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聊聊方言字

  • 由 野叟雜談 發表于 籃球
  • 2021-11-02
簡介後來看到有文章說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問了一些學中文的朋友,他們告訴我,北方方言中又把晉方言單獨劃分去來了

搴這個字怎麼讀拼音

聊聊方言字

偶爾一次看到新聞上說,一個河南人閒極無聊,針對一些河南方言,造了幾個方言字,引起了很廣泛的圍觀。近些年在網路上也經常看到一些專門為廣東方言而造的一些字,比如冧、喺、冚、嗰、乜、啲、鎅、焫、嘅、搵、嘢、咗、嚟……看到這些,我真的想罵人,好事之徒吃飽了撐的!

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言,在中國境內,除了漢族以外,回族、滿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也都使用漢語為自己的日常生活用語。漢語也是這個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作為母語更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同時,漢語大概也是這個世界上方言種類最多的一種語言了吧。

聊聊方言字

我們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告訴我們,中國有七大方言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後來看到有文章說中國有八大方言區,問了一些學中文的朋友,他們告訴我,北方方言中又把晉方言單獨劃分去來了。我當時還覺著挺納悶,都是北方人,還至於單獨劃分出一個大方言區?我的同學中有山西人,覺著他們說話我能聽懂。今年夏天去了趟山西,到了晉城、呂梁、太原、陽泉等地,真切地感受到了晉方言。認識到,語言學家把晉方言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方言區,真是很有道理的。

聊聊方言字

即便是在一個方言區之內,也會有很多的方言差異。前些天上課,一個福州的同學告訴我,她們宿舍裡也有一個福建的姑娘,他們兩個離得不遠,但是方言不同,語言不通,他們之間用普通話交流。即便是我們河南,河南話屬於典型的北方官話區,但是在河南話的內部還有很大的差別。黃河以南的河南話,可以被劃分為如下幾個小方言區:兗菏片、鄭開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魯片、漯項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而黃河以北則是中原官話和晉方言的過渡區。最明顯的就是焦作、林州一帶的方言。在北方官話區裡,已經沒有了入聲字,而豫西北地區的方言中,依然保留著入聲字。原來我始終不明白什麼叫入聲,後來也曾經請教過我的復旦同學,他對我說,平聲舒,入聲促。當時我也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已經不好意思再問了,於是就裝作已經明白了的樣子頻繁地點著頭。偶爾,有一次我聽到豫西北的同學說話,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入聲字。

漢語有這麼多方言,相互之間差異巨大。有一次我和一個浙江的朋友開玩笑,我說他,我實在不無理解你嘴巴里說的是人類的語言!他說,我可以當面罵人,你還不知道。方言之間的差異,也鬧出很多的笑話。這些也往往成為相聲中的重要包袱。孔子說自己是“東西南北之人”,我不敢說自己是東西南北之人吧,至少祖國的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我已經去過二十個左右。各地的方言,有過一些真切的感受。

聊聊方言字

記得讀本科的時候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個新生剛到校不會講普通話,到學校食堂買飯的時候對大師傅說道:“我買yuo饃!”在我們河南很多地方,都把一個稱之為“yuo”,它大概是“一”和“個”兩字的合起來的發音吧。這位同學說完以後,大師傅一臉茫然,他又重複了一遍:“我買yuo饃!”大師傅搖搖頭,他第三次說道:“我買yuo饃!”大師傅急了,對他說:“你到底要幹啥?”最後他用手指了指饃,接著用食指比劃出一的樣子。跟比劃啞語差不多了!

我在上海讀博期間發現,上海人的方言中“喝”都被說成了“吃”。而在上海話中,“水”則是發音為shi。如果一個上海人用上海話說請你喝水,你就會覺著很奇怪,怎麼聽都覺著他彷彿是在請你吃屎!

聊聊方言字

有一年到青海出差,我聽到當地方言,以為他們在講藏語。後來他們說,他們講的是漢語,我不禁大為驚訝!後來在西寧市區聽當地人談論買“子彈”,我非常震驚,這地方民風如此剽悍?公然賣買子彈!後來才知道,他們所說的“子彈”,其實是“雞蛋”!

即便是我們河南境內,我作為一個地道的河南人,也經常遇到障礙。

我老婆家在鄭州北郊惠濟區,我剛認識老婆不久到她家,聽我岳父說話,就曾經鬧過笑話。他們那裡把筷子稱為“kiao”,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根本沒明白是什麼。後來又把他們所說的筷子與茄子弄混過。因為他們稱茄子為“qiao”。

包括我來到洛陽以後,對洛陽方言也是花了很長時間來適應。最有趣的就是相當多的洛陽人把“壞”說成了“嗨”,他們說什麼東西壞了,就是說“嗨了”。有一次和同事聊天,他說洛陽話很好懂的,發音標準,吐字清晰。我說,請告訴我洛陽話中,麵條怎麼說?豆腐腦又怎麼說。他重複了兩遍,我問他,你現在還說洛陽話好懂嗎?

