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寫作指導:議論文中怎樣分析說理

  • 由 老謝語文堂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3
簡介倘若證明的是有關“實踐”的觀點,那麼,就應該從“小馬的角度”去解說分析——原來萬事只有自己親自試過才知道,千萬不能只聽他人一說,就貿然作決定

析例是什麼意思

寫作指導:議論文中怎樣分析說理

很多考生寫議論文時,會提觀點和擺材料,但僅限於羅列,以敘代議,缺乏充分深入的分析說理,致使議論文淺顯空泛,沒有說服力。要使材料能充分證明觀點,就必須透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絡證明給人看,才能把論點闡述得深刻透徹,議論也就越深刻有力。

[怎樣讓習作不落俗套]

方法一 運用因果分析追問原因

這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並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

觀點:磨難,能歷練人生

文段:磨難,能歷練人生。霍金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殘疾老師邱漢強從小癱瘓、左眼失明,卻自學日語達到翻譯水平,桃李滿天下。謝坤山16歲時,因工傷事故,失去了一條腿和雙臂,後來又失去了一隻眼睛。但就是這樣一個最不幸的人,卻勇敢地挑戰生命的極限,學會生活自理,後來成了一名畫家。磨難,能帶領人衝破黑暗,綻放光彩。

[存在問題] 這一文段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中間列舉霍金、邱漢強和謝坤山三個例子來證明論點。該文段的問題是在例子和論點之間缺少分析語言。那麼,怎樣展開議論呢?閱讀語段我們發現,“三位人物在磨難下的結果”已告知我們了,而對於原因則隻字未提,所以,我們就可以新增“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較好地架起事例與結論之間的橋樑,達到“敘”為“議”服務的目的。

[矯正升格](注意加橫線的句子):

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霍金患有“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研究宇宙起源問題,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打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頑強之歌;邱漢強克服困難,孜孜不倦地學習日語達到翻譯水平,又廣泛傳授學生,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剛毅如鐵的意志,於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最後成功;謝坤山嘴巴叼著畫筆作畫,磨破了多少嘴皮,最終成為著名畫家,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知道苦心人天不負,才最後成為強者。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於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定是一片藍天。

方法二 運用假設分析反面論證

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很有說服力。

觀點:論堅持

文段:歐立西為了發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幹,一直實驗了606次,才獲得了成功,製出了以實驗次數命名的新藥606。

[存在問題] 文段中只有觀點加例子,缺少必要的分析論證過程,讀這種文章,需要讀者自己進行補充分析,乾癟無味。我們可以使用假設分析,從相反的方面進行推理論證。

[矯正升格]

…… 

新藥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如果歐立西僅僅實驗一次,失敗後就撒手不幹了,那麼新藥當然不會問世。就算他實驗了605次,失敗了以後不再堅持,也絕不可能有新藥的製成;正是因為他堅持到了最後,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可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方法三 運用意義分析揭示價值

就是透過論據提供的現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所蘊含的意義,或予以高度評價,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從而證明論點提出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價值、效果等。

觀點:頑強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文段:貝多芬28歲那年得了耳病,到57歲逝世,中間20多年的歲月,都是在與可怕的聾疾苦戰。但是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意志與病魔作鬥爭,終於在逝世前幾年寫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戰鬥力的作品《第九交響曲》。

[存在問題] 這個文段舉貝多芬為例,來證明“頑強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頑強的意志”體現出來了,但論據與“成功”之間還需搭建一個“橋”,才能使論證更加充分,我們可以對其做意義分析。

[矯正升格]

……

試問,是什麼使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頑強的意志。我敢肯定地說,正是貝多芬有了頑強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奮鬥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樂高峰,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

方法四 運用例後解說凸顯觀點

對於事例和結果間跳躍的敘例語段,或內涵豐富、可多角度闡釋的敘例語段,我們可以作解說分析。

觀點:追求與夢想

文段:小時候讀彭端淑的《為學》,記住了那個蜀鄙二僧的故事:一貧一富的兩個和尚都想去南海朝覲,富有者多年未果,而貧窮者卻憑一瓶一缽早已從南海朝覲歸來。

[存在問題] 這個文段敘述了《為學》中的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缺少論證分析,這個例子跟要講的觀點有什麼關係,要把它解說明白,或解說它的中心是什麼,或解說它與觀點有什麼關係。

[矯正升格]

……

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心生許多感慨:我們要做成一件事,客觀條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心”。如果無心去做,那麼就會像那個富和尚一樣,總會以條件不成熟為藉口,一拖再拖,最後萬事蹉跎,就算再容易的事也註定做不成。而如果用心去做,那麼就會像那個窮和尚一樣,矢志不渝地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直至成功。

方法五 利用解說引導限定角度

對於內涵豐富、可多角度闡釋的敘例語段,我們就要根據證明論點的需要,而強調相應的某一方面。

示例:小馬過河,馬媽媽把小馬叫到身邊說:“小馬,你已經長大了,今天你把這袋糧食送到河對岸的村子裡去吧。”小馬非常高興地答應了。可是河上沒有橋,只能自己蹚過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牛伯伯說:“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松鼠說:“小馬別下去,這河可深啦。”馬媽媽讓小馬自己去試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馬小心地試探著,一步一步地蹚過了河。

這是一個典型的多角度的事例。僅從物件分析,就有小馬、馬媽媽、牛伯伯、小松鼠四個角度。所以,對於這樣的事例,一定要用解說性文字讓讀者明白你要強調的是哪一個角度。

倘若證明的是有關“實踐”的觀點,那麼,就應該從“小馬的角度”去解說分析——原來萬事只有自己親自試過才知道,千萬不能只聽他人一說,就貿然作決定。

倘若證明的是“教育孩子”的觀點,那麼,就應該從“馬媽媽的角度”去補充解說——馬媽媽深諳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淺與否只能讓小馬自己去尋找答案。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教會孩子自己如何走路。這樣才會使孩子的人生路儘可能順利,從而減少人生的迷失。

倘若證明的是“做事要符合客觀實際”,那麼,應該從“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角度作議——說話做事不能只從自我角度出發,要多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這樣,才會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如此分角度解說分析後,讀者才會明白用這一事例的目的。相應地,也達到了“證”的目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