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再考證炎帝故里在安徽淮北市烈山

  • 由 天下時代之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31
簡介讓我們來說說“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的理由

伏羲定都陳地在哪裡

再考證炎帝故里在安徽淮北市烈山

趙汗青

在東晉時期的小說《神仙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東漢桓帝時,仙女麻姑對神仙王方平說道: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了,方平說現在東海是海洋,而東海過去曾三次為陸地,而且未來還將成為陸地。故事雖然荒誕,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地球的一個鉅變現實,滄海桑田。

大約距今7-8千年前,人類歷史上迎來冰河世紀的末期,因為全球氣溫的上升帶來的冰河熔化加速,而氣候炎熱,雨量增多,千溝萬壑的洪水沿著河南太行山至山東泰山之間的谷地肆意流淌,整個華夏大地飽受大洪水的困擾。

據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8000年前的中國“洪水滔天。那時的華夏大地的版圖,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整個華北平原大部分及黃淮東部都淹沒在海水裡,而山東半島則被海水切割,成了一座孤島。

那個時候,中國歷史上的三皇時代還沒有拉開序幕,經過多年的淤積,在太行山和山東的泰山之間,漸漸的形成了一片大平原,這就是如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的華北平原及黃淮之間。

大約距今7-8千年前,那時的黃河沒有改道,黃淮之間的黃河入海口南岸,也是東海的西海岸,炎帝部落群,正在創造文明。

在今天叫淮北。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記載開始的4000多年開始到清朝結束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但在更早的8000年前是屬於伏羲的三皇時代,也稱為新石器時代,凡是神農氏的傳說人物都出現在這時候,當時部落眾多。

而伏羲正是統一了華夏這些部落的人,將都城定在陳地,封禪泰山,所以又稱伏羲是華夏文明的創世神和人文始祖。

這些我們暫不談,只說炎帝。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炎帝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又稱赤帝、烈山氏。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絃瑟,開始蜡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部落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黃子孫。

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官方有媒體訊息:淮北文明或追溯7000—8000年前。淮北市渠溝路上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的挖掘,將淮北文明追溯到7000—8000年之前,這也是目前淮北市發現的時間最久遠的文化遺址。從現場挖掘出的泥土中,考古人員清理出了一些陶器和骨器、瓷器。一個梳子大小的蚌器,在蚌殼的一邊,還整齊做出了細密的鋸齒狀。考古人員介紹說,這就是新石器時代的蚌鐮,用於收割莊稼,一同出土的骨器也相對儲存完整。

專家說,這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面積有一萬平方米左右,目前正在初期發掘。從現場出土的陶器、骨器標本來看,這片文化遺址距今有7000—8000年,比淮北石山孜遺址還要早。它的發掘將對研究濉水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七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安徽淮北。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穀神農大帝。

有詩曰:

上古黃河入海處,“益焚沼澤”在烈山。

歷史文獻有記載,八千年前東海沿。

烈山一條大裂谷,熊熊地火燃半天。

史前一座烈女廟,青史留名芳萬年。

安徽淮北市烈山以山形大裂而名,以盛產煤炭而名,更因炎帝的名字“烈山氏”而名。她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時代,是皖北在《辭海》、《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唯一入註解條目的地方。烈山海拔182米,南北長400餘米,山體從中間裂開,從山頂到山底有一條自北向南的大裂溝,分東西兩部分,寬約20多米,深不可測。所以古人叫它“裂山”。傳說遠古時期,烈山煤氣瓦斯外溢,遇到雷電起火,夏季火勢最旺。春秋《列國志》載:“大禹治水,烈山焚澤”。“焚”是燒,“澤”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燒。直至現在,烈山大裂谷中仍可見火燒岩石的痕跡。

後來,“裂山”改成“烈山”。

但何時何故把“裂”改為“烈”呢?傳說很久以前,裂山下住著一家姓 李的農戶。他家境貧寒,有一個女兒叫 香姑,姿色佳麗,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她。後來因生活所迫,全家逃荒到山東泰山腳下落了戶。他父親種地,香姑天天上山放牛放羊,過著貧苦的生活。可是,鄰里有個惡少,聽說香姑長的美貌,便帶人前來強欲納妾,但香姑拒不從命,獨自逃上泰山之巔,眾人喊他不應。那惡少也帶人來追,只見香姑面露怒色,樹柳眉,睜杏眼,怒斥惡少,瞬間巨石紛飛,擊在惡少的身上。風石停息,香姑跨上青鸞徐徐南飛,來到裂山。後來她死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她,就在裂山件了一座烈女廟。因此,後人便將烈山的“裂”字改為“烈女”的“烈”字了。

古碑刻文。

在烈山南湖公園新建的居士林內,有一塊從烈山頂上移下的清代古碑。碑文大意為外地人來烈山問:為什麼叫烈山?其意是什麼?答曰:烈山形狀底圓上尖,像五行火,炎帝遂稱之為烈山(或炎帝遂以烈山之名而名)。這段文字從側面註解了烈山的由來,暗含炎帝故鄉之意。另外,烈山上有烈隙,地下瓦斯上升與雷電相撞形成熊熊烈火,火焰沖天,遠看就像一座山頭,與石碑刻文“烈山園而銳於首”相符合。遠古人圍火而居。有關專家據此推斷,因烈山之火是天然火種,被居住於此的炎帝族奉為神山、神火當屬必然。所以,其部族首領便以該山之名而名,稱烈山氏、列山氏、歷山氏、連山氏(炎帝名,烈、列、歷、連字古相通)。因炎火山之名,又有炎帝、赤帝之尊。

炎帝故里。

據傳,炎帝出生於姜水(今陝西寶雞),一說出生於黃淮腹地(今淮北烈山。那時黃河沒有改道)。晚年活動於兩湖(湖南、湖北),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傳說中的炎帝人身牛首。

追根溯源,歷史上關於炎帝故里即炎帝出生地的分歧大概起於漢代,一說“陳倉”即今天陝西的寶雞,一說“歷國”即今天湖北的隨州;寶雞說側重於炎帝傳說,隨州說側重於神農傳說。經過兩千年的學術爭論,炎帝故里紛爭複雜化,相繼又有山西高坪說、河南華陽說,湖南會同說,五說紛爭,各執理由。現在又有安徽烈山新說,使“炎帝故里”之爭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歷史上五說各執的理由,筆者在這裡就不再贅述。讓我們來說說“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的理由。

炎帝即是以烈山之名而名,那麼就有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烈山之名的歷史。《列國志》曰:“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這是目前在文史資料裡發現的最早依據。中國之大如何記載這個小小的淮北烈山,而且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這其中有何原由呢?首先,“烈山焚澤”中烈山是地名,焚是燒,澤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燒。以當時人的迷信理念,水火相剋,火是天火、神火,便以為上天也在幫助百姓治水患。也恰恰證明了烈山地名可追溯到春秋列國之前。聯想前文,“古烈山氏稱之與”,有相同的淵源之處。其次,大禹治水主要是黃、淮河,在安徽、河南、山東、陝西和河北一帶。聚焦這些地區,再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淮北烈山、湖北烈山等。但湖北烈山不在黃淮流域,而其他地區的“烈山”均不符合“焚澤”的條件,因此只有圈定淮北烈山。

那麼前文說的陳地在哪裡?

陳地就是宛丘,古時稱陳州,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淮陽縣在哪裡?

淮陽縣就是今天的商丘。

再則,陳地,即淮陽。淮陽,即今日商丘。商丘距淮北烈山僅僅130多公里。從地理位置上看,也恰恰佐證了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但是第幾代炎帝,則應再推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