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 由 第一戰場拆解官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11
簡介問題在初二時出現了,一天校長把盧安克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家長們反映,學生的考試成績一直沒有提高,明年就要中考了,他們擔心影響到同學們的升學

盧克安現在在哪裡

我國曆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教育永遠是百姓關注的話題。

對於偏遠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對教育的渴望要更加強烈,無數的鄉村教師默默無聞地為這群孩子奉獻著,希望他們能透過知識改變生活,甚至命運。

有這麼一位外國人,

他紮根於廣西大山的少數民族地區,歷經曲折,支教十餘年,不要一分錢回報。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後,迅速引起了關注,也飽受了爭議和困擾。

他得知自己被列入“2006年感動中國”候選人名單時,急忙推辭:

“我不想感動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這名“洋雷鋒”就是德國小夥子——盧安克。

在林廣屯的支教活動

盧安克並不是一名專業的教師,他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學的是工業設計專業。

上大學前從事的是帆船教練工作,與教育毫不搭界。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算不上優秀,但崇尚自由,喜歡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

1990年夏天,22歲的盧安克來中國做了一次深度旅遊,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盧安克第一次來中國,就被這裡的一切深深吸引住了。

在三個月的行程中,他走遍了中國的許多地方,不僅領略了秀麗的風景,更是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人文氣息。

旅遊結束後,他決定來中國留學,更加深入地瞭解這片廣袤的土地。

盧安克首先來到東南大學學習漢語,因東南大學不能與中國學生一起生活,於是轉學到了廣西農學院,從此與廣西結下了不解之緣。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在廣西期間,走訪了許多偏遠山區,他很詫異山區教育水平的落後。

盧安克開始關注大量留守兒童的讀書和生活問題,他對比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和城鄉教育條件的差距,並對教育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並希望能透過實踐幫助這些孩子們。

經過數年學習,盧安克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漢語,成了半個“中國通”。

1997年,盧安克開始了支教行動。

他在南寧殘疾人職業學校教德文,也申請做過志願者,但因為辦不下來“就業證”,被公安局罰款三千元,首次支教只持續了短短的一個月就夭折了。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出師不利,並沒有讓盧安克氣餒,他回到德國精心準備了一年後,再次來到廣西自治區。

這次他沒有選擇繁華的省會城市,而是來到了河池地區東蘭縣。

東蘭縣緊鄰雲貴高原,十分偏僻,屬於國家級貧困縣。

這一次回來,盧安克先透過廣西外經貿委註冊了“德國沃道夫教育友好協會南寧辦事處”,以教育交流大使的身份與學校打交道。

進入校園的問題暫時解決了,盧安克在縣城的一所初中擔任英語、美術、地理的教學。

最初還算正常,學生們都很喜歡盧安克的課堂教學。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問題在初二時出現了,一天校長把盧安克叫到辦公室,對他說:

“家長們反映,學生的考試成績一直沒有提高,明年就要中考了,他們擔心影響到同學們的升學。意見很大啊!”

盧安克聽出了校長的弦外之音,主動地說:

“我理解,下週一我就不過來了。”

盧安克知道縣城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他把辦事處搬遷到了坡拉鄉建開村林廣屯。

這裡不通電話,電力供應時常中斷,與外界的聯絡是一條蜿蜒的山路,下了汽車還得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

這一切盧安克都可以克服,最不方便的是,

150餘名村民大都是用壯語交流,只有少數幾個人懂些普通話。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在村裡租了一處空閒的土磚房,作為住處和教學點,付了兩年的租金共計240元。

辦事處安營紮寨後,盧安克開始在村裡尋訪那些沒有上過學的孩子。

孩子們都很好奇地看著這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有孩子問盧安克:“你的頭髮是染了什麼東西嗎?為什麼這麼黃?”

也有的問:

“你個子這麼高大,為什麼不打人?”

