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自是花中第一流!千古第一才女四首“花詞”寫盡人生

  •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1-22
簡介“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早春梅花嬌豔秀美,深秋菊花姿態雍容,但面對“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它們也無法掩飾妒忌和羞愧之容,中秋八月盛開的桂花無愧“百花之冠”李清照如此推崇色淡味香、體性柔美的桂花,是她歸田園居的心態寫照——遠離是

才自組詞語有嗎

若論中國歷史上才女,李清照第二,無人稱第一。

宋代星河燦爛的文化氛圍,汴京人間繁華的見聞,李清照自有高人一籌的稟賦與視野——她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是蘇軾門生文學家李格非,又嫁得如意郎君太學生趙明誠,其詩詞已為時人所贊。

按照世俗價值觀,李清照無疑是幸福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兼具才情,更能神交。父親教授她詩詞歌賦,夫君能與她琴瑟和鳴,她只管雲鬢斜簪,獨上蘭舟,把酒黃昏後……在李清照早期詩詞中,無不透露著這種神思,就此一生,豈不快哉?

然而,在歷史洪流中,獨善其身亦何其難也?金兵南下,鐵騎踐踏,徽欽二帝,淪成囚徒,汴京焦土,百姓流離——44歲的李清照就此顛沛一生,她的足跡遍及南京、鎮江、貴池、蕪湖、紹興、衢州、杭州等地。

期間,夫君趙明誠染瘧疾離世、所藏金石書畫散佚殆盡、與張汝州再婚交惡閃離,都讓她嚐盡人間悲喜善惡,冷暖自知卻無能為力,終以古稀之年在浙東金華鬱郁終老。她曾在《金石錄後序》中發出無力感嘆:“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不僅凝聚著她個人悲喜,也是同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軌跡。作為女人,李清照尤愛花,一生詩詞中不乏花之作,她嘗以海棠、桂花、梅花入詞,紓解內心情緒。春花爛漫之際,我們一起品讀李清照少女、中年、遲暮的“花詞”,走近她的一生,觸控千年前的冷暖人生。

少女天真愛海棠——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6歲的少女李清照,隨口吟出《如夢令》,當時便轟動汴京,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展現了非凡的語言表達力,以酒醒時分的一場慵懶對話,道出了惜花傷春之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偶然天成的神奇一筆。

讓我們回到這場對話——昨夜,雨稀疏,風不停,沉沉睡了一夜,卻餘醉未消。慵懶問卷門簾的侍女,她回答,海棠花一如昨日。唉,侍女你怎麼不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茂盛,紅花零落了,海棠花不會存在多久了。

李清照做此詞時,正值十六歲的碧玉年華,與父親李格非生活在汴京,官二代的優渥生活,文人匯聚的首善之地,賦予她無限的奇思妙想,開始在詞壇嶄露頭角。這首詞抒發了李清照對大自然無比熱愛,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尤其“綠肥”代葉,“紅瘦”代花,可謂輕巧生動,妙絕傳神。

更深一層看,李清照的心境也躍然紙上,青春期的少女總有些許叛逆,既對未來滿懷憧憬,卻更容易無端傷感。小小年紀,便濃睡不消殘酒,還感嘆綠肥紅瘦,這也是李清照特立獨行的風格的真實寫照。

李清照就此擱筆傷春之作,一年後,她迎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趙明誠。

初為人妻比春花——奴面不如花面好?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李清照18歲時,在汴京嫁給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兩人新婚燕爾,如膠似漆。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可謂門當戶對、珠聯璧合。彼時,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趙挺之為吏部侍郎,同為高階官吏。趙明誠與李清照雖“貴家子弟”,卻沒有鋪張浪費的少爺小姐作風。趙明誠初一、十五從太學放假回家,就與李清照一起去汴京相國寺市場湊熱鬧,他們用省下的錢購買喜愛的碑帖字畫,然後回家分享藝術心得,彷彿置身無憂的上古時代,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減字木蘭花》中,李清照截取了新婚生活一個瞬間,有些許俏皮撒嬌,也透露出張揚熱辣。詞作如此描述: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一枝含苞待放的春花,清晨的露珠在花中如淚,讓花顯得更加楚楚動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生動刻畫出新娘愛美、好勝、善妒的心理——雖然自己很美,但與“猶帶彤霞曉露痕”的鮮花一比,還是自信不足,生怕丈夫覺得自己不如花美。怎麼辦呢?乾脆就把花兒插在鬢髮,考驗一下新郎,讓他說說誰更美。

這首閨情詞無憂無慮,透過買花、賞花、戴華、評花,展現李清照天生愛美、爭強好勝、幽默俏皮的性情,記錄下初為人妻的甜美幸福,以及閨房中的夫妻談笑。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汴京快樂,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不可預知的人生,在等著他們。

隱居鄉里贊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25歲到38歲,李清照最芳華的十三年,是與趙明誠在山東青州度過的。也正是在青州,李清照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為何從汴京來到青州?這與北宋末年的黨爭有關。

