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俗謠解頤:撓撓癢癢,癢癢撓撓。不撓不癢,不癢不撓

  • 由 甄民亮霄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4
簡介”(杜牧)麻姑爪,它或竹或木,長把兒短爪,模仿人的手臂和手指,弄成了一個小發明

撓怎麼組詞語有哪些

這是小時候爺爺教我的一個《撓癢歌》:

撓撓癢癢,癢癢撓撓。不撓不癢,不癢不撓。越撓越癢,越癢越撓。

幼時記憶力好,加之此歌謠如同一個繞口令一樣,於是立馬引起了我的興趣。編此謠者,絕對是個高手。

撓癢,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手撓,或藉助工具撓,都再平常不過了。工具之一,癢癢撓兒。

癢癢撓兒,好像全國各地都這麼叫。但是古時它還有個別名,叫“麻姑爪”。相傳有一位仙女叫麻姑。她的手指十分纖細,如同鳥的爪子。有詩為證:

“道成若見王方平,背癢莫念麻姑爪。”(蘇轍)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杜牧)

麻姑爪,它或竹或木,長把兒短爪,模仿人的手臂和手指,弄成了一個小發明。它雖僅為簡單模仿,但延長了手臂,故可撓人所夠不著的地方—- 後背。在這一點上,它又勝過人的手臂,稱之為“機械手”之鼻祖,恐也不為過。

儘管時代在前進,科技不斷進步,但是這個發明卻常盛不裹,幾乎無“人”取代。它的簡單性,簡便性,物美價廉性,都註定了它的長壽。

簡單性,是發明的一個特性。同樣一個效果,複雜的,往往輸給簡單的;造價高的,往往輸給價低的。

“撓癢”二字,拆開來,排列組合,變化無窮,是此謠耐人尋味、妙趣橫生的優長所在。數學家讓它弄得眼花繚亂,語言學家讓它弄得五體投地,相聲名家讓它弄得服服帖帖。

從生理上講,癢,往往是痛的前奏。成語“無關痛癢”表明,癢和痛,其實是哥們兒或爺們兒。

實踐證明,單純靠撓,並不能止痛。但是人們偏偏樂此不疲,依舊在癢的時候習慣性地用手撓或擓(kuai)。所以,才產生了這個歌謠。其中“越撓越癢”是警示語,而“越癢越撓”則是惡性迴圈。其結果可能只有到了面板被抓破、撓出血痕,方解癢罷手,暫停,停業。但是“停業”片刻,新一輪撓癢就又開始了。

錢鍾書先生也曾在其 《管錐編》中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撓癢歌》:

“左邊左邊,右邊右邊,上邊上邊,下邊下邊,不是不是,就是就是。”

這首歌謠,簡直太生動、太形象、太有生活、也太有創意了。其中都是平常話,尋常語,毫無形容詞比喻句什麼的,簡直就是大白話的堆砌羅列。哎,磚頭一塊塊堆砌起來,可以成牆,成院,成樓,成廈。其白描式的羅列,畫面感極強。假如拍一個動畫片,恐怕絕不會輸於《三個和尚》的。

此謠與眾不同之處還在於,它是請人代撓。甲癢乙撓,難免不確。甲動嘴乙動手,難免指東撓西。笑料,因此而生,而成。

癢,如蟲子爬,似螞蟻行,其難受勁兒比疼痛還要令人難忍。如是,還是繼續撓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