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論語》有若的孝悌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由 平等如幻111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28
簡介本章是對孝道思想的體悟一、孝與忠的關係有子認為:能落實孝道的人,絕大多數會忠於上司,服從領導

枉的本意是什麼

原文:《論語》『⒈。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有子說,做人能夠孝順父母、關愛兄弟,好頂撞上的太少了;不頂撞上級,而好發動叛亂的人,是不存在的。君子修身致力於根本,有了根本道德境界就會不斷提升。孝悌就是仁愛的大根大本吧!

注:

孝:愛父母;悌:兄弟姐妹互相關愛;道:這裡指儒家的仁愛之道。

解讀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比孔子小几十歲,長得特別像孔子,孔子去世後,一度被推舉為孔子的繼承人,但由於接受孔子教育時間短,並未真正領會孔子思想的真諦,後被曾子所取代。有子的思想,在《論語》中記錄的不多,僅僅侷限於“學而”篇的三章,這是其中第一章。被記錄下來的這幾段話,大體上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幾個層面。一是對孝道的認知。一是對中庸思想的把握。本章是對孝道思想的體悟

《論語》有若的孝悌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孝與忠的關係

有子認為:能落實孝道的人,絕大多數會忠於上司,服從領導。即便有少數人頂撞上司,也很罕見。但絕對不會叛亂。簡言之,孝者多忠。所以古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

有子的話對不對呢?可以這樣說,符合事實,經得起生活檢驗。宣揚孝道,報父母養育之恩,天經地義,烏鴉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恩,人豈能失去寸草心。

但是孝與忠是不完全相通的,孝體現血緣關係,忠體現業緣關係。孝有恩情,忠是義務。孝是私情,忠是公心。孝到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孝者未必忠,不孝者必不忠。有若的話有合理的部分。

還有一個問題沒有釐清,就是有子似乎暗示,孝就是服從。而孔子的觀點是孝服從道,不是服從一切,更不是服從錯誤,邪惡。忠的本意是忠於仁道,也不是忠於一切,更不是忠於無能、腐敗和邪惡。

對於忠孝,為什麼有人特別是治者頂大肆宣揚,為什麼又有人特別是職業革命家仗劍怒指問題的癥結就在於對孝的理解詮釋和運用不同。

這兩種人都扭曲和冤枉了儒家的本意。孔子講的孝道,不是讓智慧順從無知。孔子講的忠誠不是讓正義效忠邪惡,他的態度是:危幫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則仕,幫無道則隱。孔子對統治者常常用腳來投票,一不高興就怕屁股走人。後世的統治者鼓吹忠君並非孔子忠君;革命家推翻君主也不是孔子所完全反對。

但有一點,儒家也不支援革命,更喜歡至上而下的變革,近代革命的君主立憲更符合儒家的本意。事實證明,革命的破壞與善後建設過程付出的社會成本太高!後續的摸索與試點很大程度上還會恢復到舊的軌道。

儒家並不主張犯上,是有道理的。然而選擇“邦無道則隱”的消極方式逃遁隱並就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所以儒家思想在動盪歲月不能提供有價值的方法論參考!

《論語》有若的孝悌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二、孝與仁的關係

有子認為孝是仁愛的根本。沒毛病。完全符合孔子的觀點,孔子把人修行的次第歸結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完美人格的塑造就是從“孝悌”開始的。

如何修煉仁愛之心?孔子提出了修行四步曲:孝、悌、義、忠、孝道是整個仁道殿堂的奠基工程。孔子的學生有子深諳其理,所以才講了這一段話。

從造字方法看,孝是會意字,上面是土,下面是子,兒子要侍奉父親,直到入土為安,然後秉承遺志,繼往開來,這樣一代代的沿續,這叫孝。

孝在仁愛精神養成中起到什麼作用?聖人用心良苦,大家都知道,仁心是大愛,大公無私,一般人很難完全放下私心成聖成賢,怎麼辦呢?先到父母那兒練習祛除私心,嘗試把愛拿出來一點點給父母,看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的話,連起碼的做人資格都沒有。說到這裡,我們應能領悟道孔子為什這麼重視孝道。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個一個故事:孔子到齊國去,路上遇到一個叫丘吾子的人,正在河邊悲聲痛哭,孔子下車問他為什哭的這麼悲痛?丘吾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 不可再見者,親也”。說完投河而死。這件事情發生後,孔子的弟子中有十三人休學孝親。孔子在一次與子路的對話中提到:家貧親老,不擇祿而士,因為,二親之壽如白駒過隙。父母在不盡孝,雙親死後的丁憂,有多大意義呢?

有人說我做到了孝敬父母,是否算真正的仁愛?試問,你打好了地基,是否等於建好了宮殿?說實話,孝敬父母僅僅是從極端自私邁出第一步。要知道無怎樣盡孝悌,這種愛的受益者只不過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並沒有惠及他人,實質仍然是一種自私,只不過是一種家庭的自私代替了極端個體的自私。但是,這的確是人生的一大進步。是善與惡的分水嶺。不知有多少人,一生一世都沒有邁出這一步!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把對父母的愛進一步擴大,施與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最後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仁愛是完美人格的聖殿,那麼,孝就是這座殿堂下堅固基石。

有人質疑這一思想,認為即使不孝親,也可以處好朋友、同事、上下級的關係。對這種情況,儒家早有定論: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換句話說,不愛父母而愛他人是假的。一定是有所企圖。不孝者一定不仁,仁者必定大孝。所謂仁義而不孝者必偽。

《論語》有若的孝悌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三、孝與不孝的後果

道是一種無形的,客觀存在的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同學派眼中有不同的道,境界不同,但都是講大自然的執行規律,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也不是孔子的創造。在儒家看來,為人的道就是天然的倫理,隨順這種倫理,經營好這種倫理的方法先處理好最基本最天然的倫理,即父母長輩兄弟姐妹的關係,這就打下了道德的根基。

孔子強調孝對於仁愛思想的根基意義,但是如果再去追問,我不想學仁,我也不想學孝,試問,你有什麼辦法也說服這種判逆思想?儒家學說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孝經》上面宣稱:“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以通”;《百孝經》上警告:“諸事不順因不孝”。 但沒有從深層次闡明箇中原委。

道家和佛家在這個問題上有行之有效的方案,他們是用因果報應的思想來闡釋為孝的意義和不孝的危害,佛教中家喻戶曉的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一部孝經,講述一位孝女發大願心感動天地救母親脫離地獄的故事。《觀無量壽經》中提到人要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如果不孝則必墮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道家的經典《太上感應篇》則更為直白指出:“忠孝友悌,正已化人……所謂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只談孝善仁愛,不談因果,信的人少,踐行的更少。這是所有宗教比哲學高明的地方。

世人都追求幸福,金錢、官位、名譽和美女都想一起擁入懷抱,但是不孝之人,無論怎樣辛苦,都事與願違,而且常遭厄運,無數天下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依然世世擺脫不過貧賤之命!父母是人生幸福的責任田,耕種好,自然收穫幸福,珍重!慎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