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 由 木易觀察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24
簡介胥妵山雖有佛教文化,但實為道文化傳承的古老道觀,首先是其山勢形似八卦,其次廟碑有日月,應陰陽太極之說,“澤結華國”也應華胥古國之實,“祖聖殿”更應人文始祖聖母之地

胥字怎麼讀音是什麼意思

2019。11。28。/作者:竇彥禮/編輯:楊永輝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從慶陽市合水縣西華池塬上的望寧堡,翻越“玉皇溝”到達肖咀塬,這裡有中華上古文明的道文化名山,叫胥妵山。

胥妵山位於盤克塬西部末梢的合水縣肖咀鄉卓堡村西2公里處,道觀修建於九山朝拜、二水環抱,從溝底獨挺成形的八卦山之巔,總面積約千餘畝。當初前往道觀的路徑隨山勢而流轉,盤旋而上。山頂寬平,東西長90米,南北寬約95米,總面積8550平方米。相傳合水胥妵山、天水麥積山、平涼崆峒山為姐妹山,三姐妹苦於山大溝深,路途遙遠,相見無期。她們相思心切,於是相約只要能高於地平面,姐妹就可以遙遙相望了,就開始使勁的瘋長,眼看心中的夢想就要成真,有一年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認為是妖魔作怪,便施妖術將三座山鎮壓住了。這個傳說顯然是後人的演繹。胥妵山道文化的民俗傳承,應該始於先夏時代,現有明確記載的是,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當地崇信佛教者把胥妵山的“三聖殿”改成了“三佛殿”。此後,逐漸把胥妵山轉音為“西頭山”,後又因樹木茂密而演變為“翠峰山”。也有人說翠峰寺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搬遷於此,到底從何處遷來,未有詳細解釋。道觀佛寺混合一體的現象,在慶陽一帶極為普遍,自唐代武則天之後觀音菩薩成為佛道共奉的神靈,所以很多道觀都有“三佛殿”,但是慶陽鄉民仍然按古老習慣把這裡叫胥妵山。這裡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為廟會日,傳說為女媧娘娘(姑姑)的生日。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合水胥妵山三佛殿 )

走進山門,滿眼便是蒼松翠柏,讓人頓生涼意。沿山路蜿蜒而上至山頂,但見紅牆碧樹深處,雕樑畫棟,飛簷紅柱,別具特色。胥妵山現存前殿祖聖殿3間,後殿三佛殿3間,韋馱殿1間,萬寶洞及山門、二門、僧窯、墓塔等遺蹟。前殿面南,位於寺院中軸線正中,殿前豎廟碑2通,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韋馱殿位於前殿屋後正中。後殿為萬佛殿。內殿壁畫十分完整,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彩繪的天王像、王母像,文殊、普賢像均高1.57米,比例適中而自然,施彩豔麗而不俗,線條繁細而不紊,佈局嚴謹而生動。“唐僧取經”連環畫生動形象,人物逼真,色彩新穎,勾勒自如,均達到興寄深遠,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以上記述只是胥妵山文化遺址之現狀。這裡原有建築規模宏大的胥妵姥姆殿,系兩層雕樑畫棟明三暗五的閣樓式大殿,在現存祖聖殿的東側,可惜在“文革”中被拆毀。隨著大殿的被毀,文化也隨之流失。胥妵山雖有佛教文化,但實為道文化傳承的古老道觀,首先是其山勢形似八卦,其次廟碑有日月,應陰陽太極之說,“澤結華國”也應華胥古國之實,“祖聖殿”更應人文始祖聖母之地。姚生奇先生於2005年,給胥妵山撰寫的碑文上,留下了“瑤池姥母”的記載,正是胥妵山傳說歷史的原始履痕。當地鄉民將胥妵姥母與神話瑤池姥母融為同一人祖,把伏羲溝演變為玉皇溝。這些傳說歷史的演變,在9000餘年的世代傳承中,發生文化變異,是極為正常的。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華胥溝在胥妵山以東約5公里的段家集鄉境內,今人稱“華溝”。華溝昊天伏羲廟是一座全木結構的九宮八卦樓,甚為壯觀,可惜毀於“文革”。這種建築風格興盛於宋元時代。漢代之後的道教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步與這裡的姥姆文化、伏羲女媧文化溶為一起,在民間形成亦神亦祖的民俗傳承。

