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 由 五味視界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2
簡介但是,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寺廟建築最多的地方,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這是眾人皆知的

兩豐少一橫念什麼

5月11日同學聚會結束後,我與另兩位同學M先生和H女士相約在山西走一走,遊一遊。M先生喜愛收藏古錢幣,對歷史有所研究,H女士酷愛美聲女高音,對藝術欣賞頗有研究。我們三人又都對山西北線充滿神秘的宗教、古建之美很嚮往,於是我們一拍即和。受時間限制,選擇了晉北五臺山、應縣木塔、懸空寺及雲岡石窟跟團兩日遊。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曾以四種金屬形容佛教四大名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據導遊介紹,五臺山之所以能排在四大名山之首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 建造歷史最悠久。五臺山始建於東漢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間起,便開始興建寺廟。

2。 寺院數量最多。五臺山擁有寺廟124座,是其他名山所不能比擬的。

3。 僧人數量最多。五臺山臺內、臺外、臺中長期在這裡修行的僧人大約在3000——6000人之多。旺季時達到10000——15000左右。五臺山每年都會舉行大型佛事活動“供千僧”。

4。 五臺山是全國唯一一處顯、密同修於一山的佛教名山。

5。 五臺山從古到今都是皇家家廟所在地。據史料記載,前後共有80多位皇帝,100多次登臨五臺山朝拜。

以上五點是不是五臺山成為四大名山之首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寺廟建築最多的地方,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這是眾人皆知的。自東漢永平(58年~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佈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五臺山五大禪處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就分佈在臺懷鎮,也是我們此行觀光參觀的重點。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菩薩頂

菩薩頂坐落於靈鷲峰上,為五臺山黃廟之冠,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原為青廟(漢傳佛教),時稱真容院。明永樂中重建,改名大文殊寺。清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藏傳佛教),由喇嘛主持。廟宇坐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院。菩薩頂從下往上仰望層層臺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代帝王先後13次朝拜五臺山,曾駐足於寺中。

寺院規模宏大,佔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臺山諸寺之首。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M先生與H女士正在研究康熙碑文。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康熙皇帝親筆“福”字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凌峰聖境。這是康熙皇帝御筆。這裡的峰字是個上下結構的字,且下面的三橫少了一橫。據說是康熙皇帝故意留下的一筆遺憾。傳說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在他24歲那年為情所困,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一次,康熙借來五臺山拜佛為名,悄悄打聽父皇下落,當行到靈鷲峰菩薩頂附近時,遇到一位儀表非凡的僧人。康熙便上前與他打招呼,僧人自稱名叫“八乂”。下山後,康熙反覆唸叨著“八乂”,猛然醒悟:“父”字拆開,不就是“八乂”麼?原來自己遇見的那個僧人就是父皇啊!康熙趕緊上山尋父,但“八乂”卻不見了蹤影。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題寫“靈峰勝境”時,有意將“峰”字下面的“豐”少寫了一橫,寓意為“父子緣薄不相識,人生有憾難圓滿”。這些都是當地人為這裡賦與的美好故事。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1公里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該寺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殊像寺大文殊殿,是臺懷“三大明殿”之一。臺懷有諸多明代建造的佛殿,其中有三座最具文物價值,分別是:顯通寺無樑殿、廣宗寺兩帝銅瓦殿、殊像寺大文殊殿。殊像寺大文殊殿建成迄今已歷五百餘年(1983年落架大修過),基本保留了明代風貌,是古代建築師傑出智慧、高超技藝的物證。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大文殊殿供奉主尊為“文殊騎狻猊像”,高9。87米,是五臺山臺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捲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

傳說在塑這尊文殊菩薩時,匠人們正愁不知如何塑菩薩面容,恰在此時,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廚房和好的喬面,照形捏製。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匠人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便乾脆把喬面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面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描繪出羅漢們的苦行,表現出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顯通寺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臺懷鎮北側。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後,兩位天竺高僧邇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建起了這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顯通寺是五臺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和發展中心,其發展歷史不僅見證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歷程,而且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標本。寺內除文物建築本體外,還儲存有豐富的佛教藝術珍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在顯通寺內長達300多米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這7座大殿。

