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 由 黃簡講書法 發表于 籃球
  • 2021-11-28
簡介書法家的手段就是運用筆勢去裹束成字,這樣寫出來就稱為帖體

筋字怎麼查字典先查什麼

第03課 筋的作用

一 筋法就是大圈

上一課講了書法創作的目的,就是造成一個字像,這字像就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不是外形,而是表達內心。古人把這內心的像,也當一個人來看待,所以有筋節骨肉皮血六個要素,跟人體一樣。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如果跟前面兩級課程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只是換了名稱,筋就是筆勢,就是大圈。節是調鋒,也就是小圈。骨是尖鋒用法,肉是側鋒用法。皮是線條的輪廓,由力度決定。血是墨法,指顏色。後面這五個都屬於用筆。全部六個要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字像。我今天先從筋開始講,筋法怎樣影響字像。

1。1 筋的含意

■筋 ■筋脈 ■氣脈 ■血脈 

古代典籍中「筋」的含義,以前已經提到過。但書法術語一直未能統一,有些書稱之為「筋」,有些稱之為「筋脈」,還有稱為「氣脈」的,意思就是氣流轉的脈絡。

也有稱為「血脈」的,好像血管那樣流通,但這個「血」和用墨的「血法」有點相混,所以我不用。不管你用筋、筋脈還是氣脈,都是指筆鋒運動。元代陳繹曾講得比較簡潔:

《翰林要訣》元·陳繹曾

■字之筋,筆鋒是也。

運動就有勢,筆鋒運動軌跡就是筆勢,又稱為筋。他寫的《翰林要訣》有一節專講「筋法」,可惜他是主張動手指的,不懂動腕。「筋」的概念,早在漢末魏晉時期已經提出了。如《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這一篇時代很早:

■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這裡提出「筋脈相連」,是重要概念。文章又舉筋脈不連的例子以作對比: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運算元」就是古代的算籌,一根根小木棍,點畫沒有勢,只是幾根木棍而已。這兩段意思非常清楚,書法必須表現出點畫彼此的聯絡,表現出筆鋒的運動,這就是筋法。明代李日華《竹懶書論》這樣說:

■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運關節,肉不得此則痴,骨不得此則悍。凡所為柔調血脈令牽掣生態者,胥筋之用耳。今人有終老學書而不得一筋者。

這裡「胥」用作副詞,等於「皆」、「都」。「胥筋之用耳」,就是「皆為筋的作用」。筋就是「束骨而運關節」,把骨裹束起來,使關節運動起來。他說有些人一輩子學書法,都寫不出筋,那就是點畫只有分,沒有聯,或者說沒有勢。

簡言之:

■筆鋒的運動產生了筋,筋是筆鋒的軌跡。 

■點畫之形要可分,筆勢卻要相聯。 

■點畫有聯絡就是活字,沒聯絡就是死字。

1。2 筋法在於使轉

第二點,筋法在於使轉。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我們已經知道,筆鋒的運動,主要方式就是使轉。而且,我們在二級課程講解了「五勢」之後,更知道使轉有五種:疊加、移位、轉動、滾動和逆動。書法中的筋,就是用這些方法寫出來的。清末明初,四川大學有個教授劉鹹炘先生這樣說:

《弄翰餘沈》劉鹹炘

■文積字句而成,書亦積點書波磔而成;文以語詞為筋脈;書亦以使轉為筋脈;其有頓挫、抑揚同也。

這個教授寫過很多好文章,可惜四川以外的人不大知道他。他說所謂文章,是一連串的語詞,遣詞造句形成文章的筋脈。書法是一連串的點畫波磔,由使轉造成書法的筋脈。二者筋脈運動不求平,而求變,其中有高低抑揚,有頓挫節奏,跟音樂一樣。使轉要用手腕,明代豐坊指出不要妨礙腕的運動:

《書訣》明·豐坊

■書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

筆鋒的運動,歸根結柢是手腕的運動。腕要稍稍高於桌面,以方便來回盤旋,筆勢就出來了。

抑揚頓挫很難具體表述,我這裡舉個例子,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智永和懷素兩本《千字文》,字像完全不同。智永墨跡本風神颯爽,頓挫清晰,輕重有致。懷素這一本線條平,轉動遲鈍。這是懷素最後的作品,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他年輕時寫的《大草千字文》就不同,圓轉流暢多了。

這是「飯」字,兩人取勢也完全一樣,就是說大圈相同。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但就使轉的幅度來講,智永大得多,晚年懷素的圈縮得非常小,年輕時心中的火氣完全退掉了。假如你學書法,練使轉,你應該選哪一本字帖呢?當然是智永這一本。懷素這本是老人字,轉圈動作那麼小,怎麼練得出呢。

1。3 兩種方式:連線和呼應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我以前說過,書法有實筆和虛筆。實筆就是有點畫的地方,虛筆可有可無,往往是空中飛度。一橫加一豎成為曲尺勢,這是實際連線。兩筆都是實筆,所以筋也是實的。但寫完以後,筋就被骨肉所覆蓋。

