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是謙虛還是智慧?

  • 由 哲科學習坊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30
簡介例如我們人類的宇宙觀,最少發生五次大改變,從最早的蓋天說、天圓地方說到地心說、日心說,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由相對論奠基的現代宇宙論,我們發現,我們的邏輯模型,包括宇宙觀邏輯模型,都是在不斷變革的,這表明我們的引以為傲的“知識”宇宙觀絕不是

無什麼之什麼填空

古希臘三賢之首蘇格拉底曾提出“無知之知”的概念。在那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中,蘇格拉底聽說德爾斐神廟傳出神諭,稱“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可他自己對此“毫無印象”,認為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無知。”這便是“無知之知”的由來。

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

一直以來,人們就把上述言論概括為蘇格拉底的“無知”,並且透過單純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和讚揚蘇格拉底的“謙虛”美德,果真是這樣嗎?

一生留下近40冊著作的管理界巨匠彼得·德魯克在逝世前約兩年(2004年初)時曾接受美國《財富》雜誌的採訪,記者問他:“假如您還有沒寫的主題,會是什麼?”德魯克答道:“是無知的管理。要是早寫出來,大概已經成為我的最高傑作了。”

早已對經營洞悉無遺、預見了“知識社會”和“知識勞動者”的德魯克,在人生的最後關頭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知識體系化、知識圖譜等網紅詞語早已是耳熟能詳。“知識豐富”為好,“無知”為不好也是當今世間最基礎的常識。奇怪的是“哲學之父”和“經營學之父”探尋到的領域卻都是“無知”,他們聽起來有些像學的問答不是代表謙虛的美德,而是孕育新智慧的最重要的關鍵詞。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是謙虛還是智慧?

“知”是事實和解釋的組合

人類為了獲得“知”,會以模式化的形式表現自己認識和理解到的狀況。事實不因人而異,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一樣,是“客觀”的;解釋則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是“主觀”的。事實本身不隨時間而變(例如像“某某時間的什麼什麼”一樣限定在某個時間點),事實(即使是同一個現象)的解釋則會隨時間而變。例如我們人類的宇宙觀,最少發生五次大改變,從最早的蓋天說、天圓地方說到地心說、日心說,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由相對論奠基的現代宇宙論,我們發現,我們的邏輯模型,包括宇宙觀邏輯模型,都是在不斷變革的,這表明我們的引以為傲的“知識”宇宙觀絕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它只是一個主觀邏輯模型,是事實和解釋的組合。在我們的“知”外,存在大量“未知”的領域。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是謙虛還是智慧?

用無知重置既有知識

在認為知識就是一切的世界裡,只要是一度進入腦中的知識,就是“既存”的,所以會做出堆積式的思考。可實際上,發現問題所需要的反而是將這種知識重置。尤其是“解釋”這一層次的知識,有時會成為貶義上的“堅信不疑”,導致人的判斷變得遲鈍。能否果斷地將這類解釋統統重置,在無知的境界裡樸素地看待事物,是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前曾一度流行“腦筋急轉彎”:

【問題①】怎樣把大象裝進冰箱?

【問題②】怎樣把長頸鹿裝進冰箱?(假設冰箱的大小剛好只能裝得下一頭大象或長頸鹿)

【問題①】的答案分為以下3步:

步驟1:把冰箱門開啟

步驟2:把大象裝進冰箱

步驟3:把冰箱門關上

【問題②】的答案分為4步:

步驟1:把冰箱門開啟

步驟2:從冰箱裡取出大象

步驟3:把長頸鹿裝進冰箱

步驟4:把冰箱門關上

為了在已經裝有動物的冰箱裡再裝進其他動物,必須把先裝進去的動物挪開。關於知識,可以說同樣如此,尤其是關於後述的上位概念。

一般來說,要想掌握新的上位概念,必須把此前學到的上位概念統統拋棄。實際上,這一步是非常辛苦的,“知識桎梏”、“知識的詛咒”現象在發現問題的階段尤為明顯,所以務須銘記,是否可以做到隨時清空自己已有的知識往往決定了你能否發現新的問題。

我要經過5~10分鐘的醞釀才能達到傻瓜狀態,馬化騰需要1分鐘,功力最深的是喬布斯,傳說他能在專家和傻瓜之間隨意切換,來去自如,即所謂的Stayfoolish。——張小龍

從人工智慧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開始,電腦逐漸在各種智力活動中凌駕於。現階段,人類應該把努力的方向轉換至(廣義的)解決問題,即發現並定義沒人意識到的新問題這一“上游部分”。在商業、教育等多種場合,均要求這種“從下游到上游”的需求轉換。因此,蘇格拉底和德魯克對“無知”的認識可以說是對人類智慧發展方向的指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