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 由 純娘們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2
簡介蔡襄傳世作品中無論楷書、行書、草書,總都有一些面目很“異類”的作品,透過研究,又發現這些有突兀變化的作品的出現極為正常,這也體現了蔡襄在書法實踐的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求變,這也是蔡襄個性書風看起來沒有蘇黃米強烈的又一個原因

觀的草書怎樣寫

《貧賢帖》書寫的時間大概和《思詠帖》《入春帖》《陶生帖》這三件作於皇祐三年(1051)的作品相若,但四者在書風上卻表現得極不一致。《思詠帖》和具有蔡氏書風的行書《離都帖》《京居帖》《遠蒙帖》同屬一個體系,另外從作品的細節上,我們也可以洞察到蔡襄此時對章草書風的關注和運用。而《入春帖》則與早期的草書《連日山中帖》在用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曲繞的痕跡明顯,但《入春帖》更具晉人古意,和王羲之《遠宦帖》在章法、用筆上皆有驚人的神似。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只是《遠宦帖》用筆相對要渾厚,《入春帖》顯得輕盈靈動,但足堪稱佳構。可見蔡襄草書起步雖然晚,但進步非常快。另外,筆者認為《入春帖》與後期的黃庭堅的用筆和結字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不排除黃庭堅對蔡襄此帖的或此類書法作品的學習,而且這種用筆、結字的方式在黃庭堅的草書中,最後是演繹為個人風格存在的。我們比較一下黃庭堅草書和《入春帖》,不難發現這種關聯,只不過蔡襄的要平正一些,而黃庭堅的更為誇張和崛拗。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蔡襄傳世作品中無論楷書、行書、草書,總都有一些面目很“異類”的作品,透過研究,又發現這些有突兀變化的作品的出現極為正常,這也體現了蔡襄在書法實踐的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求變,這也是蔡襄個性書風看起來沒有蘇黃米強烈的又一個原因。歷史上很多書家早期的書風定格後基本沒怎麼變,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要麼荒疏,要麼更趨老辣。今人很多也是如此,幾乎一輩子都在以一種面目行事,以此體現個人風格的存在。

而真正的創作家,在主體風格審美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不同作品應該有不同的意境表現,否則和抄書無異。《陶生帖》《貧賢帖》二帖如果不是傳承有據,放在《思詠帖》《入春帖》一起,誰也不能判斷是屬於蔡襄且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對此,我們不得不為這樣一位“尚古”而又敢於“化古”的智者發出讚歎。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從其楷、行、草三種書體都表現出的這種多角度、多方位實踐能力來看,唯其算得上獨步有宋一代書壇,無有比肩者。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貧賢帖》的出現,似乎類於行書中的《扈從帖》,楷書中的《澄心堂紙帖》《大研帖》,來得突然卻又自然,既承傳統又創新意,只是這樣的作品太少太少了,此時實在有些讓人怨其為何有“少為人書”的“毛病”。《貧賢帖》用筆的收放、線條的直曲、結字的聚散、通篇氣息的連貫都非常精彩,實屬興之所至的妙品。在蔡襄的草書中,《陶生帖》的名氣似乎很大,大概就是源於兩個原因:一是蔡襄擅長飛白草;二是此帖使用了散卓筆,將這兩者聯絡在一起,就演繹出了《陶生帖》的特殊地位。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關於《陶生帖》是否是飛草書,筆者將在飛草書相關章節作詳細闡述,現僅就作品而言,筆者認為《陶生帖》根本算不上蔡襄草書中的高致,甚而可能為下品。“散”“大”“耿”等在“形”和“用筆”的控制上,顯然有些失控。章法上中間幾行也表現得稍有凌亂,筆畫粗細變化幅度過大。很顯然,這些不足都是由新的工具散卓筆使用上的不習慣導致的,由於散卓筆是稀物,是尹洙(或宋綬)送給蔡襄的,興來偶爾為之,自然不能得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心應手,但是最後兩行似乎找到了感覺,線條和結構都能在控制之中,且有羲之遺風,也可見蔡襄對新效能毛筆的駕馭和適應能力。散卓筆分為有心和無心兩大類,黃庭堅懸腕高執筆,喜歡用無心散卓,蔡襄和蘇軾都喜歡用有心散卓。有心散卓比較健挺,富有彈性,寫小字特

