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聽」述評 |“通”與“讓”的學問

  • 由 話匣子FM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2
簡介市住建委主任黃永平今年6月在參加本臺《2020上海民生訪談》時專門為此呼籲:“因為蘇州河邊上早年出讓的一些土地把岸線都放到出讓範圍內,很多小區臨河變成自己的岸線,希望我們的居民朋友們能夠換個角度看問題,更好地理解、支援我們的工作

互通詞語裡的通字怎麼解釋

27號,隨著蘇州河“西浜人行橋”的架設完成,嘉定、普陀兩區的蘇州河濱水步道終於連通。至此,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實現基本貫通。

這條新的 “生活秀帶”兌現了政府工作報告的承諾,是上海為全體市民遊客精心打造的一份新年禮物。相比於黃浦江,蘇州河更加深入地嵌入上海中心城區,尤其是居民區。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岸線此前都被封閉在居民小區內。岸線怎麼“通”?居民如何“讓”?蘇河十八彎,彎彎有故事。請聽本臺記者李斌發來的述評《“通”與“讓”的學問》:

“貫通了我們很滿意,大家鍛鍊身體啊,曬曬太陽啊,都很好。 小孩子都有地方玩,挺不錯的。 舒服吧?環境改變好多。這裡開了,就等於自家的!”

冬日暖陽下,走在半島花園小區旁邊的蘇州河步道上,眼前波光粼粼,孩子們在身邊奔跑嬉鬧,一旁的綠化帶層林盡染,讓人流連忘返。很難想象,為了這段近700米的岸線開放,居民們曾經歷了一番糾結甚至煎熬的時光。2003年就搬進小區的王浙東說:“黃浦江沿江闢通利民,大家叫好。蘇州河沿河闢通,我們不叫好,我們封閉性小區給割掉了一塊,產權上不明晰,我們這個小區闢通的時候,大家就對這個有很大的爭議。”

去年初,得到政府要打通蘇州河岸線的訊息,小區裡1319戶一下子就傳開了,多數居民明確表示不同意。去年10月來半島花園擔任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高一江,第一件事就是為此舉行黨員大會。萬萬沒想到,開下來自己覺得捱了“當頭一棒”: “確實沒想到。有一個律師黨員從權屬、法律層面跟我做了溝通。大家使用了近20年了,聽說要打開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居民思想上的打通是很關鍵的,這個關鍵點在哪裡?還是溝通平臺,讓他們參與進來。”

今年初,42公里蘇州河岸線打通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社會各界都很期待,但也有人的擔心,為了年底完成目標,相關部門會不會強硬推進?事實證明,推進的前提始終是達成共識。市住建委主任黃永平今年6月在參加本臺《2020上海民生訪談》時專門為此呼籲:“因為蘇州河邊上早年出讓的一些土地把岸線都放到出讓範圍內,很多小區臨河變成自己的岸線,希望我們的居民朋友們能夠換個角度看問題,更好地理解、支援我們的工作。”

溝通,首先要搭建平臺。任務最重的普陀區,蘇州河兩岸共21公里,沿線14個居民小區,其中,半島花園、蘇堤春曉等10個小區都在長壽路街道,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文說,他們在三個層面同步推進:“第一個就是街道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平臺,重大辦、規劃、建管委,第二個平臺是街道和居委會搭建的平臺,第三個平臺是居民區,我們普陀開設的叫紅色議事廳,透過黨建引領,三家馬車共同推進。”

溝通會一場接一場,舉辦了將近20場。對照施工方案提建議,很快共性問題就被梳理出來。最突出的就是貫通後,小區敞開了,安全怎麼辦?王浙東回憶,第一稿的設計是安裝網式柵欄: “如果是在柵欄裡邊往下看,我們半島小區的居民是不是關在籠子裡了?政府採納了居民這個意見,你看我們這一段都是低矮的隔離帶,還有電子門。”

岸邊現有的青石板要不要拆?居民張文娟說,小區建成時它就在,大家是有感情的,那就留!

張文娟:“這些也都採納了,多溝通就要少好多麻煩,最終我們還是挺支援的,這個市政工程是造福百姓的嘛!”

共識達成後,工程隊終於順利進場,青石板全部保留,設施最佳化,景觀提升,今年10月1號,岸線對外開放。

相對於半島花園,康泰公寓的岸線權屬很清晰,就是屬於743戶全體業主,管理部門明確“只求所用,不求所有”。但讓出岸線,也不能讓大家“吃虧”。像沿河第一排的居民,房間窗戶距離岸邊最近處只有6。8米,讓出2米寬的步道,安全和噪音問題怎麼解決?金沙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何春娟告訴記者,這些問題一一梳理破解,施工隊進場時,居民同意率超9成:“為了解決這個噪音的問題,我們後來就裝雙層的玻璃。工作的推進還是蠻順利的,最後的那個徵詢我們達到了90。3%!”

小區修繕、加裝電梯也在推進,普陀區住宅修繕管理中心副主任徐禕銘說: “把各種惠民的一些實事工程一併納入,比如說,在每個樓道里面有滅火器,應急疏散指示,或者說為老無障礙設施的設定,小區的全封閉的重新的設定和管理等等一些工作。”

把利民工程做實做好,市住建委副主任朱劍豪覺得,雖然很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前期工作上,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把老百姓的訴求和公共的利益結合好,把規劃作為一個公共開放的一個討論的平臺,又有利於整體的濱水公共空間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提升沿線居民小區的生活環境,做到雙贏。”

回顧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的“通”與“讓”的過程,最讓市信訪辦人民建議徵集處處長張俐蓉感到高興的是,政府與群眾的關係不是“我”和“你”而是“我們”,既講規則,又講感情,既堅持服從服務大局,又充分關注個體權益,生動詮釋了共建共治共享。

張俐蓉:“既體現了治理的智慧和水平,是我們共同在做一件事情,他變成了參與者。上海市民我覺得是講大局的,是有智慧的,其實也生動地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是邁向“城市項鍊、發展名片、遊憩寶地”這一目標的一個新的開始。河上33座橋樑景觀提升工程正抓緊推進,岸線文化資源將被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委員許麗萍說,以人民為中心,不僅體現在結果上,也要體現在全過程每一個細節中:“政府在這個事情的推進中,是一種對民意的高度的尊重。提升現代化的治理能力,精細化管理能力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就是社群治理的能力。它是有具有理論研究的價值的。”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李斌

編輯:向曉薇

「聽」述評 |“通”與“讓”的學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