又如兩點是羊角勢,兩點之間的聯絡只是呼應,所以這個筆勢的筋,中間一段是飛度。如果要寫出來只是牽絲,牽絲寫實了不好看。羊角勢的筋,中間這一段是虛聯的,古代稱之為脈。

《陰符經》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兩個筆勢之間也有一個呼應關係,《陰符經》這個「天」字,寫出了奮筆勢和交爭勢之間的聯絡。這種筆勢和筆勢的相承關係,稱為聯勢。聯勢這一筆在真書中往往是虛的,飛度的,古代字帖大多不實際寫出來。《陰符經》中有時寫出牽絲,給我們看清楚筋脈的走法。蔡邕九勢說: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這就是聯勢的理論根據。「落筆結字」,這就是裹束筆勢。「使其形勢遞相映帶」,就是有聯絡,有呼應。「無使勢背」,各管各氣脈就斷了。

《三十六法》傳為歐陽詢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

所以傳為唐代歐陽詢《三十六法》,提出「意連」,他說「字有形斷而意連者」,這就是呼應關係。

簡言之:

■點畫接合謂之筆連。 

■點畫呼應謂之氣連、意連或勢連。 

■沒有聯絡,氣脈不通,謂之斷氣。

無論對人還是對你的字像,斷氣都是一件嚴重的事情。筋對字像的影響,就是有氣無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所以筋的作用可謂大矣。

二 正體和帖體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這樣一來,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字跡,就分成兩種了。

一種是按照文字結構來寫的,稱為正體。

小學生開始認字,當然要認正體字,我們都經歷過這個階段。但到了高年級,實際書寫就用手寫體了。這件事情其實是老師帶頭的,高年級老師在黑板上寫的都是手寫體,尤其是不教語文的老師,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科,你見過哪一位老師上課寫印刷體的嗎?一個也沒有。結果學生就跟著寫,那就是取方便快捷。如果教育部規定上課必須寫印刷體,這課就沒法上了。

所以,正體幫我們瞭解文字構造,這是識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識字是一個基礎,但識字不等於用字。手寫體就是實用的,方便、書寫流暢。因為有了識字的底子,文字構造簡化一點也無妨。郭紹虞先生所說的書法家之體,那是美化文字構造,創造一個表達自我的字像,目標不同。書法家的手段就是運用筆勢去裹束成字,這樣寫出來就稱為帖體。

所謂「帖體」,就是字帖上的那種寫法,有時和文字原始的構造會相差很大。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如「隱藏」的「隱」字,我佈置過作業請大家分筆勢。這個字右旁筆畫太多,寫起來當然不方便。草書是這樣簡化的,右旁四個部分,有三個部分都用一橫替代。這是草書常見的手法,合起來就是一個草字。

我們看到,其實石楯勢也省了一筆,因為和下面「心」字簡化的那一橫,可以再次組合為石楯勢。那這個草字,是由曲尺勢、奮筆勢和石楯勢所組成。後來的真書就不像這樣大幅度省簡,大部分保持原樣,只是把草書的奮筆勢橫豎橫換了一個樣子,豎筆比較長。

智永就這樣取勢,其實後期隸書中已經有這樣的寫法了。有些人覺得橫豎太多,換成斜線條兩撇,那就是向背勢,趙孟頫就把奮筆勢換成向背勢。無論哪一種,都比原來的「隱」字好寫,好看。

我在二級課程第二課中介紹過顏真卿《幹祿字書》,這塊碑舉了唐代的文字寫法。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所謂「正」體字,文字學上有根據,但寫起來不方便。所謂「通」字,往往是運用筆勢的寫法。這塊碑還有「俗」字,那是民間的手寫體。

簡言之:

■臨帖看筆勢,那是識勢。 

■創作要自己分筆勢,這是取勢。 

■書空是取勢的方法,書空所得就是筋。

我在香港講課時,文徵明《遊虎丘詩》是一級課程的作業。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但有些同學交上來的功課,跟字帖上不同。如這個字,「門」字中間的「日」,下面有些學生就加上一橫。他心腸很好,擔心文徵明漏了一筆,所以幫忙加上了。但文徵明這是帖體,不是寫正體字。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講到這裡,要回答一個家長常問的問題:

「小孩子臨帖,究竟用什麼字帖好?」

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學識字階段,他正在學習文字的結構,應該讓他描紅。以前的描紅簿上的字,都是正體字,你也可以在智永《真草千字文》這樣的字帖中,挑出和正體字相同的字,影印給孩子描紅。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裹束篇)03-筋的作用

如果孩子過了識字階段,你可以給他解釋為什麼字帖上的寫法往往不同於正體。帖體遠漂亮過民間自發的手寫體,這是美育。謝謝。

本節要點:

■筋的作用,就是確定大圈。 

■筋法在於使轉,氣脈通暢就是活字。 

■取勢:改造正體為帖體。

複習思考:

■透過書空,確定真書「春夏秋冬」帖體的寫法。

■韓方明《授筆要說》曰:「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為什麼古人把真行草歸為一類,篆隸歸為另一類?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觀看本課完整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