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鄭鄤的真實故事:3.鄭鄤的幼子鄭兢

  • 由 新藝路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9
簡介後來鄭兢請五牧薛寀(薛堆山)書寫庵名,於是鄭兢、薛寀、黃永、鄭郿(鄭鄤最小的弟弟)、錢陸燦等人在橫林進行了一次詩文會,參會的人都寫詩記錄舍宅之事,除鄭郿只有寫三首外,其他四人都寫了八首,這些詩是珍貴的文獻資料,詩中還敘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往事

珄的寓意是什麼意思

系列文章才寫到第3篇,就來寫鄭兢是不是太早?不,值得早一點寫。他的經歷具有特殊性;他為鄭鄤的著作——《峚陽草堂集》的傳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家族活動的其他方面,他也是一名“功臣”。

鄭鄤有五個兒子,分別取名為:珏,喆,珄,發,兢。仔細觀察這五個字,就會發覺都是左右對稱的字形。給兒子取名,鄭鄤也在顯示著他的才學。其中的“發”這裡用了繁體字,因為這是專有人名,不是頭髮的髪,而是發生的“發”。

鄭鄤去世的時候,鄭兢只有八歲。五兄弟中,只有他是庶出,是鄭鄤的妾楊氏所生。鄭兢出生於崇禎四年(1631),但是他很小的時候,楊氏就被送回她的孃家了,有鄭鄤寫的《遣妾》詩為證。至於鄭鄤“遣妾”的原因,則無從知曉。

鄭鄤去世以後三年,妻子周氏也因病去世。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兢被出嗣給同宗的景怡(名一清)公為子,離開自幼生活的常州郡城,來到祖籍橫林。好在景怡公家境殷實,他還效仿鄭振先,把自己在橫林的宅子舍為庵。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鄭兢雖然失去了親生父母的愛,但是生活條件不會差,嗣父母會寵愛他,可是他念念不忘他的親生父親鄭鄤的養育之恩,念念不忘本生祖父和父親的“忠君愛國之心,浩然剛大之氣”。

鄭鄤的真實故事:3.鄭鄤的幼子鄭兢

鄭兢寫的《世諫篇跋》

時間流逝很快,轉眼到了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鄭兢已經從一個孩子長成三十多歲的成年人。這一年他實現了一個很大的心願,刻印了鄭鄤的《峚陽草堂詩集》(二十卷本)。這個版本被稱“清康熙甲辰本”,簡稱“甲辰本”。詩稿的內容由他的大哥鄭珏提供,鄭珏為鄭兢刻印詩集寫了跋文,其中寫到“今弟兢謀付梓人,因編目錄並遺稿授之,時甲辰九月朔”。

鄭鄤生前自己刻印《峚陽草堂詩集》(八卷本);明代滅亡之前,鄭珏刻印了十六卷本;鄭兢所刻印的甲辰本有二十卷(卷十三隻存詩目,內容散佚),則是鄭鄤詩集的第三個版本。甲辰本現今已成孤本,作為善本古籍收藏在湖南圖書館,並被製成微縮膠捲。甲辰本雖然刻印在武進,但從書頁上的收藏印章可以看出,它經歷了幾個藏書家之手,由北京流轉到湖南長沙。湖南近代藏書家葉啟勳為甲辰本寫了題識,對鄭鄤的詩歌創作進行評價,並對鄭鄤的命運表示同情,為鄭鄤發出慨嘆。

刻印甲辰本《峚陽草堂詩集》以後,鄭兢的努力並未止步。時間再過十五年,鄭兢出資,和他的兄長們把鄭鄤的文集和詩集合在一起付印,稱為《峚陽草堂集》,至此,鄭鄤的詩文著作完整問世。時間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這時鄭兢四十九歲,年近半百。

鄭鄤的真實故事:3.鄭鄤的幼子鄭兢

湖南近代藏書家葉啟勳為甲辰本寫的《題識》

鄭兢的同鄉黃永是清代順治進士,官職刑部員外郎,他為鄭鄤詩文合集寫了序言,序文中對鄭兢進行表彰。他寫道:“讀先生(鄭鄤)書的人,為他的遭遇感到痛心,為不幸的世道感到悲哀。材山(鄭兢的字)的志向真是可哀啊!現在材山把節衣縮食省下的錢刻印先生的書,我們可以說,先生有個好兒子啊!”

常州橫林《鄭氏宗譜》(賜逸堂)卷六有個“世諫篇”,鄭兢寫了跋文。裡面有詩歌和文章幾十篇,都是鄭兢蒐集。這是鄭振先和鄭鄤上疏被貶之後,一些縉紳贈送給他們的詩文。有的詩文可以在其他人的文集找到,有的唯獨存於“世諫篇”之中。鄭兢此舉,從敬慕祖父與父親出發,但同時起到了文獻儲存的作用。

宗譜裡的“舍宅篇”也是鄭兢寫跋。這個舍宅,不是鄭振先的舍宅;而是鄭兢的嗣父景怡公的舍宅。景怡公舍宅為庵,沒有給庵起名。後來鄭兢請五牧薛寀(薛堆山)書寫庵名,於是鄭兢、薛寀、黃永、鄭郿(鄭鄤最小的弟弟)、錢陸燦等人在橫林進行了一次詩文會,參會的人都寫詩記錄舍宅之事,除鄭郿只有寫三首外,其他四人都寫了八首,這些詩是珍貴的文獻資料,詩中還敘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往事。譬如我讀到其中鄭兢的一首詩,他回憶起兒童時在常州城南的遯園(鄭鄤的園林),園裡有一個“清芬堂”是鄭鄤的藏書處。這個清芬堂雖然在鄭鄤的詩文集中沒有提到,但鄭兢所記應該確實可靠。

薛寀為景怡公舍宅所起的庵名是“六一庵”,他在詩中對庵名的詮釋是“天一生源地六成”。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橫林鎮上大家只知道鄭家有個“樂逸庵”,就是《橫林鎮志》上也寫為樂逸庵。可能是後人取其諧音改名,加入了美好的含義。

鄭鄤的真實故事:3.鄭鄤的幼子鄭兢

明末清初人薛寀為“六一庵”題名的詩和序言

鄭兢晚年又為續修宗譜和建立宗祠而費心盡力,他捐出田地十畝,用於春秋兩季的祭祀。遺憾的是續修家譜的草稿完成後他無疾而終,未能親自見到刻印。但後世的鄭氏子孫沒有忘記他,宗譜中把他列入“賢裔考”,記錄他的事蹟。

而我在研讀《峚陽草堂集》和《鄭氏宗譜》(賜逸堂)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鄭兢和他的長兄鄭珏。

鄭兢,字材山,號魯庵,邑庠生。生於明崇禎四年(1631),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六十二歲,安葬在六一園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