上的自謙而不自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自欺者,是心不真實、“率性”上的不自覺。

人之所以不能絕棄惡之慾念,就在於心不能誠。一方面不能如“好好色”那樣樂道之行,一方面不能如“惡惡臭”那樣恥於不義。好仁惡不仁,好善而惡惡,無有一點私意夾雜心中,就是“毋自欺”。

君子之所以必“慎其獨”,就在於“誠於中”,方能“形於外”。君子之所以必“誠其意”,就在於“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身為德所潤,則身所載無非德性,就是意誠。

修身之所以要“正其心”,就在於“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猶如“心不在焉”一樣,操存其本心,“

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孟子·

離婁下

》)

,即是正。

意有不誠,方要誠其意;心有不正,方要正其心。“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

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

不言而喻。

”(《孟子·

盡心上

》)

意誠心正,就在於根心分定,“

大行不加”而“窮居不損”。

“意誠心正”:稟性之移匪難,貴在改造精神世界的自覺

誠意正心,是可達致的人格純粹、高潔。

改變人的氣質,改造人的心性,一直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價值意旨。在孔子看來,我欲仁則仁得,志於仁則無惡。在孟子看來,踐行王道價值,非是“

挾太山以超北海

(《

梁惠王上

》)

誠不能

為,而是若“

為長者折枝

”的皆可為。

人的氣質之性,往往本自情感、情慾之身。人有七情六慾,稟賦既有,不可或缺。喜怒哀樂未發,則為中;發而節中節為和。中和之道,就是人性之道。情慾有所節制,情感有所中和,則止於適度。心以性節情制欲,就是心為身做主,修身不過是心以道德主導其身而已。

意誠心正,雖只有四個字,但意蘊豐富,涵蓋了心靈洗禮和鑄魂、補鈣的全部內涵。改造人的學問在於修身正行,而修身正行之本在於誠意正心。意誠而心正,就能在積德行善上“純亦不已”(《中庸》)。

有了改造自己的自覺和責任擔當,性格、氣質可以重塑,品性、言行可以改善,命運、機遇可以把握。意誠而心正,則有人格的純粹,人格的高潔。

面對生死的價值抉擇,意誠心正者,或能“

殺身以成仁

”(《論語

·

衛靈公》),或能“

捨生而取義”

(《孟子·

告子上

》)。面對富貴的價值追求,或是“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

·

述而》),或是“

富貴不能淫”

(《孟子·

滕文公下

》)。

誠意正心,是重塑精神世界的根本之道。

意誠心正,是早期儒家思想中修身的學問之道。在意誠心正之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業成就的關係上,治國、平天下,是改造社會、施行王道的外王;意誠、心正,則是改造內心、修身成善的內聖。改造外在的世界,必然求諸內心的自我自覺改造。

治國、平天下,既要有胸懷天下的格局氣度,又要有慈惠萬民的仁愛大德,還要有上行下效的政治權威,而這些都離不開修身上的意誠心正。意誠心正而後身修,則可以達致家齊、國治和天下平的境界。

人一旦把改造自己當做學問來修持,一經在心靈深處進行涵養省察,就會在靈魂上覺醒,在意志上堅毅,在精神上煥發,在行為上中節,在樂趣上高雅,在作風上務實,在形象上重塑。

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座寶藏,可挖掘的潛力無限。自己重新認識自身,重新定位自我,重新賦予價值,重新做出努力,日久天長則精神世界就會別有洞天,精彩紛呈。

意誠心正的修為境界,實是在創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其中,我們會體驗什麼叫靈魂的純粹,感受什麼叫性情的真誠,品味什麼叫精神的充實,享受什麼叫人生的樂趣。

精神一旦富有,

人生

就有“貧而樂,富而好禮”

(《論語

·

學而》)的心安自得。靈魂一經富足,就是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孟子·

盡心上

》)的尊德樂義

“意誠心正”:稟性之移匪難,貴在改造精神世界的自覺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

·

·

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

·

·

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