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 由 道醫學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4
簡介古琴的結構也是模擬人體的“三腔”隨著誦讀經典之聲所產生的振動,不是與敲擊鐘產生“聲”和“音”的原理一樣嗎

覓是什麼讀音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愛萬物 | 正能量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德道經·觀噭》裡提到了

“意聲之相和也”

,意,在這裡既指意識,也暗指心上之音,這句話裡面包含了“音聲相和”的奧秘。

大家如果在誦讀經典和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能夠參悟出這個內涵,修身的進步就會加快。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區域性)中古人欣賞編鐘編磬協奏雅樂的場景

說到音聲相和,

“鐘敲磬響”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既然是東方的子孫,是道德的後裔,怎樣從鐘的“音”和“聲”裡面,去參悟出該如何誦讀經典?

鐘聲裡面有“音”,音產生於“空”。

我們對於傳來的任何一個有道之聲都能參悟出其中的

“音聲相和”

,那才叫真正體悟出味道來了。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區域性)

我們自己誦讀經典不也是這樣嗎?

如果只是注意到自己的聲,只注意到透過大腦皮層產生的資訊呼叫,經過顱底的舌咽神經傳達到自己的聲帶,傳達到舌頭,經過舌頭的運動後發出的聲,那就跟中國人常喜歡講的一句俗話一樣:

“說話不經過心

。”

是這樣的情形吧?

因為它沒經過心。

但是,道德修身者就不同了,需要經過心。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水墨動畫片《山水情》中師徒傳藝古琴的場景

怎麼樣才能經過心呢?

看看大腦解剖圖,就知道人的顱底共有十二對腦神經。

顱底這十二對腦神經,一至十都是從顱底穿到舌下面來,這就有個很大的好處,這是我們能夠尋到“音”的一個寶貝。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因為心臟是透過顱底神經來支配的,當大腦透過聲音發出的指令透過舌咽神經,無論是透過其他肌肉調動也好,還是透過面部肌肉調動神經傳出來也好,實際上都在顱底神經的隔壁,距離非常近。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但是,當這種資訊穿過顱底的時候,實際上對顱底神經都起到了生理、生化、物理等方面的作用。

所以,人為什麼能夠透過誦經的“聲”和“音”悟道,並從而進入道德境地,跟這個解剖學上的生理奧秘有很大的關係。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區域性)

天公造物,給我們留了很好的後路,準備了很好的條件,只是需要我們用

正覺正念

去把握。

如果在誦讀經典的時候只是注意到口腔的運動,只留意讀音發得是否準確,乃至去刻意模仿普通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後天上,而沒有主動去捕捉先天之音,那麼效果就不明顯,尋音也就很難。

所以,對於“空”與“音”的關係,先要弄明白。

人體的腦腔、胸腔、腹腔都是空腔結構體,這“三腔”裡面都能產生音聲波。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古琴的結構也是模擬人體的“三腔”

隨著誦讀經典之聲所產生的振動,不是與敲擊鐘產生“聲”和“音”的原理一樣嗎?

我們的人體結構就如一口中空的“鍾”,當嘴巴在發聲的時候,“音”就會隨之在體內產生,跟敲鐘的原理一模一樣。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古代的“八音克諧”

把握了找尋“音”的竅門,把精力重點放到尋音上來,

首先就需要誦讀熟練。

不能像有的人那樣,一緊張的時候就誦讀得結結巴巴的,那是“熟”和“忘”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和狀態。

真正達到了

“熟”

“忘”

的狀態,再來覓這個音,就很容易了。我們自己在誦讀經典的時候,要注意覓這個音。

這個“音”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從淺層次來說,是一種振顫共鳴。

當你找到了這個感覺,自己也就豁然開朗了,也就明白了。問題是首先要找到和尋到這個音,再同步上來跟著這個鍾。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東周的編鐘

當然,這個鍾是指中華文化裡面的“鍾”,而不是從裡面“噹噹噹”敲的那種鍾。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覓到真音,人人可以“拈花一笑”(二)

本文摘編自《德道行天下》(2012版第一冊),熊春錦編著,中國言實出版社。

友情宣告:部分圖片來自資料相簿,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配圖:張雪玉

美編:小左

本期話題

讀完本文,你有什麼感悟呢?

歡迎分享留言與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