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帶“務”字村名是怎麼來的?

  • 由 時空大觀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31
簡介以上所列,凡此種種,只是進行了小小的歸類,帶有“務”字的村名,大多是遼宋對峙時期屯田、儲物、設商稅務、徵收酒課等行為以及音近字演化而產生,明永樂初期大移民後,村莊沿用舊稱或因臨近村莊效仿而衍生

務這個字怎麼組詞

文/高俊明

帶“務”字村名是怎麼來的?

縱觀黃河以北的省份,帶“務”的村名很常見,如北京通州的小務、大務;天津的河西務、定子務;陝西的石落務、南旗務;山東的嚴務、齊周務;河南的酒務村、酒務寨;山西的酒務頭村;河北的高邊務、齊家務等,尤以河北廊坊各縣市“務”字村名最多。經翻閱相關地名資料及史料,對“務”字村名予以探究。

1、稅務機關。該名稱起源於北宋,宋代負責徵收商稅的機構為稅務。“商稅,凡州縣皆置務,關鎮亦或有之”(宋史第一百八十六卷·食貨志一百三十九·食貨下八)。熙寧十年(1077),全國州縣墟鎮稅務總數為1993個。稅務的名稱,四京和南宋臨安府稱都商稅院。各州府稱都稅務,各軍、縣、鎮稱稅務或稅場。

高陽縣東南有一個村莊叫邊家務,公元976年,宋太宗在平定中原之時,為抵禦遼兵,鞏固邊防,重新調整兵力部署,將草橋關移至高陽城,並正式改名為高陽關。高陽關自設立後,由於遼宋戰爭不斷,長期對峙,宋軍便開始在邊境營田,平時屯田,戰時參戰,名為實邊廩,實為限胡馬。戍邊的同時也減輕了後勤供給的壓力。自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以後,白溝為邊界雙方開始貿易往來,戰爭少有,宋軍營田、屯田務及河槽渡口也逐漸成為人口集中的地方,於是便出現了許多以“營、田、河、務、口”為名稱的村落。其中比較有名要數“四古屯”和“三古務 ” ,邊家務便是三古務之一,其它兩務是賈家務和楊家務,這三個村名都沿用至今。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在今邊家務村設營田機構稱水陸營田務(軍墾組織機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改為屯田務,並設商稅務,由邊姓田主兼理稅務。這就是邊家務村名的由來。安次區的楊稅務村,因北宋慶曆年間,村西有一條運糧河,該村作為渡口,來往客商很多。官府在此設有收稅機關(俗稱稅口子),管理稅務之人姓楊,又因他居官清正,所以起村名叫楊稅務。再有天津武清區的河西務古稱贏西,漢代出現聚落,宋、遼時期,以船塢居潞河(今北運河)西岸而得名河西塢,元代,京杭大運河開通,河西塢為榷稅的務關,遂更名河西務。雄縣道務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在鎮,易,雄,霸等州設邊境交易場所,與遼通商,熙寧年間,各州徵稅之地稱務,據此,道務最遲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明朝嘉靖年間已稱道務。

2、管理朝廷物資的。永清縣的管家務,因宋遼對峙時期,此地囤積管理遼貴族物資之處而得名;固安縣的辛務村,位於永定河南堤,明萬曆年間(1573-1619),為防河堤決口,此地設有汛物場,後來汛務演化為辛務。

3、由“霧”演化為“務”。永清縣西務村建於明朝,原名鳳凰莊,後來村人看西北方向霧氣朝朝,認為風水好,將原村址遷於此並更名為西務。河間市務爾頭分南、北務。據查,明永樂3年(公元1405年),南京移民遷來建村,因附近地勢低下而荒僻,每值雨季,雨水四匯於此,形成一個季節性沼澤地區,水汽蒸騰,遠望一片混茫,如入霧裡,因而得村名“霧裡頭”,後遂訛稱務爾頭。三河縣黃沙務,相傳,隋末唐初,這一帶為古戰場,因此地為黃沙土質,戰時濃塵滾滾,如煙似霧,戰後建村,故取村名黃沙務。黃驊市的齊家務,據傳燕王掃北時天降大霧,該村倖免於難,村民慶幸遂將村名改為“起家霧”,後演稱“齊家務”。 山東慶雲的齊周務村,明朝燕王掃北到此處,結果三次都是大霧瀰漫,所以該村未被發現,就倖免於難,都存活了下來。當時該村有齊、週二姓,為感大霧救命之恩,取村名“大齊周霧”後來去掉了上面的雨字,改為“齊周務”了。慶雲的嚴務村也是燕王掃北經過該村時正下大霧,嚴、崔、王等姓百姓倖免於難,同為感恩,取村名為“嚴家霧”後改為嚴務。山東慶雲縣安務,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洪洞縣遷來武、陳二姓在此定居,在安家建房時正值大霧天,有霧(物)就有財,取吉祥意,故取村名“安家務”,現簡稱“安務”。陝西鳳翔縣石落務的村名由來顯得頗為神奇,相傳明嘉靖六年農曆三月初六上午,天空一陣巨響,一塊碩大的隕石呼嘯而降,落地之處位於石落務村東北距三岔村五里的宋家人耕地上,一時間,石落霧起,大霧瀰漫,霧繞全村三天三夜,故此取名石落霧,後來“霧”又被訛傳為“務”。邯鄲武安縣龍務,原名“龍霧”,據傳,隋唐年間一個村莊大霧三天有人生一男孩 ,就是後來的瓦崗英雄李密(實際李密是京兆長安人),這個村就叫龍務。山東齊河縣務頭,西漢末年,劉秀與王莽軍隊作戰逃至此地時,天下起了大霧,劉秀乘大霧向西北逃去,拋開了追兵。因大霧從此地開始,故起名“霧頭”,後改名為務頭。劉秀逃出重圍,這時大霧散去了,霧散日出之村取名“霧尾”,兩村相隔正好十里,後又名“十里霧”,務頭、十里霧兩村名沿用至今。

