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 由 享受最美生活 發表于 籃球
  • 2022-01-04
簡介2鄉村調研中印象深刻的家族觀念讀書、行路之外,給我帶來深刻思考的就是在新東古縣村的調研經歷,尤其是在讀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之後,對鄉村的調研也充滿了驗證費孝通先生觀點的意味

知行怎麼讀

2019年7月中旬,範周教授帶領27名碩博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師來到了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安各莊鄉易水湖畔的新東古縣村,開展了一場為期六天、別開生面的讀書學習交流會。讀書會過後,研究生們有何感想?本篇選取林一民、郝蘭芝、張楚煬、張園園四位同學的體會,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林一民: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本次“易水湖讀書會”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安格莊鄉新東古縣村舉行,歷時六天五夜,既緊張又充實,並且讓人多有收穫。如同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寫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正是“易水湖讀書會”這樣一個契機,讓我可以和各位老師、師哥、師姐,還有各位同學,在校園之外,共同學習、彼此分享讀書體會、學習心得、研究方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一本“行走的書”,每個人也都是虔誠的讀者。

大家在範老師的帶領下重讀了《論語》和《道德經》,以及共同研讀《鄉土中國》,並且帶著自己對書本的理解和體悟,真正走進鄉村進行考察和驗證。另外,這幾天裡,大家也一致按照安排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根據規定整理內務,每天早起進行徒步、登山鍛鍊,以助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讀書,是學習知識的途徑,也是修養性情的過程。透過本次“易水湖讀書會”,我也有這樣幾點感受。一方面是關於個人的學習成長。第一,多讀書、讀好書。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然而,只有迴歸完整的書本閱讀,才能真正有助於我們的閱讀理解、邏輯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時,要儘可能多地閱讀原著,降低由於轉述、引用、翻譯等原因所帶來的“閱讀折扣”,從而更有效地獲取書本的文化價值。第二,學習活動策劃與執行。“易水湖讀書會”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這個活動的順利開展,既有賴於前期的充分策劃和準備,也離不開活動進行中的執行和應變。這次讀書會由宋立夫師哥擔任總統籌的工作,需要考慮到活動多個環節的對接、多個方面的推進,具有豐富的實踐性,這種能力是我在日後的實踐中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的。

另一方面,是關於鄉村的文化消費。易縣原是國家級貧困縣,而我們所在的新東古縣村,土地貧瘠,耕地分割,不適合傳統的農務耕作,不利於農業發展。隨著易水湖的開發,依靠文化旅遊的發展,這裡的農民生活情況才有了一些改善。走在主幹道上,可以看到樹木成蔭、道路兩邊的村民都經營著農家樂,似乎生活條件沒有想象中那樣困難。這樣的“錯覺”,對於單純到這裡遊玩的遊客來說,更有可能是他們得到的普遍認知。

《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希望之後我都能夠保持讀書的熱情,品味知識的樂趣。

郝蘭芝:沒有手機的生活會好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參加易水湖讀書會活動,有些體驗是第一次,有些體驗可能是此生僅此一次。

比如一行人迎著早上六點半的太陽尋山中野徑,登高遠眺,當你筋疲力竭之時,不用擔心,前方總有一雙隊友溫暖的手伸向你;用一晚上的時間通讀《論語》《道德經》,不求甚解,試圖從前人的智慧中“偷學”一點火光,時常抓耳撓腮又求而不得;行走於新東古縣村,走進各家各戶老鄉真實的生產和生活,重新論證幾十年前費孝通先生筆下的鄉土中國在今天變成了什麼模樣;分享個人讀書的體會,那25本書,雖然可能不曾都讀過,但總有哪位同學的一兩句話和體會會正好觸動你的思考,久久回味,受益無窮……這些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求學生活生涯中從未想象過的。但這場讀書活動中,感觸最深的,還是那天老師規定上交手機的24小時。

易水湖讀書會進行到第四天,範老師早起通知所有人上交手機,要求一天安心讀書和學習。幾乎所有人的第一表現是慌張和不情願。因為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是緊緊和手機捆綁在一起的,交流、查閱、儲存資訊……手機不僅是我們的生活學習輔助工具,更成為了一種難以戒掉的“癮”。當時我就在思考,沒有手機真的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嗎?

科技的出現更好地服務了人類的發展和生活,我們正貪婪地享受這份便利,支付、交流、導航、提高效率。無法想象,今天如果沒有科技發展、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但是,過度的依賴手機甚至成癮,確實會導致使用個體睡眠質量差、思維碎片化、工作效率低下、日常焦慮等問題。如果科技帶來的便利反噬了正常生活和思維,就非常有必要重新思考下,怎麼用好科技,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而不是控制我們。那天上交手機環節的設定,其實是老師用一種粗暴的方式對我們人機關係思考的喚醒,讓我們從碎片化閱讀中抽離片刻,靜下心來,迴歸傳統的書香田園。

最後用復旦大學熊浩老師在《為時代發聲》演講中探討人、科技、閱讀、思辨關係的兩句話結束這篇隨想,也符合易水湖讀書會的主題。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我們必須要重新拾起閱讀的習慣,我們必須要重新恢復起那種求學的本質,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成熟健朗,最後精神成人。”

