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 由 詩情畫藝百科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27
簡介情滿中秋馬上就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在這個對於中國人來說,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瞭解一下我們的節日文化和傳統習俗,十分必要

火字旁加什麼字變新字

情滿中秋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馬上就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在這個對於中國人來說,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瞭解一下我們的節日文化和傳統習俗,十分必要。在此花好月圓的良辰佳節,閱讀傳統文化,欣賞名家墨寶,豈不是雅事一樁。

“中秋”一詞

最早見於《周禮》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期,被稱為中秋。在我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中秋因而也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他鄉遊子藉此寄託思念,所以又稱“團圓節”。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中說:“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有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說明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祭月、拜月,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傳到民間。一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莊稼成熟曰秋”,農民為了慶豐收,便以“中秋”作為節日。正式的中秋節始於唐初,盛行於宋,至明清時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吃月餅

最早是在南宋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至於八月十五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卻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吃月餅真正的盛行是在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訊息送不出去。十萬火急的關頭,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把訊息藏在月餅裡,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最終取得成功。就這樣,吃月餅在明朝盛行開來。古人說,明月千里寄相思。舉一樽桂花酒,品一塊清香的月餅,吟一曲蘇軾的《水調歌頭》,感覺極其美好。實際上,這種看似簡單的幸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蘇東坡在中秋之夜懷念子由,寫下《水調歌頭》這首千古絕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佳節,月圓之夜,蘇東坡只能孤獨地自斟自飲,難免悲痛傷懷。但蘇軾仍有樂觀主義精神,《中秋月》中有:“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無論何時,中秋永遠是一個浪漫美好的節日。這不單單是一個個體的節日,而是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作為自我的節日,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把和美、完滿作為一種境界,藉助一種團圓相聚、凝聚親情的契機傳承下來,濃凝萬古,情越千年。

自古揹負著

厚重的民族文化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每到中秋,如水的夜色裡,遙遠的天穹懸掛著圓月,一片清輝灑播人間。自古月圓月缺千百度,閱盡滄桑無數,揹負著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賞月早在唐朝就盛行了,有太多的經典詩句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徐渭的《十五夜抵建寧》:“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古人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人月兩團圓

墨寶裡都是祝福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在生活中喜歡“圓”,生活中有很多和“圓”相關的詞語,見證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最簡單的,兩個人拜堂,乃是結婚不可缺少的儀式,最終要經過“圓房”,才是圓滿。在中秋節這天,書法家揮毫潑墨,留下的祝福,自然是“花好月圓,人月兩團圓”。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近代·吳昌碩

釋文:

花好月圓人壽

此為吳昌碩大篆橫幅,取法《石鼓文》,於拙樸古貌中顯出己意,用筆使轉精熟、剛柔並舉,線質遒勁凝練、醇厚鬱勃,體勢已變,左低右高,將石鼓文圓方結體轉變為長,形成氣酣勢奇的縱意,整體上體現出爛漫恣肆的風格品質。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近現代·齊白石

釋文:

月圓人壽

此為齊白石大篆橫幅。

他的篆書主要取法《天發神讖碑》,同時受到《祀三公山》的影響,用筆遲拙,橫平豎直,結字古而正,得端正穩重之感,單字多作長方形,常以撇捺斜筆破之,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銳角關係,使得整體平正而不呆板,富有變化,氣格宏大,境界老拙,大開大合,疏密對比,反差強烈,體現出獨特的剽悍、矯健、陽剛之美。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等,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近現代·白蕉

釋文:

花好月圓人不老 情深調合曲初成

此聯為白蕉於 1963 年所書。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字遠香,號旭如。後改名換姓為白蕉,別署雲間居士等。出身書香門第,曾任上海中國畫院籌委會委員兼秘書室副主任,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書畫師。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明·文徵明

釋文:

八月十三日,承元抑太常,君疇、水部二先生攜樽過訪,分韻賦詩,徵明探得秋字。相隨京國笑淹留,相見吳門嘆白頭。晚節漫從候洛社,畏途聊共說幷州。歲時奄忽空陳跡,文酒飄零幾舊遊。一曲一杯還卜夜,小樓明月近中秋。先是履吉、子重相期中秋為石湖看月之遊,及是子重老病而履吉有京口之行,獨坐無聊,悵然成詠。

此為文徵明行書《中秋詩帖》,縱27。5釐米,橫56釐米。

《中秋詩帖》內容是文徵明被迫歸故里後兩次出遊的經歷。當年,文徵明與王寵、湯珍約好去石湖賞月,但臨近中秋,湯珍生病,王寵獨自去了京口。八月十三日這一天,文徵明百般無聊,只好邀好友數人,以中秋為題作詩,抓鬮定韻。文徵明抓的是上“秋”韻,乃作是詩。詩為七律,對仗極為工整。這首在放鬆狀態下所作的詩,顯露了文徵明當時的心境。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明·沈周

中秋節!花好月圓品“墨緣”

明·沈周

釋文:

少時不辯中秋月,視與常時無各別。老人偏與月相戀,戀月還應戀佳節。老人能得幾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換人不換月,舊月新人風馬牛。壺中有酒且為樂,杯巡到手莫推卻。月圓還似故人圓,故人散去如月落。眼中漸覺少故人,乘月夜遊誰我嗔。高歌太白問月句,自詫白髮欺青春。青春白髮固不及,豪卷酒波連月吸。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

此為沈周《有竹莊中秋賞月圖》畫卷(區域性),縱 34 釐米,橫 136 釐米,引首有貞伯題寫的“有竹莊中秋賞月”大字篆額。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其詩文書畫之藝皆為家學淵源。早年曾從杜瓊學畫,40 歲之後才逐步顯現出他個人的獨特風格,58 歲時始號“白石翁”。筆墨雄健老辣,格調疏簡蒼勁,意境清幽高曠。

沈周晚年書體全學黃庭堅,筆法沉著穩健,蒼勁老練,結體嚴整。此卷中的詩、書、畫均出自沈周之手,這也充分體現了文人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抒情達意的最高境界。

書法家以各自的作品記錄了時間,也給自己留下回憶,成為記憶。當很多人都這樣去做時,就變成了一種文化習俗,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積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