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文字是柺杖讓她走得更遠 記通渭縣常河村殘疾農民作家蒲小平

  • 由 蘭州新聞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8
簡介2015年國慶期間,在分別35年的同學聚會上,老師和同學們知道蒲小平的創作已經完稿後鼓勵她去出版

邢拼音怎麼寫好看

文字是柺杖讓她走得更遠 記通渭縣常河村殘疾農民作家蒲小平

蒲小平《靜音鍵》最初手稿

文字是柺杖讓她走得更遠 記通渭縣常河村殘疾農民作家蒲小平

只要有空就繼續她的文學夢想

今年53歲的蒲小平是定西市通渭縣常河鎮常河村的農民。以種地為生的她拖著殘疾的身軀在繁忙勞累枯燥的農活之外以筆為劍,與命運進行抗爭,她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傾注筆端,完成了一部17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靜音鍵》。近日,記者走進蒲小平的家,傾聽了她的故事。

1肢體殘疾不影響汲取知識

採訪車出通渭縣城向南駛去,今年雨水多,滿山都是綠意。在常河鎮街道打聽蒲小平,“就是那個寫書的婦女嗎?她家在下街,你到那裡再打聽。”

敲開一扇門,院子裡一位中年婦女在掃院,打聽蒲小平。“趕緊進來吧,我就是蒲小平。”掀起門簾走進堂屋,屋內左側的書架上擺滿了書。還在幼年時,蒲小平不幸得了小兒麻痺症,左腿從此落下了殘疾。儘管肢體殘疾,但絲毫不影響蒲小平對知識的汲取。反之,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她的學習一直都很優秀,作文更是吸引眾多的粉絲拜讀和作為範文傳閱。

高中畢業後,蒲小平因為肢體殘疾被拒之大學門外,一生最高的求學經歷就這樣被殘酷地畫上了句號。

2文字是柺杖讓她走得更遠

“成功之路並不一定要走進圍牆的大學。”蒲小平信奉這句話。儘管沒有上大學,但絲毫沒有影響蒲小平對文化的渴求和對文學的眷戀。在通往文學的道路上,她說自己永遠感念當年在通渭文化館專職搞文學創作的邢正中老師。

邢正中老師欣賞這個勤奮上進、愛好文學寫作的年輕人。在邢正中的指導下,蒲小平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窮山鄉》、《理解萬歲》等作品。

“應該是1983年臘月,縣文化館搞了一個新人在寫作方面有成績的表彰活動,文化館通知我也去參加,還領了誤工補貼。”回憶起往事的蒲小平嘴角掛著微笑,沉浸在當年的幸福之中。活動後,蒲小平走進新華書店,用所有的誤工補貼買了一套《紅樓夢》。時至今日,那套書還擺放在她家的書架上,書頁已經發黃。

3文學路上的苦行僧

後來,全國風靡起了裁縫熱。蒲小平也學起了裁縫,一段時間下來,她的手藝在孃家李店鄉集市的街道上已經小有名氣。

1986年,蒲小平與臨近常河鎮農民常維民喜結連理。她說結婚那年從孃家揹回來的嫁妝之中,一個大板箱裡邊裝的全是書。很快,蒲小平的裁縫手藝在當年常河鄉的集市上站住了腳,她也辦起裁縫培訓班帶起了徒弟。此後,3個孩子相繼出生,遺憾的是他們夫婦唯一的兒子自幼失聰。接二連三的變故讓她措手不及,受盡百般艱辛,蒲小平沒有放棄對生活的信心,她陪伴孩子識文斷字、艱難成長。

4平時邊帶孫子邊寫作

2012年,丈夫外出打工,孩子們也都已長大,家裡也享受上農村低保,蒲小平也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專注於文學創作。除了吃飯睡覺,她把所有的時間都傾注筆尖,兩年後,長達17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靜音鍵》初稿完稿。

小說描寫了改革開放後農民不再單純以種地為謀生手段,各種個體經營遍地開花,年輕的忠祖和素娥夫婦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開展個體經營。素娥在嫁給忠祖後日以繼夜地以裁縫手藝養家餬口,隨著3個孩子的相繼出生,經歷了一系列家庭變故的她一直忍受著丈夫的暴力、辱罵、毒打、懷疑、折磨……然而她,始終在艱難的生活裡隱忍、堅持,不放棄自己不能說話的孩子,不放棄那點兒心底的夢想。

小說完稿後,蒲小平唯一的願望就是將小說能印刷成書,完成一生的夙願。思前想後,蒲小平只好大著膽子給通渭縣委書記令續鵬寫了一封信,詢問出版事宜。“縣委書記把這封信轉交給了縣文聯,縣文聯的李麗老師打電話聯絡我後,我就拿著小說手稿到縣城去找李麗。李麗熱情地接待了我,並告訴我小說要是出版必須要錄入轉成電子版。”

蒲小平在酒泉的弟弟蒲小全知道姐姐的想法後帶來一臺電腦,從來沒有摸過電腦的蒲小平開始用兒時學過的拼音,一個字一個字往上敲。半年後,小說全部錄入。2015年國慶期間,在分別35年的同學聚會上,老師和同學們知道蒲小平的創作已經完稿後鼓勵她去出版。在同學楊志林、王富海和鄉誼張新民等的聯絡下,2016年10月,長篇小說《靜音鍵》被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1000冊,三分之一以上的出版費用全是同學贊助的。蒲小平在西安的朋友李娟娟知道她的情況後,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一個甘肅殘疾農民,被迫當了作家,這是為什麼》的文章,網友們瞭解了蒲小平的故事後,為蒲小平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執著拼搏的精神所感動。大家紛紛傾囊相助,愛心購買,1000冊新書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銷售一空,應讀者要求,蒲小平又聯絡第二版印刷了1000冊,現在也剩餘不多了。

如今的蒲小平每天一邊帶孫子,一邊抽空讀書寫作,日子過得充實而充滿希冀。蘭州晚報記者牛小亞文/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