華池、合水東部、寧縣東部的文化遺蹟大都屬於東葫蘆河文化之根,麥積山、崆峒山是屬於西葫蘆河文化之根。中國文化史上由於時代的演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三聖。夏代之前稱華胥氏、伏羲、女媧為三聖。周秦以後稱堯、舜、禹為三聖。北魏以後,改稱堯舜禹為三官,又以老子、孔子、關羽為三聖。唐宋以後三聖變成了三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在慶陽大地上儒釋道共存,三教合一的寺院道觀最為常見,與胥妵山相鄰的宇村廟、觀音廟都是佛道共奉。相互包容不僅成為人間和諧共處的需要,也成為道佛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趨勢。

大約到了8代華胥氏的時候,由於部落發展與人口繁衍的需要,葫蘆河的瓠民們已逐步南移至合水西南部與董志塬的接壤地區,華胥氏部落核心由合水老城鎮的葫蘆城移至西華池華始村。在這以後的百年之內,正是華胥氏發展到伏羲氏的重大變革時代,特別是伏羲的誕生得益於慶陽天地山川靈氣的孕育。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根據現有史料推算,此時歷史的車輪大約走到了公元前7881年。傳說24歲的女首領華胥且為了尋找更多的野麥(燕麥)牧草之地,便約了鎮原太陽池以蠶桑經濟為特色的太婼部落首領叔嫟,她們率領族眾向西南,遊牧到了水草豐盛的華亭馬峽燕麥河。華胥氏生伏羲於莊浪境內的天池朝那湫。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關於伏羲出生地與雷澤之地,眾說紛紜,幾乎遍及黃河流域。王大有先生認為,隴南成縣“仇池山”為伏羲出生地。根據作者對白馬文化的研究顯示出,隴南“仇池山”之名,是白馬人對“湫池山”之名的口頭傳承。“仇池”即是“湫池”。“仇”與“湫”,古時讀音都是“秋(qiū)”。華胥氏與叔嫟南行遊牧考察,是為尋找野麥與桑葉,莊浪與慶陽物候條件相似。故西北師範大學教授範三畏、靜寧民俗研究學者王知三先生關於伏羲出生於莊浪朝那湫的說法更為可信。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關於伏羲出生地與雷澤之地,眾說紛紜,幾乎遍及黃河流域。王大有先生認為,隴南成縣“仇池山”為伏羲出生地。根據作者對白馬文化的研究顯示出,隴南“仇池山”之名,是白馬人對“湫池山”之名的口頭傳承。“仇池”即是“湫池”。“仇”與“湫”,古時讀音都是“秋(qiū)”。華胥氏與叔嫟南行遊牧考察,是為尋找野麥與桑葉,莊浪與慶陽物候條件相似。故西北師範大學教授範三畏、靜寧民俗研究學者王知三先生關於伏羲出生於莊浪朝那湫的說法更為可信。那麼,伏羲的父親到底是誰呢?作者對黃河中上游的古文化進行了反覆考察,否定了雷澤公來自臨澤,因為河西走廊的古人類遺址較晚,臨澤縣最早的文化是來自慶陽的西王母后裔月氏人。

有史料說,華胥且給伏羲取名“羲”,就含有牧羊與養蠶的雙重意思。體現了華胥氏與太婼部落互為聯姻部落的密切關係。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羲”是羊與蠶娥的合體字,神話中有“伏羲化蠶”的傳說。伏羲的名字又稱“婼戲(chuòxì)”,由此推想,伏羲的生父也許根本就沒有雷澤公之說,而是與華胥氏通婚的婼水叔嫟部落青年男子。最早記載伏羲出生於雷澤的是鎮原王符,其次是靈臺皇甫謐,他們都稱華胥踩巨人足跡感應而生伏羲,並沒有雷澤氏的記載。傳說伏羲小時候常聽母親稱讚華池人好、山好、水好,鳥兒也會唱歌。伏羲稍長,又隨母親回到華胥氏所居的胥妵山。在肖咀塬上有“華溝”、“羲溝”“花仙溝”“玉皇溝”。當地鄉民傳說胥妵山上供奉的是華胥姥姆,是玉皇大帝的母親,花仙是玉皇大帝的女兒,華池是花仙栽花的地方。當地人將“胥”字發音“西(xi)”,把女婿叫“女西”,所以胥妵山發音就成了“西頭山”,但是很早很早以前廟觀的字面上則是“胥妵山”無誤。那裡的廟觀,曾有出家的道姑。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慶陽關於東華池、西華池地名的來源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最早的華表方牙立於池中,所以稱為“華池”;也有人說“華池”是“華柱”的轉音。華表是華胥氏部落崇拜的圖騰標誌,象徵部落權力,立於部落祭天之地。華表的作用,一是觀天文;二是定時辰,華表柱頂,兩木水平正交,各指東西南北以標示北極,辨別方向;三是測地理。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梃木為石柱,名曰“華表立柱”。華胥氏部落標誌稱“華表”,伏羲部落標誌稱“建木”,西王母部落標誌稱“若木”或“扶木”,弇茲氏部落稱“挺木”,軒轅氏白馬部落稱“極木”。今日天安門前的華表,就是華胥氏華表的文化傳承。當時的部落首領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立華柱祭告天地,部落首領的權力就是祭告天地的繼承權。華胥氏在葫蘆城,即今天的合水老城鎮,先有東華池的華表立柱,後有合水西華池的華表立柱,所以東西華池是指合水老城鎮的葫蘆城而言。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華胥氏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伏羲畫八卦作書契以代繩結,有了簡單文字。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