鐘樓

當地人稱顯通寺有四大怪:“鐘樓建在外,山門斜著開。經閣前後蓋,殿殿文殊在”。其中第一怪便是“鐘樓建在外”。一般寺廟的鐘都建在寺內,顯通寺的鐘樓卻偏偏建在寺外。原來,最早顯通寺與前面的塔院寺是一座寺院。明萬曆年間,由於某種原因,寺院中的和尚有了矛盾,於是萬曆皇帝下令把顯通寺的塔院分離擴建成了塔院寺。顯通寺只好另闢道路,重開山門,並且在重開闢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樓和鐘樓。這座鐘樓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它建在通往圓照寺、菩薩頂、羅睺寺和塔院寺的樞紐位置上,地處臺懷鎮寺廟群的核心位置,不僅起著號令全山的作用,也成了顯通寺坐鎮臺懷、領袖全山的醒目標誌。鐘樓內樑架上懸吊有五臺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銅鐘,叫“長鳴鐘”,也叫“幽冥鍾”,鑄造於400年前的明萬曆48年(1620年),重達9999。5斤。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山門

由於顯通寺與塔院拆分成兩個寺院,塔院寺和顯通寺。這樣,造成顯通寺沒有了天王殿。本來要把觀音殿改成天王殿和山門。但是因觀音殿一動土就失火而無法動土改造,於是就把在斜向東南比較吉祥的位置上開了個山門。這樣,這個寺院就不是按照中國的禮制來建的,這就形成了顯通寺的第二怪,山門斜著開。沒有天王殿,也就沒有了保衛寺院的哼、哈二將和四大天王。於是由當時的山西巡撫雷雨居士傅光宅寫了“龍”“虎”二個一筆字,立兩座碑,左青龍,右白虎,來拱衛寺院。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觀音殿

這裡的觀音殿,就是普陀山觀音菩薩的老家。公元863年即唐鹹通4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朝拜五臺山。第二年,他從這裡帶走一尊木雕觀音菩薩像,在從明州(今寧波市)東渡日本時多次遇到風浪阻遏不能前進,不得已只好將這尊不肯東渡的觀音像請到普陀山結廬供奉。慧萼回國後,當地人將安置觀音雕像的茅廬擴建為寺廟,普陀山從此便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並且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五臺山顯通寺的這座觀音殿也就成了普陀山觀音菩薩的祖籍。

大文殊殿

這裡面供奉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是全中國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大殿。據說,大文殊殿前的兩座碑亭,原來是兩口水井。相傳這兩口井是五臺山龍脈的龍眼。為了鎮住龍脈,康熙皇帝在井上立了兩座碑,並命人修建了兩座碑亭,以遮住龍眼。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大雄寶殿

是顯通寺的主殿,也是全寺的中心。這裡也是五臺山舉辦重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每年一度的祈禱世界和平大會和“千僧齋”等大型法會也在這裡舉行。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無樑殿

也叫無量殿。有兩層意思,一是無量的諧音象徵著佛法無邊無量;一是說它全部用磚壘砌在而成。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千缽文殊菩薩殿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這裡面供奉著千手千缽文殊菩薩,每一隻手裡捧著一個缽,每一個缽裡坐著一個佛祖釋迦摩尼佛。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萬佛之母。是所有佛的老師,所以說文殊菩薩是智慧的根源。

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皇帝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少主的舅舅,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入冷宮。李娘娘又氣又急,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將少主帶走。後來少主當了皇帝(即為後來的萬曆皇帝),懲除了奸臣。為了感謝母恩,命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佈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

銅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分上下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龍虎鬥”、“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形美麗。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琅滿目,多達萬尊。故這座銅殿又稱萬佛閣。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羅睺寺

羅睺寺位於臺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是顯通寺十二個下院之一善住閣院。據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羅睺寺是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

