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李清照《永遇樂元夕》賞析

  • 由 清靜荷坊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01
簡介”李清照此時南渡,已幾經人生風雨和無盡的磨難坎坷,又逢佳節,更有無限的愁緒和憂慮,所以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元宵詞

璧的組詞能組璧玉嗎

依然是元夕主題。為本人查閱修輯,有異議者,歡迎商榷。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背景:

詞人避難江南,時正逢元宵節。

宋代元宵節是最盛大的節日,王朝統治者為了粉飾太平、“與民同樂”,大肆渲染節日的氣氛。

北宋亡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更加追逐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在臨安仍繼續著元夜狂歡的舊傳統,其盛況有增無減。

周密《武林舊事·元夕》條記載說:“大率仿宣和盛際,愈加精妙。”

李清照此時南渡,已幾經人生風雨和無盡的磨難坎坷,

又逢佳節,更有無限的愁緒和憂慮,

所以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元宵詞。

李清照《永遇樂元夕》賞析

釋義:

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像融化的黃金。

合璧:合成璧玉一樣。

璧:中間有孔的玉。祭祀的玉質環狀物。

《爾雅》雲:

肉倍好,謂之璧;

好倍肉,謂之瑗;

肉好若一謂之環。”

肉,邊也。好,孔也

即:大孔者為

,小孔者

為璧。

孔徑與玉質部分邊沿相等者為

染柳煙濃:新生柳葉如綠煙般濃染 (南方此時柳葉生髮)。

吹梅笛怨:

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

“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

這既符合元宵節正當初春的季節特點,也切合詞人此時的心情。

次第:接著,轉眼。

次 :

1。第二:次日,次子,次要。

2。等第、順序:次第、次序、名次

3。中間:胸次。

4旅行所居止處或途中暫停住宿:旅 次、舟次、次所。

5。有序的排列。

6。停泊。

第:(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

1基本含義: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 科第。

2。引申含義:次序——第一。

3次序:~一。次~。等~。

4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科~、及~ 、落~。

5封建社會官僚貴族的大宅子:宅~ 、府~。門~。進士~。

6但:運動雖益於健康,~不宜過於 劇烈。

中州:中土、中原。這裡指北宋的都城 汴京,今河南開封。

三五:十五,指元宵節。

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葉之頭飾;以素絹和銀 紙做成的頭飾

簇帶:滿滿的戴著

簇,聚集之意

1。本義是小竹叢生,也可通“蔟”,表 示蠶山。

2。引申亦指聚集,叢湊,

3。作量詞,叢聚成的堆或團

帶:

1。《說文解字》:“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 。

身上用以系佩類似巾或巾之長條物是帶之正規化。

2。本義: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 條物。如:帶子、皮帶。領帶、 一衣帶水。

3。同戴,加在頭上謂之戴。

濟楚:

1。美好、漂亮。

2。引申為出眾、出色。

3。引申為興隆。

4。(衣著)整齊鮮明。

濟:

1。渡,過河:同舟共濟。

2。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賑濟。賙濟。接濟。

3。補益:無濟於事。

jǐ 〔濟水〕古水名,源於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楚chǔ

1。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藥。枝幹堅勁 ,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2。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捶楚,楚掠(拷打),楚撻(拷打)。

3。中國春秋時國名:

楚天(

楚地的天空,

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

),楚聲,楚歌(楚人之歌),楚狂,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

4。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劇。

5。痛苦:苦楚。痛楚。悽楚。酸楚

6。清晰,鮮明,整潔:清楚。衣冠 楚楚。

李清照《永遇樂元夕》賞析

鬟: huán古代婦女的梳成環形的髮捲

即在頭上或額旁梳成環形髻。其式有高低、長短、大小等多種

鬟,總髮也,

從髟【biāo意思是頭髮長,“髟”字多與毛髮有關】

睘( qióng)聲。——《說文》。

鄭珍注:謂盤鬟如環。

鬢 :bìn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

召:呼喚

1。zhao呼也。從口,刀聲。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說文》。

指呼喚,用言語叫人來;

2。shào古邑名;姓氏或者寺廟。

翻譯: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燦爛的落日光輝,彷彿黃金熔化、金光閃閃,

那薄暮的雲,銜接合攏在一起像白色的璧玉。

但是人在哪呢?