4、由“塢”、“府”、“福”等演化為“務”。塢基本有三層意思,小障蔽物、防衛用的小堡、水邊建築的停船或修造船隻的地方。河間市五家務,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山西移民牛、楊、鄭、杜、黃五姓遷此共同建村,因地勢較低窪,建村前要築塢防水,遂得村名五家塢,後訛為五家務。大城縣黃得務、董家務,閻家務,明代以前,此地為水澱窪地,設有碼頭船塢,冠以居住人姓氏而得名,後“塢”演化為“務”。永清縣鄧家務,該村建於宋,據傳有一俠客鄧車被朝廷緝拿,逃於此建一莊園,取名鄧家府,後演變為鄧家務。無獨有偶,大城縣的鄧家務村,因北宋時東南1裡處有一小村鄧家府,後因戰爭村廢,明永樂年間張、趙、郭等姓遷此立村,沿用舊名,後演化為鄧家務,兩個鄧家務相距100多里,都是由府演化為務,竟有如此巧合之事?廊坊市廣陽區的肖家務村,在元朝時(元大德年間)該村由5個小村組成,中間一村名為肖家福,逢年過節5個村大都集中在肖家福進行娛樂及各項活動,明永樂年間5村合為一村,改肖家福為肖家務。廊坊市廣陽區張務村,原名張家福,後演為張務。

5、北宋邊關的屯田務。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提點刑獄鄭民憲言:“祖宗時屯、營田皆置務,屯田以兵,營田以民,固有異制。……邊州營屯,不限兵民,皆取給用,是屯田不獨以兵也;至於招弓箭手不盡之地,復以募民,則兵民參錯,固無異也”。根據北宋當時的屯田制度,在當時宋遼邊界許多地方都設定屯田務,屯田務是當時軍隊屯田的最基層單位,這也是現在廊坊、保定許多縣市村名多帶“務”字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固安縣的大楊先務和禮和務,都是北宋戍邊屯田務卒定居而形成的村落。陝西周至縣史務村,慶曆元年(1041年)仁宗昭令永興軍知府呂大防“立陝西營田務”,建立預備丁役營地,集中訓練,開闢官地種植糧食和飼養軍馬。此地以軍需生產為任務,大小村落便得名“務”。因此村人以史姓為主,後得村名史務村。陝西戶縣的稻務,也來源於宋代仁宗時期的營田務,此營田務種植水稻,後來成為稻務村。

6、宋代住房建設機關店宅務演變而成。宋元祜二年(1087),規定戶部奏闢左右廂店宅務、糧料院、香藥庫等官員,恢復原由三司掌管的部分舉官權。宋代店宅務,又叫樓店務,是國家行政機關之一,負責管理和維修國有房產,並向租住公房的人收取租金。它的出現很大原因是因為當時民眾大量湧入城市,帶動了房屋租賃市場的火爆,節節攀升的房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租不起房,露宿街頭。於是,為了穩定社會,北宋政府就出臺了“廉租房”政策,搞起了樓店務。香河縣店子務,宋金時期,店宅務官員在此經管官房地基,徵收官錢。後漸成村落,人稱此村店宅務,後演變為店子務。

7、徵收酒稅的機關或酒店—酒務。史料中對北宋酒務的記載尤為眾多,酒務是宋代官府在州、府一級設定釀賣酒麴、徵收酒課(酒稅)的機關。北宋中後期全國有酒務1861個。宋元之際著名的史學家馬端臨稱“諸州城內皆置務釀之”。當然,這些酒務不盡然都是官設機構,因為在宋元俗語中,酒店也通稱酒務,又稱酒望子。南宋洪邁所著的史料筆記《容齋續筆》中對酒望子有這樣的描述:“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這其中所說的“酒務”便是酒店而非釀賣酒麴、徵收酒課的機關。張家口蔚縣有兩個村子,一個叫小酒務頭村,一個叫大酒務頭村,得名源於古趙國官辦造酒作坊,原名叫酒務頭,即造酒總作坊的意思。邯鄲縣的酒務樓村的得名也源於古趙國官辦造酒作坊,原名叫酒務頭,即造酒總作坊的意思。趙國被秦破時,趙王子北逃到張家口蔚縣建立了代國(古代張家口蔚縣附近曾叫代郡,或屬於代郡),隨行的包括造酒工匠,代國的造酒作坊仍使用在邯鄲時的名字,代亡後造酒作坊演變為村名,千餘年來沒有改名,而邯鄲的酒務頭則改為酒務樓。西安長安區的酒務頭村、洛陽偃師的酒務村、山西聞喜的酒務頭村、高平市的酒務村、山東濟源的酒務村等等,皆此來歷。

以上所列,凡此種種,只是進行了小小的歸類,帶有“務”字的村名,大多是遼宋對峙時期屯田、儲物、設商稅務、徵收酒課等行為以及音近字演化而產生,明永樂初期大移民後,村莊沿用舊稱或因臨近村莊效仿而衍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