羅睺寺是專門祀奉佛祖釋迦摩尼之子羅睺羅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場。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之子名“羅睺羅”,十五歲隨佛出家當沙彌。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了阿羅漢果,被稱作“密行第一”,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曾在羅寺所在地顯聖,並留下足跡。因此,羅寺即是祀奉羅睺羅的寺廟。

五臺山的這座羅睺寺始建於唐代,是五臺山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至今在寺的山門前仍然儲存著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威嚴。如今的羅睺寺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配殿、廊房等規制。寺內最有名的莫過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兩幢木構小樓,至今猶存,在明清兩朝這裡香火依舊鼎盛,前來參拜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

羅睺寺裡有一個著名的“開花現佛”,位於第四重殿——開花現佛殿內。這裡最具神秘色彩。

殿內正中砌磚臺一座,呈正方形,磚臺正中裝一木製圓盤,上刻水浪圖案代表苦海,水浪之上刻著行走的18羅漢,盤外塑24諸天,圓盤正中裝木製蓮花一朵,高達丈餘,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層樓內。圓盤由8片蓮辮組成,合圍於外。花心內背靠背,面朝外塑4尊佛,分別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木盤下設活動機關,經人操縱,繩索牽動,蓮瓣或開或合,開時現蓮中四佛,謂之“開花現佛”,名聞遐邇。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塔院寺

塔院寺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塔院寺有五臺山的標誌性建築——大白塔,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大白塔也是朝聖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繞行白塔還願,一邊走一邊唸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蹟”的第一聖蹟,就是大白塔。

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我們到來時,塔院寺正在修繕,不開放,故未能進入參觀。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五爺廟

第二天早上,我們早早起床,未吃早餐,便趕往五爺廟。

五臺山124座寺廟,其中寺123座,廟1座,就是五爺廟。五爺廟裡供奉的五爺,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子,全稱廣濟龍王菩薩。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裡的氣候。菩薩瞭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反覆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蹟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五個龍太子得知文殊菩薩念動真經,把歇龍石搬上五峰山,五個龍太子回到龍宮沒了可以歇息的地方,五兄弟異常惱火,追到五峰山,好一番雷霆大發。盛怒之下,尾巴狂掃,把五個峰頂都削成了平臺(這就是五臺山的來歷),也沒找到歇龍石。於是頭腦最為聰明的龍王五太子便找到文殊菩薩,想討個說法,說:“我們那歇龍石是經過三難四劫才孕育而成的鎮宮之寶,菩薩你以慈悲為懷,怎能奪人之愛呢?”

文殊見這個的龍太子大有慈悲之心,佛緣很重,便有意點化其說:“五峰山上夏無清風,冬無豔陽,氣候無常,民不聊生,千千萬萬的眾生生不如死,連性命都無法保證,難道龍太子連塊僅供歇息之石都不能貢獻給眾生,以使他們得以生存?你看看,你們的一塊歇龍石就可以救得千萬萬個生命得以維持,豈不是大慈大悲之壯舉嗎?”

五龍子聽完,覺得這歇龍石能造福人問,改變五峰山惡劣的生存環境的確是好事,便改變了主意,又說“能拯救萬民當然好,可是因這麼一塊寶石,你惹得我那水族兄弟在此折騰,豈不是又造禍人間眾生了?”

文殊聽了點點頭,笑道:“你的慈悲之心己顯露出來了,應該得度。至於它們嘛,因有果,果有因,再這樣造孽,怕是……”

文殊菩薩話音未落,另外四個龍太子便闖了進來,其中一個龍太子不由分說,衝到文殊菩薩面前,大喊道:“菩薩,快還我歇龍石!”

文殊菩薩看了看它,說:“為一塊歇龍石,你們己經把五峰山折騰的天昏地暗了,死傷了不少生靈,眾生用生命換你等一塊歇龍石,你等不可再作孽了,快快回龍宮去吧。不過,你等實在不肯做點犧牲,拯救萬生的話,我已把那歇龍石安置在秘魔巖了,你等就去取吧,但萬萬不可再傷及生靈了,阿彌陀佛!”