描寫元宵節美妙的節日晚晴,景象迷人,緊接著反問:“人在何處?”

“人”,很多譯指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避難臨安、寡居無依,在元宵節日想起丈夫在世時的歡聚情景,當然是在情理之中。

但是,從上下文看,應指作者自己。她曾經這樣悲歌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南歌子》)。

江山依舊,物是人非,而我現在是在哪裡呢?(世事恍如一夢)

節日的美景,反而使主人公感到一片寂苦淒涼。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新生的柳葉如綠煙濃染,那吹出《梅花落》的笛聲幽怨,

(這初春佳節的氣氛)究竟有多少春意呢?(應該春意盎然,充滿活力、喜慶)

李清照《永遇樂元夕》賞析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在這元宵節日,沐浴在融暖溫和的天氣裡,難道接下來就沒有風雨了嗎?

這裡的“風雨”,不一定專指自然界的風雨,因為詞人並不真正擔心元宵佳節會颳風下雨,

隱指了金兵的進犯,世間的艱險、人生的坎坷,所謂“天有不測風雲”。

李清照《給胡尚書信》: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

(作者豈不是也曾經,度過了那麼美好的元宵佳節?)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乘著香車寶馬、來相召去賞燈的酒朋詩友,被我謝絕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往日汴京元宵節繁盛熱鬧,閨中婦女有許多閒暇,記得那時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戴著翡翠羽毛的帽子,金線捻成的雪柳,個個頭上插得滿滿的打扮得整齊漂亮。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現在憔悴衰老,髮髻像被風吹亂(懶得梳理)鬢髮也斑白了,怕夜間出去被人看見。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倒不如向那簾兒底下,偷偷去聽他人的歡聲笑語呢!

“向簾兒底下”,而不是坐在桌案前,說明作者想更貼近地感受那熱鬧

(她是熱愛生活的——從少女時代的詞可以看出,

但此時心情複雜,更適宜,於熱鬧外,獨自任愁緒幽幽)。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

落日的餘暉像熔化了的金子,那薄暮的雲接合在一起像白色的璧玉,我現在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

新生的柳葉如綠煙濃染,那吹奏著《梅花落》的笛聲幽怨,誰知道還有多少春意?

元宵佳節沐浴在暖融溫和的天氣裡,難道接下來就沒有風雨了嗎?

有人來邀請我參加這盛會、駕起寶馬香車來接我,被我謝絕。

難以忘懷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閨門中的婦女多有閒暇,記得特別偏愛正月十五那天。

頭上戴插著翠鳥羽毛的帽子,還有用美麗的金線攆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

如今容貌憔悴衰老,髮髻像被風吹得散亂(懶得梳理),鬢髮也白了,怕夜間出去被人看見。

倒不如偷偷地向那簾兒底下,聽聽外面別人的歡聲笑語。

李清照《永遇樂元夕》賞析

賞析評價:

這首詞,

上闕描寫了

作者觀元宵佳節景色,產生隱隱又濃濃的愁緒,而謝絕朋友們的相約看燈。

下闕回憶

曾經佳節的歡樂景象,而現在憔悴衰老不想被人見,就且留家中聽別人歡笑。

對比了過去和現在的不同社會境遇、自己和他人的截然相反的心緒。

也委婉曲折地批判了南宋小朝延苟安享樂、漠視民族危亡、忘記國家恥辱的國策,具有鮮明的愛國思想印記。

有人說,李清照這首詞“只是歌唱自己,不涉及國事”;

或者說它“除了撫今思昔,哀怨感傷,沒有更為積極的因素”等等,

這顯然是不公允的。

評價任何一篇作品,都離不開它所產生的社會時代、離不開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感受;