聊聊方言字

我讀書的時候,我的碩導是南陽人。研究生上課就師生都很放鬆,他說還是講方言大家感覺親切,同門四人都是河南人,當然表示完全可以接受,到現在我和老師交流始終都是用方言。問題是當時還有一位學文獻的同學也來聽我們老師的課,而他是河北人。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們老師說了一個詞兒“touzi”,下課後,我的那位河北同學就問我,什麼是“touzi”?我說,在南陽方言裡,兔子的發音就是“touzi”。

今年端午前後曾經去陝西開了個學術會議,會上主辦方請到了陝西師大的趙世超老先生致辭。我聽了老先生的發言,我對旁邊的朋友說,趙老先生肯定是南陽人。於是我百度了一下,果然,趙先生是南陽臥龍區人。因為在南陽方言裡,“zui”的發音都是“zei”。比如最好,南陽人說出來就是賊好。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各地的語言都有很大的差異。孟子就把楚國人說成是“鳥語鴃舌”。至於吳越一帶的方言,對於中原人來說就更是外星語了。有一次一個中原人在那裡聽到一個女孩子在向他唱歌,覺著挺好挺,就是聽不懂。於是他把這首歌的聲音用中原地區的漢語發音記錄下來:“濫兮抃草,濫予昌;澤予昌,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惿隨河湖。”後來有機會請教當地人,才知道這原來是一首愛情詩歌,翻譯過來是:“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絶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原來是那個女孩子在向他表白而他不知道,一樁好姻緣就此錯過!

聊聊方言字

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眾多的方言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大家用手寫下來的時候,卻沒有了差異。比如那位兄弟要“買yuo饃”,可是你如果讓他把自己的意思寫下來,絕對是“買一個饃”。而上海人嘴巴里說著請你吃屎,他們寫下來絕對是請你喝水!

而且老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是言文分離的,也就是說早在漢字創始之初,我們嘴巴里說的和手寫的就是不一樣的!剛才說了,早在先秦的時候漢語已經有了眾多的方言。但是,先秦各地所使用的文字卻是一樣的。比如在戰國時期,各地的漢字書寫雖有差異,馬字就有不同的寫法,但是在各地的書面語的語法結構,書寫規範卻是相同的。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是“書同文,車同軌”,以小篆為基準,統一了漢字的書寫,“罷與秦文不合者”。至此後,無論漢語怎樣變遷和分化,漢字卻始終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和統一性。無論是天南海北,縱然方言各異,但是大家卻能順暢的交流,就是得益於我們的漢字。

聊聊方言字

《聖經》的《創世紀》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人們聚集在一起決定要造一座通天塔。上帝非常震怒,於是他悄悄地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間的語言。最後大家操著各自的語言,相互之間沒有辦法溝通,通天塔最終也沒有修成。而中國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人們來到一起即便是我們相互聽不懂,但至少我們相互寫的東西都能看懂,完全可以無障礙交流!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中華民族才能不斷髮展壯大。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過分裂,甚至是長時間的分裂,中華民族依然保持了很強大的凝聚力,就是因為有漢字的存在!尤其是,我們的漢字雖然也有表音的成分,但是畢竟漢字不是表音文字。設想中國也使用拼音文字,那麼我們的漢語也早就分化成許許多多種語言了。我們中國恐怕也早就分化成若干不同的國家了。

歐洲大陸上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與他們使用拼音文字有很大關係。西方國家使用拼音文字,在我們看起來差別並不是很大,比如警察,英語和法語寫作police,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寫作policia,德語寫作Polizei,丹麥語寫作politiet,瑞典語寫作polisen,義大利語寫作LaPolizia,捷克語寫作policie,芬蘭語寫作poliisi,愛沙尼亞語寫作politsei,其間的差別遠不如吳方言和粵方言之間的差距大。所以,假如我們遇到一個歐洲人,宣稱自己會多少種外語,一點兒也不用佩服他,這就好比我會普通話、山東話、河南話、東北話、北京話、天津話、陝西話,僅此而已!

回到本文的開頭,我非常反對給方言造漢字。造出來的方言字,本地人看不懂,外地人看不明白,無端增加了大家溝通的障礙。有閒工夫,不如好好琢磨一下如何用使用規範漢字吧!

配圖說明:這就是新聞裡提到的那個小夥造的漢字之一,讀為信,意思是信球!我覺著,造這些字,就夠信球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