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靜觀其變,曾國藩預知了鴉片戰爭的結局,幫了恩師的大忙

  • 由 吳學華講歷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30
簡介在曾國藩中進士之後,祖父曾對他的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孫子雖貴為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

翰林怎麼讀?

靜觀其變,曾國藩預知了鴉片戰爭的結局,幫了恩師的大忙

苦讀詩書的儒生把升官當作發財的橋樑,正應了那句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慄;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剛開始曾國藩也是這樣想的,但當他真正做了官,這種想法卻在他腦海中徹底消失。受祖父的影響,他立下了“做官不為財,而為天下百姓”的誓言,而他面對道光皇帝詢問的時候,也說出了心裡話,要做一個“廉”官。

做官之人皆知為官清廉,便是做官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能做到這點?不得不說,曾國藩的自律性很強,一直堅持自己的初衷,從小小的七品翰林到後來的太子太保,國家一品大員,仍是一位難得的清官。

在曾國藩中進士之後,祖父曾對他的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孫子雖貴為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業,不可靠他吃飯。”後來,曾國藩的父親又將這句話寫信告之曾國藩,讓曾國藩感觸頗深。從那時起,他便下定決心做一名清官。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話:“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此生絕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絕不食言。”

曾國藩的這一番話並非虛言,也非冠冕堂皇的場面話。他的確是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而且在京做官十二年中,從未破例一次。當時的晚清社會,貪汙成風,朝中大臣幾乎人人貪財,而曾國藩卻身處淤泥兩袖清風,言出必行,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才能得以重用。

縱使他日後率湘軍攻破南京,得到一些浮財,也都將這些財物封賞給了部下。有野史稱曾國藩命親信將太平天國的大量財物運回了湖南老家,光運送財物的船隻都幾十艘。那不可微信。根據一些專家們的論證推斷,那幾十艘船運送的,其實是陣亡將士的屍骸。古代的人講究葉落歸根,尤其是湖南一帶,連死在外面的人都要設法趕屍回家入土為安,何況是陣亡將士呢?湘軍將士為曾國藩賣命,作為畢生講究誠信和忠義的曾國藩,在條件的允許下,理所當然要讓將士們的屍骨還鄉。

七品翰林的那點俸祿,根本維持不了家庭開支,每天都是素食,要想吃點肉的話,還得思量再三。他手上沒權,外地的官員無需巴結他,不會給他碳敬和冰敬(作者注:碳敬和冰敬是京官和外放官員之間的一條不成文規矩,外放官員夏冬兩季送給京官一些好處,美名其曰碳敬和冰敬,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賄賂手段,拉攏關係,結成黨幫,彼此相互關照),進京辦事的官員不會給他好處。

靜觀其變,曾國藩預知了鴉片戰爭的結局,幫了恩師的大忙

就是有權之後,別人賄賂他,他也不會收。他就靠著那點俸祿,在翰林院中苦熬。這個時候的曾國藩,是非常清苦的,他也在磨練自己的意志。

他的為人處世,朋友較多,只要他開口,借點錢還是可以的,可是借錢要還的,倘若借錢不還,豈不是失了人格?

由於他實在太窮了,窮得連同僚都有些看不起他。儘管日子清貧,但他卻從不忘寄銀兩孝敬父母,這孝子當得實在太難得。這種窘迫的情況,一直維持到幾年後透過大考升官,才得以緩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