原來,他們認為在農村大個子欺負弱小者是很正常的事情。

盧安克聽了後有些心酸,告訴孩子們:

“我不打人,我是你們的好朋友。”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決心盡力幫助這些孩子走出困境,他認為教育也許是最好的方法了。

盧安克找來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女童,之前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教育,盧安克明白他無法按照教學大綱來給這些孩子啟蒙,再說他也沒這個能力。

他認為他能做的首先是教她們認字、會說普通話,至少可以走出大山,外出到城市打工;另外,提高她們的認識,

讓她們明白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生活得更有意義一些。

孩子們聽不懂普通話,盧安克又不會壯語,雙方無法交流,只得找一個會普通話的村民在旁邊翻譯,儘管這名翻譯常常夾帶私貨。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比如盧安克問學生:

“你們的想法是什麼?”

翻譯說成了:

“你們好好聽老師的就行了!”

但畢竟聊勝於無,這一狀況直到有學生畢業才得到解決。

盧安克先從拼音開始教起,將日常生活的一些詞語轉換為普通話。

第二步是讓學生們用拼音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比如

《喝醉的人》、《抽菸的人》

等等。

寫出來後,再將對應的漢字教給她們,因為她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事,所以對這些漢字很快就學會了。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從日常的柴、米、油、鹽著手,教同學們學算術。

她們以後可能沒有機會用到函式、微積分等高深的知識,但只要掌握了算數,就能在外面維持基本的生存。

隨著知識的掌握,學生們眼前的窗戶慢慢打開了,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剛開始有學生對盧安克說:

“在你這裡學習一小時比干一天的農活還要累。”

三個月後,她們放學都不願意回家,總覺得沒有學夠。

村裡一些年輕的小夥子見狀也申請在一旁聽課,盧安克的學生越來越多。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一個學生感激地說:

“我很想讀書,可爸爸沒有錢供我上學。為了能吃上飯,我就得放牛、幹活。你現在免費教我讀書,讓我會說普通話,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太激動了,你真是個大好人!”

一個小夥子說:

“我去鎮上拉大米,因為不識數,本來是150公斤的米,店家只給了150斤。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現在我會認字、算數了,就可以出去打工、做生意,不用擔心受騙了。”

除了普通話、認字等基礎教學,盧安克還想辦法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他經常給同學們講外面的精彩世界,城裡人是如何生活的,講完後,讓他們寫出自己的想法。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比如

《工人和老闆的希望》、《什麼樣的產品好賣》、《工廠各部門怎樣合作》

等等。

多年後,一個在城裡開汽修廠的學生回憶說:“

盧安克教的這些,當時看起來沒什麼用。現在看來,他提高了我的眼界,激發了我的創造力!”

盧安克靠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贏得了村民和學生們的尊敬,林廣屯的小平房成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

有人問盧安克:“村裡人認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盧安克笑著回答:

“也許他們覺得我是個可以利用的好東西吧。”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在板烈村的支教實踐

2003年3月,因一些原因,盧安克來到東蘭縣切學鄉板烈小學。

這是一所離林廣屯有五小時山路的公辦完全學校,板烈村的經濟狀況比起林廣屯更糟糕,在這裡,盧安克不再教語文、數學,而是負責美術、音樂和自然的教學。

剛來板烈村,村裡的幹部和村民把盧安克當成了來扶貧的“洋財神”,希望他能捐款或都去縣裡要點錢,這讓盧安克苦笑不得。

他告訴村民,自己來這裡並沒有一分錢收入,

一切花費還是靠父母從德國每年寄過來的五千元錢維持的。

有了林廣屯的經歷,盧安克很快地和板烈村的孩子們融入到了一起。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放學後和同學們一起去

游泳、抓泥鰍、玩泥巴

,因為很多學生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家裡只有老幼留守,盧安克週末就去幫村民幹犁地等農活。

他輪流在學生家中幹活、吃飯,天色晚了,就地睡一宿。

在學生心目中,盧安克不僅是老師,也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許多學生親切地叫他“老爸”。

盧安克有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他教的課沒有課本,上課的地點常常在河畔、田間。

他的課堂沒有大道理,而是讓學生們自己去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

他在學校的第一個課題是帶領五年級學生建造一個游泳池,盧安克讓學生們集思廣益,先從選址開始,

大部分學生支援在操場邊上挖一個大水池子。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把大家帶到校門前的小河邊,啟發大家說:

“這不就是一個天然的游泳池嗎?”