同時,作品的形象、內容及其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也是我們評價作品的重要依據。

處在南渡、國破家亡的巨創痛楚中,李清照的悲嘆個人遭際,

其意義本身自然帶有

動亂時代逃亡人民的共同哀愁,

反映出南渡人民辭鄉別土、流離失所者的

意欲返回故里的共同願望,此其一。

其二,李清照是一位具有濃厚愛國思想的作家,這在其後期的詩文裡有著更為明顯的表現;

而其詞,則因受到當時“詩莊詞媚”的傳統影響,

不能象在《烏江》(即《夏日絕句》)、《打馬賦》等詩文中那樣慷慨吟詠其高昂的愛國思想,措詞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

但其懷念故國的情思,卻仍然依稀可辨。

張端義《貴耳集》說:

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

。”

這就正確地指出了此詞的故國之思。

其三,

這首詞問世之後,

由於突出今昔盛衰感,

在社會上發生了強烈的反響,並引起一些愛國詩人、詞人的共鳴。

例如比李清照稍後,而基本屬於同一時期的

劉辰翁及辛棄疾等,

都深受感動,起而“效易安體”,依聲填詞,以抒發他們自己的愛國情懷,就是明證。

李清照晚年的詞作,不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有了較明顯的轉折。

從南渡前

的追求愛情、抒寫閨怨,

到南渡後的對“中州盛日”的深切懷念。

這個深刻的轉折,不僅增強了李清照後期詞作的思想深度,還在藝術方法上表現了新的探索和新的創造。

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

(彭孫遹《金粟詞話》)

,這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

譬如此詞的全篇,

運用了許多質樸清新、淺顯易懂的語言,得以生動、富有感染力地表達了她內心的細膩委婉的情思。

張端義在其《貴耳集》中曾具體地分析道: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

已自工緻;

至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氣象更好。

後疊雲:‘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

練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

可見平淡淺近的語言,並不是淺陋俚俗,而是更見出作者在藝術上的創造性。

文學史證明:

大凡在生活旅途上遭受過沉重磨難和打擊的作家,晚年的藝術風格,往往趨向平淡、自然。

(最近看楊絳的也是)

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都是這樣。

蘇東坡

曾形象地總結這種文風變換的情況道:

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非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見周紫芝《竹坡詩話》)

李清照晚年詞風的變化,也突出地說明了這個規律。

她在南渡飽經憂患之後,已不再象青壯年時期那麼逞才使能了,而開始從驚詞險句轉向了平易淺近,從而創造了她獨樹一幟的“李易安體”。

這個“李易安體”,人們公認,是李清照詞作更為成熟的標誌。

“平淡入調者難”,達到這一步,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表明詞人在煉字煉句方面,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也正是她“絢爛之極”的表現。

怪不得張炎在其《詞源》中頗為感慨地說:

“李易安《永遇樂》雲:‘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此詞亦自不惡。向以俚詞歌於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

能在“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了翁《蓼園詞選》),也是《永遇樂》藝術實踐的成功表現。

是的,特別這最後兩句收語,看似淡淡,

但極寫其廖落、沉痛、悲苦。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但是現在呢:

中州節日時的盛況哪裡去了?

它早已成為往事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的只是對太平盛世、祖國山河的懷念之情。

所謂“江山留與後人愁”(見李清照《題八詠樓》)

誰能耐這“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呢?

詞人李清照的是熱愛生活的,可是南渡逃難以來,

亡國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讒言之毒,

一連串悲慘的遭際接踵而至,使她身心憔悴,再也難以打起精神來。

所以她只能悄悄地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也許是她冀望自我解脫,

但得到的,未必是節日的安慰,更引發了她內心的孤寂和悲痛感受——

別人照常歡笑著,而她,只能獨自孤獨著。

此情此景,正象她避難金華時所寫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詞人的淚水,也許正和著遊人的笑語,度過這痛楚而漫長的節日之夜。

在這看似輕淡的兩句中,隱藏著李清照內心的難以遏制的悽苦、憂憤之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