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 由 一瓢的小豆豆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05
簡介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王爺、吃糖瓜的日子

糖字篆體字怎麼寫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打壺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有人說一進臘月就是年,也有人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那都不算,非要等到小年夜,年味才會越積越濃。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王爺、吃糖瓜的日子。每年的今天,賴在床上還沒睜眼,我媽媽就會先往嘴裡給塞上一塊糖,她再去做早飯。最開始就是大糖瓜,後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透了大街小巷,嘴裡的糖變成了大白兔、怡口蓮,再後來又變成德芙、mm豆,你看看年二十三小孩兒嘴裡的糖簡直也就算是一部社會變遷史啊。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媽媽叫我吃糖是為了告誡我新的一年裡注意不要惡語傷人,處事多多與人為善。不過,“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語粘的可不是我的嘴,我,不夠格。這超大塊的麥芽糖要粘的啊是灶王爺的嘴。

灶王爺的官名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聽著挺厲害,其實是個芝麻大的小神,不過呢,起源早。據說商朝民間就已經開始供奉了,到了秦皇漢武的時候和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一起負責一戶人家的平安,灶王爺更是高居一家之主,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歸他管。除了掌管飲食,他的主要職責還有考察一家人的善惡品行,他的身邊有兩個小跟班,一個手捧“善罐”、一個手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儲存起來,到了年底總算賬,再向玉皇大帝報告。每年的臘月二十四就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要等到來年正月初四在回到人間。所以,家家戶戶都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灶,貢品呢一般都是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糖瓜啊、湯圓啊……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黏緊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南方有些地方還會用酒糟去塗灶王爺的嘴,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當個“醉司令”,讓他,只能少打幾個小報告。送走灶王爺後,可別忘了正月初四再把他接回來。接灶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王爺年畫就可以啦。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舉行送灶、接灶的儀式了,不過,老傳統小民俗還是可以瞭解一些的,也可以講給孩子聽,生活嘛,還是需要些儀式感的,這樣才有趣啊。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好了,聊完灶王爺,就來說說功不可沒的漢字“糖”。我們現在所說的糖,一般指的是蔗糖。雖然,早在《楚辭》中就提及了糖的做法,可那只是飴膏,所以,“糖”在篆文中寫作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表示池塘,就是熬煮糖飴的池子,“糖”的造字本義就是米漿熬煮成的甜糕。跟我們今天說的“糖”根本是兩碼事嘛。

現代概念的這個糖呀可不是我們中國的土特產,這個砂糖,是起源於新幾內亞島,隨著征戰顛沛傳到波斯、阿拉伯、印度,又輾轉跟隨佛教以同一路線從印度傳入中國。有人說糖的傳播就像水花四濺:先是這裡、接著是那裡,凡是信奉阿拉的地方,都出現糖的蹤跡。因此無論是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 zucker,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

總而言之,全世界都喜歡糖,中國也不例外。唐太宗李世民一嘗之下,大呼喜歡,馬上派遣工匠到印度學習熬糖法。不過這個時候的糖還普遍只是蔗汁煮沸焙乾的紫黑色的砂糖,頂多就是經過除雜程式的棕色或黃色砂糖。直到元代,阿拉伯人的提純技術才傳入中國,不過,後來聰明的中國人無意中發現原來黃泥水可以把糖淨化至純白勝雪,生產出了當時世界上品質最好的糖。明末時,中國已經開始透過東印度公司把白糖出口到歐洲,現代的技術是採用石灰水及二氧化碳﹙或磷酸﹚生成沉澱去除雜質。可見現今採用的化學程式跟古法並沒有多大分別。你看這個費勁,所以,在17世紀之前,食糖一直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價格和胡椒、丁香、姜這些香辛料相當,那可是隻有富人才消費得起的高檔貨。

過民俗學漢字聊聊灶王爺,說說漢字“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