別見鋒見精神,但若遇字徑過大,線條必須加大提按才能跟上,但是提按發力一旦加大,線條就容易產生粗細較懸殊的變化,“筆畫粗細變化很大,這一點與黃庭堅所用的筆是相當不同的。”如果刻意迴避,就會出現等粗僵直的線條,如“大”的撇畫。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同時由於彈性過強,按下後再提轉,線條就比較容易走筆,就如同彈性比較好的鋼條容易崩摧,字自然就易失勢,從“耿”“殊”“散”等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有心散卓筆筆毫富有彈性,“毫軟”不應是它的屬性,所以認為這種筆畫是毫軟所致自然不合其理。如果線條失控,即便使用筆尖,線條也易僵硬地溜滑而出,如“者”的撇畫。為什麼《陶生帖》首尾兩行比較得體,關鍵就是因為字形不大,鋒毫有所控制的原因。所以,蔡襄所用的散卓筆的大小是隻能寫“我”“襄”“頓首”這種大小的字,過則不及。《郊燔帖》作於皇祐五年(1053)十一月,蔡襄正遷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而此時又正值蔡襄書風成熟的時候。從作品來看,這種書風在蔡襄書作中也是少有的,也應屬於蔡襄晚年探索過程中的偶然之作。此作乍看輕鬆、率意,實際上,用筆變化豐富,折、轉、提、按變化極為生動,特別是抵鋒正毫的圓筆與側鋒的互動運用,更使作品耐人尋味。此作在筆意和氣韻上神似王羲之《初月帖》,儘管《郊燔帖》可以用“運筆飛動,婉轉有致,雄渾敦厚”來描述,但認為其“取法於《伯遠帖》”則是欠妥的。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如果說《貧賢帖》是皇祐三年蔡襄興之所至的草書妙品,那麼《郊燔帖》則為皇祐五年情之所至的神來之作。《腳氣帖》和《思詠帖》則和具有蔡書穩定風格的《離都帖》《京居帖》《遠蒙帖》一樣,有書風上的漸進性。另外從筆意和線性特徵來判斷,《腳氣帖》和《陶生帖》使用同種書寫工具——散卓筆的推測倒是極有可能的。《腳氣帖》法意兩全,可視為蔡襄草書書風中“投筆處皆有神妙”的經典代表,其字法、墨法、筆法的變化都達到了蔡襄草書的極致。以蔡襄楷、行、草諸書體中這些較為凸顯的作品來衡量,我們實在不能說蔡襄只有“法”的繼承,而無“意”的表現,即便是作於嘉祐五年(1060)的《謝郎帖》這樣晚年作品,樸真之趣亦溢於其間。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謝郎帖》是寫給在桐廬的女婿謝仲規的一封家書,其時蔡襄已久病在榻,氣若游絲,帖句有謂“瘦倦”“眼昏”之語,但我們除了感覺前三行的收和後幾行的放之間過度稍顯不自然而外,無論是長豎鉤、長撇、長捺的形態和力感以及“也”字的神完氣足,還是筆畫的意韻上,實難與“氣若游絲”之身體狀況產生關聯,這種作品同樣顯示出蔡襄垂意翰墨、流露於筆墨中的真性情。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此外,在草書上,蔡襄還進行過章草、飛白草的嘗試,同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因僅有文字記載,幾無作品傳世,就無法展開對作品的討論。再有,蔡襄於篆隸書也有研究,可惜傳作太少,難見冰山一角。從《劉蒙伯墓碣文》隸書碑額來看,也是有傳統之法的,並無妄作之嫌。如果《晝錦堂記》碑額的篆書也是蔡襄所篆,亦值得一觀,此篆富寓裝飾意味,有西周幣文、兵器文字的特徵。藉此可見,蔡襄涉古之博,在其後元明清諸朝,恐怕僅有元代的趙孟頫能與其相媲美。

觀其草書作品,品蔡襄的草書書法風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