大家不禁拍手叫好。

盧安克帶領同學們計算材料,搬運石頭,在小河上建了一個河壩,從此,學生們可以在清澈的河水中安全、舒服地洗澡了。

村裡要新建一座橋, 盧安克把設計橋的任務攬了過來,他在學校裡面成立了“建橋設計小組”,讓同學們圍繞橋的設計展開討論。

有同學說:

“建橋這麼大的事情,我們小學生怎麼能參與?”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鼓勵大家說:“我們可以展開想象,將我們心目中的橋畫出草圖,做出模型,交給工程隊去建橋啊!”

也有同學建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按照上游的橋建就行了。”

盧安克說:“我們是否可以建一座比上游的橋更好的橋呢?比如上面加個棚子,大家就可以在橋上乘涼了,上有風,下有水,相當於天然的空調啊!”

在盧安克的指導下,同學們用黃泥、鐵絲做出了模型,畫出了效果圖。

大家都說,這真是一次別開生面、充滿了想象力的美術課。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一到下雨,村裡通往學校的小路就泥濘不堪,孩子們上學經常摔得滿身泥水,雖然極不方便,但當地人習以為常。

盧安克在課堂上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有一條水泥路?”

同學們齊聲回答:“想!”

盧安克又說:

“空想是沒有用的,我們要改變,就得有行動!”

盧安克說幹就幹,他先帶領同學們測量路的寬度和長度,計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盧安克找哥哥拉了5千元贊助購買水泥,孩子們回家發動大人出工出力。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下午的勞動課,盧安克就帶領大家敲石子,去河邊篩沙子。

有學生問:“老師,我們下午不上課了嗎?”

盧安克鄭重地說:

“我們現在就是在上課。你們長大後會發現,這是對你們最有用的課。”

村民們也被盧安克感動了,他們踴躍前來相助,在大家齊心協力下,一條長約

300米,寬60公分的水泥路就修好了。

小路竣工時,孩子們歡呼雀躍,別提有多高興了。

盧安克告訴他們:

“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困境,你們一定要想辦法去改變它。要充滿希望,去行動,不要放棄!”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為學生們創作了很多歌曲,音樂課上,五、六年級

學生們挑選出了他們最喜歡唱的八首歌,

其中最熱門的就是那首《留守》,因為它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盧安克將這八首歌組成一個系列,叫《夢別》,

他用電子琴伴奏,將同學們的歌聲錄下來,作為他編寫《支教指南》的素材。

盧安克還發掘了孩子們的表演、創作才能,這在城裡的教學中都不太常見的,為了樹立同學們良好的價值觀,盧安克策劃拍攝了名為

《和平劍》的電視劇

他寫出了劇本提綱,讓六年級的學生把劇本補充完整,大家自己製作道具,自己配樂,裡面的角色全部由學生自己扮演。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集導演、攝影和後期製作於一身。

當電腦把樣片製作好後,學生們都驚呆了,想不到自己也能演電視劇,透過參與拍攝,他們充分體會了劇中“愛與和平”的主題。

2011年11月,盧安克重回板烈小學。

利用課餘時間,帶領五年級學生拍攝了電視劇《心鏡》。

劇本大意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叫“心鏡”,你對它有攻擊、報復等行為,最終反而會傷害自己,如果你對他友好、寬容, “心鏡”也會同樣對待你。

《心鏡》拍攝完成後,老師們發現,同學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友愛了。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把學生們的表演和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片段刻錄成光碟,送給每一名學生,希望能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因一些原因,盧安克結束了板烈小學的教學工作,他和中國妻子在這裡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無償支教,默默奉獻了十餘個春秋,他贏得了村民和孩子們的肯定和尊敬。

盧安克也說:

“我在這裡做到了別人不能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也收穫了快樂!”

