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兒童青少年強迫症認知行為理論的研究探討

  • 由 經歷凡塵風雨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3
簡介眾多的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是解釋和治療兒童青少年強迫症的有效心理模型

強迫行為怎麼自己治療

強迫症已經被認為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患病率在1%~4%之間。 眾多的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是解釋和治療兒童青少年強迫症的有效心理模型。然而,與其他兒童青少年焦慮障礙一樣,認知行為理論對強迫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被試上,對於兒童青少年的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

1。

兒童青少年強迫症的界定及其流行病學調查

在症狀學上,兒童青少年的強迫症與成人很相似,其共有的特徵是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研究表明,兒童的強迫觀念常與髒、攻擊性(傷害或死亡)、對稱性、精確性等主題相關,而青少年的強迫觀念則與宗教和性觀念有關。強迫觀念常被認為是無意義和不恰當的。強迫行為被定義為有目的、重複性的或儀式化的行為以減輕由強迫觀念引起的困擾和負性情緒。青少年的強迫行為包括洗滌、核對、排序、觸控、重複和尋求保證。同時,強迫行為也包括了一些隱蔽行為,比如刪除某些想法、默默祈禱或計數等。然而與成人的強迫症狀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是,兒童青少年的強迫症狀的表現形式總在變化,不像成人那樣固定為一種模式。大部分青少年既有強迫觀念又有強迫行為,但兩者也有可能只出現一種,而另一種不出現。 研究報告顯示兒童強迫症的發病年齡差異很大,一些證據表明3 歲~4 歲的兒童容易患上強迫症,兒童強迫症平均發病年齡在10。 4 歲(6。 9 歲 ~12。 5 歲)。 兒童強迫症完全緩解的比率大約為10%~15%。成人強迫症的發病年齡可能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發生在青春期,(30%~70%的成人回憶在青春期出現症狀),第二個高峰期發生在成人早期(平均年齡21 歲)。強迫症嚴重程度的評估與發病年齡、與其他障礙的共病情況、症狀持續時間、家族史等因素密切相關。

2

強迫症認知行為理論的解釋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理論整合了早期的行為理論和對強迫症治療的認知理論。認知行為理論認為強迫症是對侵入性思維加劇反應的一種結果。這種理論認為強迫症的強迫觀念與正常人的侵入性思維沒有質上的區別。關鍵的區別在於對侵入性思維的意義解釋不同。當個體將侵入性思維解釋為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是一種危險行為且自己應該對造成的傷害負責任的徵兆,那麼他們也將經歷負性情緒(比如焦慮,內疚)和中和反應(如強迫行為,尋求保證),這也是強迫症的特徵。 除了負性情緒外,還包括:( 1)注意和推理偏差(過分集中注意在侵入性思維本身和能引起侵入性思維的環境); ( 2)增加對侵入性思維的思考;( 3)行為反應,包括中和反應,即個體試圖減少或逃避責任的一種抵消行為 。 這些強迫行為對患者來說可以壓抑或消除強迫思維,雖短期可以減少痛苦和不適,但增加了侵入性思維產生的頻率。此外,一旦中和反應和侵入性思維建立起聯絡,與之相關的責任感的降低和不適感的減少,便逐步形成強迫行為,並長期持續存在。 這些功能失調的信念或錯誤的思維,以關注結果為中心。其中一種錯誤思維是認為思想可以影響事件,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思想-行為融合。

青少年的強迫症研究發現青少年強迫症存在思想-行動融合(TAF)、傷害可能性及嚴重性的認知偏差。但結果同時表明,這些認知偏差在其他焦慮障礙青少年也同樣存在,而不是強迫症所特有的。

已有的研究證實了兒童青少年強迫症是強迫症的一個亞型,與成人相比,家庭作為兒童青少年直接以及重要的生長環境之一,對兒童青少年身心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解釋兒童青少年強迫症心理病理學模型時,應將家族遺傳,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模型等家庭環境因素納入其中,以便更好理解兒童青少年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模式。對兒童青少年強迫症認知行為理論模型的探討,對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