五個龍太子一聽,馬上擁出菩薩殿,並大嚷著:“走,取回歇龍石,我們不管他什麼拯救萬生!”說著眾龍子便飛往秘魔巖去取歇龍石,但五龍太子剛出殿門,馬上又返了回來,問道:“菩薩,你真的也不拯救萬生了?”

文殊菩薩笑道:“因果常蘊心底,何去何從,各由自便!”接著,文殊又度化了五龍子,使五龍子得到了正覺正等的佛果,跟文殊一樣表裡如一,佛心慈悲,成了文殊菩薩在五臺山的化身。而另外四個龍太子騰雲駕霧的來到兩山對峙,林幽壑深的秘魔巖後,不管三七二十一衝進秘魔巖內,只見巖下洞內有處慧燈閃閃的說法臺,臺口上擺有卷卷經書,但四個龍太子根本不理這些,一進得洞內便四處亂翻,當它們找了許久也沒看到歇龍石的影子後,立刻大怒,用龍爪龍尾狂抓亂掃,把盞盞慧燈都抽得四處亂閃,經書隨處亂飛。

文殊菩薩聽了,輕聲說:“造孽太重,阿彌陀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說完念動真言,只見那秘魔巖突然轟隆隆直響,山體也隨之合攏,把那四個龍太子給鎖在秘魔巖裡了。自此,那處秘魔巖便被當地人稱為“鎖龍洞”了,而且自那以後,五龍子上了北臺頂,專司風調雨順,恩澤眾生。久而久之,人們敬其為五爺,傳頌五臺山的五爺特別靈。

康熙皇帝一生五次來到五臺山。一次來到五臺山,到北臺頂去參拜,路上遇惡劣天氣,與大隊伍走散,一個人被困到一個山洞裡,好幾天出不來,又飢又困。康熙帝發願,誰能救我出去,我給他封候拜相。就在他迷迷糊糊睡著之際,忽覺一個黑色身影,把他背出山洞。待他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座寺廟中,寺廟中空無一人。猛一抬頭,只見五爺黑臉真身法像。康熙皇帝認為是五爺救他於危難,感恩於五爺,封候拜相不現實,立刻脫下龍袍披在五爺身上,並賜了一塊匾,匾上書“龍參”兩字,意為真龍天子都要參拜。又送五爺半副鑾駕,意為把半壁江山獻與五爺。乾隆皇帝一生中六次來到五臺山,四次下雪,兩次下雨,均不能登臺頂去參拜五爺。於是,乾隆下令,把五爺從北臺頂請下來,請到了今天的萬佛閣。因為五爺愛聽戲,又在五爺廟對面建了個戲臺。

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這不,一大早,去五爺廟的香客就絡繹不絕。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在五爺廟門口,香客多得更是成群成片,摩肩接踵。進了五爺廟,到處都是奉香祈願還願的。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五爺廟前祈願的人們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萬佛閣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戲臺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五爺廟後牆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一天多的五臺山參觀遊覽結束了,我們坐上大巴,趕往應縣木塔。回顧這一天多來在五臺山的所見所聞,小有些感想。

其一,五臺山作為中國佛家四大名山之首,果然名不虛傳。這裡寺院眾多,歷史悠久,古蹟比比皆是。我們三人馬不停蹄,一路快速瀏覽,這一天多一點的時間,也只匆匆看了七所寺廟。除了上面介紹的五所外,另外還參觀了廣化寺和廣仁寺。這些寺廟中,到處都分佈著歷史悠久,聞名全國的文物古蹟。是個值得自由行,深度遊的好地方。

其二,作為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的大省,山西的旅遊業具有先天優勢。但是要想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導遊的藝術與技術的提高,就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像五臺山這樣的地方,導遊不能把目光重點只放在許願還願,奉香拜佛上。而應有更遠大的目光以及與之配套的導遊藝術。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不為燒香拜佛,只為欣賞佛教文化的五臺山行遊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