支教帶來的碰撞和風波

盧安克的支教活動並非常一帆風順,中間充滿了曲折和挑戰,盧安克一直在盡力將自己融合到鄉村生活中去。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剛來林廣屯上課時,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圍觀。

有大聲說話的,有喝醉酒過來搗亂的,有人質疑:

“你沒有黑板,沒有課本,上的是什麼課?”

一節課下來,盧安克竟然插不上幾名話。

盧安克只得耐心地和老鄉們解釋:

“我來這裡不是辦學校,不能給學生們發畢業證,也不能帶來直接的金錢。但是他們可以學會認字、算數,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激發想象力,綜合素質上來後,他們以後就能做想做的事情。”

盧安克生活簡樸,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外出也是坐硬座、吃最便宜的盒飯,他把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用在教學實踐上面。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平時輪流在學生家吃飯,他不吃肉,農村的青菜、竹筍就是餐桌上的美食。

然而,當地村民以喝酒的方式來表達親密關係的酒文化,讓盧安克很不適應。

村民經常邀請他去喝酒、打牌,有人擔心他寂寞,晚上常來住處串門、聊天,過於熱情的村民讓盧安克不堪其擾。

盧安克堅決拒絕了這些邀請。

晚上的時間,他用來備課、思考和寫書。

在支教期間,盧安克翻譯了

《孩子成長的力量》、《適合人類的教育》、《超出私心的成長》

等書;內部出版了《是什麼給我力量》、《支教指導手冊》等資料。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這些文化、背景的衝突和碰撞在

盧安剋意料之中,他很快找到了解決之道。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平靜地支教生活被迫被打亂了,帶來的影響也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範圍。

德國人盧安克

近十年如一日,不拿一分錢報酬

,在偏僻小山村埋頭支教的事蹟,還是引來了媒體的關注。

網際網路上的報道開始出現,

盧安克被塑造為“鄉村教育”的英雄,“洋雷鋒”、“當代白求恩”等頭銜紛至沓來。

2006年,已經在中國支教10餘年的盧安克被推選為“感動中國”人物。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得知後,立即給組委會寫信,堅決要求將他從候選人名單中拿下來。

信中寫道:

“我不想感動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2009年底,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播出了記者對盧安克的專訪

《鄉村教育志願者——盧安克》

,盧安克頓時成了輿論的焦點,各路記者和來訪者絡繹不絕。

平靜的板烈村不再寧靜。

盧安克對這些記者十分憤怒,但他無可奈何。

除了熱鬧,隨之而來的質疑徹底斷送了盧安克的支教生涯。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他的教師資格、簽證問題都被拿出來熱炒;有人認為盧安克 “打臉了中國教育”,甚至還有人說他是“特務”,已經被遣送回國。

盧安克被潮水般的輿論所包圍,他再也無法應對,只得關閉了手機和部落格,結束在板烈村的支教,黯然回國。

盧安克與中國山區教育的緣分並沒有斷絕,

2011年秋,盧安克獲得了“外國人就業證”,加入了長沙夢創公益文化發中心

,繼續在國內推行天使支教專案,培訓指導支教志願者,研究有關教育的課題。

盧安克無疑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名為了理想而奮鬥的踐行者,他在貧困偏遠山區進行了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他的支教工作也讓一些學生受益。

德國小夥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提名:是中國感動了我

如今,他有了合法的身份,合規地在繼續前行。

我們默默地在一旁關注,不去打擾,也許是對他最好的支援吧。

【參考文獻】

《盧安克:感動中國的德國人》——南方人物週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