宋哲宗、徽宗時代,蔡京當權,朝政荒唐,李清照父親李格非被劃入元祐黨人,遭罷官。後來,趙明誠之父趙挺之也因得罪蔡京,死後贈官被追奪,後世蔭封被收回。無奈之下,李清照只能隨趙明誠一家回到青州老宅,開始了歸田園居的生活。

從優渥的京師生活,來到寧靜的鄉野,卻開啟一種全新生活。青州屬古齊國,文物眾多,時有出土,正合興趣。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青州蒐集金石古籍,鑽研文學創作,得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以及珍貴青銅器物。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記述了這段歲月:“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這首《鷓鴣天》,便是李清照在青州所作。李清照詠花之作頗豐,但推崇桂花為“花中第一流”者,僅此一篇。

詞的開篇“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形容桂花的色澤是暗黃、淡黃、輕黃,且具有“體性柔”的獨有氣質。花之美,美在色彩嬌豔。但李清照看來,“淺碧深紅色”都稱不上妙品,桂花的內在美才冠絕百花,堪稱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早春梅花嬌豔秀美,深秋菊花姿態雍容,但面對“情疏跡遠只香留”的桂花,它們也無法掩飾妒忌和羞愧之容,中秋八月盛開的桂花無愧“百花之冠”

李清照如此推崇色淡味香、體性柔美的桂花,是她歸田園居的心態寫照——遠離是是非非的汴京,沒有香車寶馬的簇擁,卻能樂在逍遙清閒,與夫君詩書相伴、琴瑟和鳴,這豈不就是桂花般的浪漫人生?

孔子曰:君子固窮。“自是花中第一流”更像是李清照的一種精神宣言:雖身在江湖鄉里,依然傲世塵俗。

南渡遲暮醉梅花——贏得滿衣清淚

《清平樂·年年雪裡》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李清照43歲,靖康之變爆發,她從此開始輾轉漂泊、也極盡悲苦的後半生。1127年始,李清照帶著平生積累的金石收藏南逃,輾轉南京、鎮江、貴池、蕪湖、台州、溫州、紹興、衢州、杭州、金華等地,所攜收藏逐漸散失殆盡。而青州舊宅十間房子內的藏書,尚不及挽救,也被金兵焚燬。

畢生收藏盡失,李清照又先後遭遇情感之痛。

先是與趙明誠的感情裂痕。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身為江寧知府的趙明誠,遇下屬叛亂棄城而逃,被革職查辦。面對丈夫的懦弱逃遁,李清照並沒有選擇諒恕,而是深感恥辱。一個月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坐船南下,路過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舊地,她寫下傳世名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嘲諷,令本就深感自責的趙明誠羞愧更深,不久便染瘧疾而亡。三十年愛情,至此悲情終了。

再是屢遭爭議的再婚閃離。紹興二年(1132年),趙明誠離世三年後,48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舟。但婚後幾個月,李清照便遭遇了口角、謾罵乃至拳腳,按照李的說法,是張汝舟覬覦她的收藏,因無所收穫,便原形畢露。家務是非,姑且不斷,李清照更有驚人之舉,她檢舉揭發張汝舟虛報考試次數而獲得官職,以此達到離婚目的。最終結果是,張汝舟被官場除名,李清照被關押(依宋律,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雖被人營救出獄,李清照卻經歷再嫁非人、離婚牢獄的創傷,名聲也由此大汙,這從同時代學者評價可見一斑。宋代學者朱彧感慨:“然(易安)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宋代文學家胡仔評價:“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愉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才’。傳者無不笑之。”

遲暮之年,南渡的李清照寫下這首《清平樂》,借梅花自嘆身世,追憶一生,如永訣之語。早年的歡樂,中年的無奈,晚年的淒涼,都化作了“滿衣清淚”。

李清照講述了她與梅花的故事:小時候在汴京,每年下雪,我常常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中,高興到不可自拔。後來長大,雖然梅花在手,卻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不知不覺淚水就流了下來。如今,漂泊無依,遠離故鄉,兩鬢稀疏的頭髮已然花白。晚來的風依舊吹著梅花,我卻再無法從中看到絢爛與美好。

李清照筆下,早年的“常插梅花醉”,不僅是酒醉,更是為梅花、愛情、生活而陶醉;中年的“挼盡梅花”,是雅興大減,百無聊賴,淚灑無奈;晚年的“難看梅花”,是難掩身世之苦、國家之難,哀老孤苦。插梅、賞梅、挼梅、哭梅、不看梅,由喜而悲,從幼到老,寫盡人生。一首小詞,把個人身世濃縮於梅花之中,寓意非一個“深”字可以傳神。

人生顛沛流離,親人生離死別,感情波折齷齪,滌盪了“綠肥紅瘦”天真無邪,洗盡了“奴面不如花面好”的閨中嬌語,埋沒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傲世塵俗,只留下了一位孤獨老婦,在金華的悽風冷雨中,追憶汴京的繁華,回首青州的琴瑟,贏得滿衣清淚。

帶著無限悵惘,李清照在極度孤苦淒涼中,走完了72歲的人生。

李清照客死異鄉,大宋也未能恢復中原。一百二十四年後,崖山海戰敗,陸秀夫負宋末帝趙昺蹈海自盡,宋亡。

作者:陳城

監製:潘若佳

監審:韓晶晶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