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筷子“和“箸子“

  •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籃球
  • 2021-11-11
簡介我們所熟悉的四川文化名家流沙河先生正是如此,其所撰《白魚解字》《正體字回家》《詩經點醒》等著作,多以四川方言闡釋與佐證上古語言,如《詩經》裡的“弗慮弗圖”就被流沙河先生以我們四川人常說的“糊里糊塗”來進行註解,原本那晦澀高深立即便變得平易近

筷子的子的拼音怎麼寫

筷子“和“箸子“

川北一帶,尤其是農村地區,常能聽到老輩子些將筷子喊做“箸子”。筆者幼時回鄉下老家,每每聽聞“箸子”一詞,總是忍俊不禁,想當然地以為:這指間區區兩根不起眼的小小竹棍,如何能當得起那頂梁支屋的“柱子”之大名呢?不免大感滑稽,不過對此也並不是很在意,總以為無非是些鄉下土話罷了。

待到後來念中學時,在語文課上學到李太白的《行路難》一詩,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一句,看到課本上對“箸”字註釋為——筷子。我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老家老輩子些平時口頭上所謂“柱子”,不就正是這“箸子”麼?萬萬沒想到,我們平時不以為然的鄉下土話,卻正擁有著最古典不過的古漢語遺存。這讓我在大感意外的同時,開始對我們的母語興趣驟起,並從此對四川方言及其歷史文化格外在意,也因此在大學選擇了文史專業,更加深入地醉心於四川的歷史文化之中。

一日偶翻《說文解字》之“竹”部,見“箸”字被解釋為:“飯攲也。”正是用以手持而就餐之物。再接著翻閱“竹”部上其他的記載,發現僅有“箸”而無“筷”,便知“筷”字乃是後起用字,“箸”字方是唯一本源。不免一時好奇心頓起,這“筷子”一詞,又是在何時取代了“箸子”的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查閱了不少文史資料,最後在明代陸容所撰《菽園雜記》中找到了這樣的一段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由此可知,原來這“筷子”一詞遲至明代方才在江南地區出現,自民間逐漸向全社會蔓延,並最終取代了“箸子”的日常使用。然而,這“箸子”的古老稱呼卻在我們川北地區被代代相傳沿用至今,如“活化石”一般,見證著古今滄桑之變。

孔子有言:“禮失而求諸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一種傳統的文明與文化處於衰落與消失之時,就需要到田野鄉間去探源尋根。隨著當下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普通話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其實,四川方言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記憶之珍貴寶藏,只要你願意加以認真研究,便可以受用無窮。

我們所熟悉的四川文化名家流沙河先生正是如此,其所撰《白魚解字》《正體字回家》《詩經點醒》等著作,多以四川方言闡釋與佐證上古語言,如《詩經》裡的“弗慮弗圖”就被流沙河先生以我們四川人常說的“糊里糊塗”來進行註解,原本那晦澀高深立即便變得平易近人,使我們對於《詩經》這一我國最古老的文學著作不再感到陌生與遙遠,而更多了一份跨越古今歷史長河之情懷與感動。這,就是方言原本就具有的獨特魅力。

王皓熙 來源

華西都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