如果說中國的男婚女嫁始於華胥氏,那也就是始於慶陽。中國不論南方或北方,都稱結婚的新房為“洞房”,這就肯定了人類婚姻始於黃土高原的窯洞,而形成千古不變的婚禮習俗。慶陽的先民把女孩都叫女娃,是因為母系氏族時代,女媧小時候隨母生活在慶陽,把女孩叫女娃是那時候形成的語言習慣。

胥妵山是女媧的出生地,是伏羲的成長地。伏羲的靈異有他先天的遺傳,也有華胥且在胥妵山對他後天智慧的啟迪。作者與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對學者們所說的朝那湫進行過考察,這裡屬於六盤山山脈南段的黃土殘塬溝壑縱橫區,其物候條件與慶陽相似。這大約是華胥氏部落的一次西南遠行考察,為後來的盤古開天地及伏羲氏西遷西葫蘆河打下了先期基礎。

《華胥氏男婚女嫁始於慶陽合水的胥妵山》

作者簡介:竇彥禮,男,生於1951年,甘肅慶陽寧縣觀音廟人,蘭州大學新聞刊授學院畢業,慶陽市西峰區副處級退休幹部,中華上古文化研究學者,中華人祖圖騰文化獨立學者。近20年來,他先後走訪全國30個省市區數百家圖書館,翻閱地方文獻資料數千部,迂迴往返於全國各地的舊新石器文化遺址,出版《中華竇氏四千年》《大唐姻親》《大漢雪恥》《上古慶陽》《絲路先聲》等500餘萬字。他遵循人類發展的自然科學規律,立足於田野調查,排列出涇渭流域百萬年以來的人類進化鏈,較為科學地把黃河流域舊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古傳說、古民俗、古民族、古姓氏、古文字、出土文物、考古遺址,融合於考古學基礎上的三皇五帝傳說歷史,把中華文明源頭的起步歷史由傳統概念上的5000年推進到1萬年。他從2018年8月以來,牽頭組織了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先後5次組團對陝、甘、寧、晉、豫、魯6省區的50多個市縣區的80多個民俗遺址、考古遺址與圖騰文化脈絡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勾畫出了伏羲、女媧氏人祖文化的發展脈絡。提出榆中興龍山人皇伏羲氏原始部落文化,前承甘谷、天水、秦安、靜寧、莊浪、寧縣、合水的昊天盤古伏羲氏民俗文化;後啟陝西太白、華縣老官臺、河南王屋山、桐柏山、淮陽、舞陽賈湖遺址9000年前上古文化傳承的觀點。他認為,隴山(即龍山)是華夏龍圖騰文化的誕生地;以隴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500公里的“大隴山文化圈”,是聖母華胥氏的故里,也是華夏祖源文化發祥地。華夏民族因華胥氏而走向文明。慶陽的華池縣因華胥氏而得名。源於慶陽的華夏部落,經會寧華家嶺、蘭州榆中向東發展推進,方有今日中華文化的浩瀚史海。他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地上民俗傳承遺址,結合圖騰文化脈絡,參考《山海經》記述,解讀上古歷史,將千古流傳的神話人物,還原為中華人祖,揭示出中華萬年初始文明的真實存在。他的研究成果對於挖掘、掄救中華傳統文化;填補、糾正、豐富現有歷史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