張楚煬:迴歸經典,迴歸鄉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出發之前,覺得這是漫長且艱難的5天。但是,隨著充實的日程安排,發現這是近期以來最專注的、思考密度最大的5天,也是生活作息最有規律的5天。在討論和學習中,感受到思想碰撞,感受到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生活經歷下,大家思考方式和內容的差異,這種差異正是這種多元化思想碰撞的源頭。

1

迴歸原典,知行合一

在為期五天的讀書學習中,以共讀的形式完成了《論語》《道德經》《鄉土中國》這三本書。前兩本讓我們迴歸到傳統國學經典原著,逐字逐句地讀,反反覆覆地讀,帶我們邁入了原典學習、傳統國學經典學習的第一步,通讀文字。這一小步,確是帶領我們邁進了國學經典的一大步。因為在浮躁的、追求速度和結果的當下,能夠“慢”下來,迴歸到這些基礎的“慢工”,已經實屬不易。此外,在《鄉土中國》的閱讀和學習中,我們則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費孝通先生“行、訪、實、知、覺”的治學之道,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行訪於鄉村之中……

貫穿了費老學術生命的“行、訪、實、知、覺”,這是後來一些學者對費老學術生涯關鍵詞的總結。其中“行”和“訪”作為費老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先於“實、知、行”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從實求知”並且帶有作為人的本體“自覺”。

2

迴歸鄉土,從實求知

在讀書會期間,我們走入了易縣新東古縣村。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走進鄉村調研,便深知了要達到“行中有訪,訪中有行”的要求之難。我所在的小組,集中走訪了新東古縣村的三家農家樂,在與這些鄉村旅遊的實際踐行者的攀談中,我意識到了鄉村旅遊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很多曾經在外地務工的村民返回家鄉創業,辦起了農家樂。一方面,對於家庭的穩固來說肯定具有明顯效果,特別是對於下一代孩子的成長來說,鄉村旅遊為契機,使原本可能成為留守兒童的他們,重新獲得了完整的家庭。另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機會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均等的,這些能夠透過借款、貸款等方式建起農家樂的村民,本身都具有一定經濟基礎,至少是高於本村其他村民的。因此,農家樂的興盛一方面改變了部分從村家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易水湖景區開發、鄉村旅遊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我想,農村內部的貧富差距也會因此而擴大。外出務工可能仍然是大部分人的首要選擇。

我們這些所謂的“城裡人”總在用自己居高臨下地俯視農村,要麼帶著憐憫和同情,要麼帶著挑剔的眼光,卻很少用一種深入其中、感同身受的平等視角去理解、去體會。當村民還在為今年下滑了近1倍的收入而焦慮時,讀書、看報、看電影這些城裡人的文化消費常態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作為必需品的存在,甚至是不被需要的。當然,網路和手機的普及,也使村民的文化生活與城市居民別無二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投放和觸達對於新東古縣村的村民來說,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問題。真正的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而這裡所說的經濟基礎遠不止“滿足溫飽”而已,而是在獲得一定程度的物質享受基礎上才會真正產生的。

張園園:興趣式讀書?主軸式讀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在易水湖六天的時光裡,不僅有可以講出來的故事,更多的是留在心間的思考和感悟。易水湖讀書會的這段時光也正是我第一年研究生生活的最後一段時光,給了我很多思考問題的新角度,老師們的授課和點撥,更是讓我深受啟發,這段時光必將在我整個研究生階段閃閃發光。

1

興趣式讀書?主軸式讀書?

讀書和行路是易水湖六天時光中的重頭戲,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增長的是才識,行路增長的是見識,所謂知與行也。我主要想談談讀書,讀書的好處自不必多說,但當我處於求學階段和人生的重要提升階段時,我逐漸意識到我無法再繼續之前的興趣式讀書方式,以興趣為導向的讀書給我帶來了很多很多的歡樂,但興趣的不穩定性也讓我的知識結構極為鬆散,由之帶來的飄忽不定的心緒成為我很長時間的煩惱。

在熊海峰師哥的文化專案經驗分享會上,師哥給我們講了他的讀書方法論,我向師哥道出了我在讀書方面的困惑,師哥的回答我仍然記憶猶新:要找到自己的主軸。對我而言,原本隱藏在潛意識的、模模糊糊的一個問題被師哥點出來之後完全的浮出了水面,我要真正的開始面對這個問題了,也許這個問題比讀書本身還要重要吧。

2

鄉村調研中印象深刻的家族觀念

讀書、行路之外,給我帶來深刻思考的就是在新東古縣村的調研經歷,尤其是在讀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之後,對鄉村的調研也充滿了驗證費孝通先生觀點的意味。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成書甚早,現在的鄉村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也有未曾改變的鄉土本色。

近年來,隨著鄉村的現代化發展程序不斷加快,尤其是鄉村旅遊的興起和發展,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家族觀念仍然深深紮根在鄉村的土壤裡。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費孝通關於鄉村的家族觀念的論述,在當下仍然適用,這一點在我們對新東古縣的部分農家樂訪談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當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動成為常態,囿於一方天地的人越來越少,家族觀念的根基正在鬆動。在大城市中,由於人們面臨的基本上都是生人社會,崇尚個性、標榜自我意識是大都市的主流觀念,都市人有時甚至會將家族觀念與封建、落後等負面詞彙劃上等號。家族觀念固然有很多的瑕疵,但是在部分鄉村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家族觀念在推動經濟發展、穩定社會關係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