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 由 百粵天話史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28
簡介明宣宗真是知能善用,還敢大膽地用,透過上面江西雪冤、陝西民害事件,對於謙的辦事效率和辦事能力都有了充分的了,知道于謙是一位能委以重用的下屬

什麼延什麼益四字詞語

讀史讓人益智,讓人奮進,更讓人得古人訓而律己。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明朝棟樑于謙,瞭解明史的人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不瞭解的人可以透過此文可以一睹這位滿懷家國情懷於一身的一些事蹟。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中,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一戶于姓的人家喜得一子,其父給他取名于謙,字廷益,於家正在為家裡新添一位男丁而高興而忙碌著。對於於家來說,正是一件讓人喜慶和歡樂的事情,而對於大明皇朝來說,這一年卻是一個天大的悲事。

因為就在於謙出生四十多天的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六這天,雄才大略,英勇神武的大明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就在這一天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大明皇朝從洪武元年(1368年)起,到三十一年,其實明朝已經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了。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能力出眾,備受重用

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

明宣宗朱瞻基於1426年為宣德元年,新官上位三把火,第一把火當然是選錄人才。作為青年才俊的于謙,很快就得到宣宗的重用,朱瞻基看著在朝庭上奉對自如,聲音洪亮、談吐不凡、舉止優雅、鴻暢有力,也被他深深吸引。從這不難看出,于謙確是一位難和的棟樑之材,如此大場面,還能侃侃而談,如果不是肚子裡有才華,誰能做到如此。

明宣宗也是一位很有眼力和有能力的人,看到于謙如此能說會道,就授予他御史之職。御史的官員一般職能就是對官員起到監察、糾正錯誤的作用,這也看出明宣宗對於謙的信任。

作為于謙在都御史的上級領導顧佐,作為一方領導,能擔任此職也看出他必定是有過人之處。顧佐平時對待本部門下面的官員都是很嚴格,但是唯獨在對待于謙時,就會以禮相待,自己都覺得自己的才學、能力、品德方面都比不過於謙。

于謙能讓居在自己上面的領導都對其以禮相待,不是于謙平時表現出他那過人的能力,作為領導怎麼可能這樣不要面子來討好一位新人?沒有才能,怎麼可能會受到重用。

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

作為明宣宗二叔的朱高煦,也想學其父謀反奪位,無奈能力和才智都比朱棣差了一大截,最後不得不親自出來自認倒黴地投降。跟隨朱瞻基一起親征的于謙,在皇帝的授意下,歷數朱高煦的罪行,言正辭嚴,這都體現了明宣宗對於謙的信任而得到重用。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太平盛世治吏,利民造福百姓

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後,于謙正式踏入仕途。大明皇朝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勵精圖治,再到永樂帝肅清四邊隱患,到了仁宣之時,明朝正處在一個經濟、政治、人文、社會、軍事各方面鼎盛之時。國家的大好局面,對於一位意氣風發、志存高遠的青年才俊來說,那正是他大展身手的時候。

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疏奏陝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

很快,接到奏摺的明宣宗,就把于謙派出到江西去巡按視察,瞭解實情。有能力的人,辦事效率就是高,于謙到了江西當地,透過明察暗訪,實地探察,很快就把被無辜受冤枉的數百人民眾給昭雪了。

江西之事一了結,很快又把在陝西各地的官校人員擾民禍民的事情寫成奏摺向上反映,上面又很快下命令派出官員處理。

雖然說是太平盛世,但是像這樣禍國殃民的事情時有發生,做為一位有為的官員,于謙總是能及時把這些貪官汙吏繩之以法,造福一方百姓。

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

明宣宗真是知能善用,還敢大膽地用,透過上面江西雪冤、陝西民害事件,對於謙的辦事效率和辦事能力都有了充分的了,知道于謙是一位能委以重用的下屬。

鑑於大明朝清平時日已久,官吏懶散、腐敗之風日起、攀比之心盛行等不良之政,是時候要整治了。於是明宣宗在各部增設了右侍郎作為直省巡撫來加強對各地官員的監督。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受到宣宗重用的于謙,又直接讓于謙在吏部任職,更是超出常規把于謙升遷到兵部任右侍郎。在明朝,六部中,吏部和兵部是最重要的兩個部,現在宣宗為了讓于謙到地方去,能不受限制和能得到地方布政司官員和地方都指揮使,也就是在地方能直接讓當地的軍政兩方大員聽命于于謙,協助辦事提供方便。

這真是無形中就給了于謙最大的特權,給了于謙一把尚寶劍。正是這樣,于謙披甲上陣,帶著幾個隨從,把地方中的各部都考察了一遍,也到民間訪問民情,及時把存在的問題向上奏報,都得以處理。于謙的行事,於國是國家的正直、忠誠能臣,於民是人民的公僕,能體察民間疾苦、利導時弊。

國難當頭,力匡社稷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

明正統十四年秋,作為蒙元殘餘勢力中的一支的瓦剌部首領的也先,率領大軍入侵明朝北方邊境,如此危急之時,作為明朝皇帝的英宗朱祁鎮,不但沒有聽從朝中賢能之臣的諫言,作出合理的佈置,卻聽進了弄政太監王振讒言學他老爸親征。這朱祁鎮不知是不是腦子一時進水,也不自己掂量一下幾斤幾兩。

在太監王振的唆使和讒言、皇帝好大喜功、眾大臣極力勸阻不聽之下,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虜,歷事三朝的功勳名將張輔被殺,五十萬大軍被擊敗,訊息傳回,明朝京城大震,所有的人都不知怎麼辦是好。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

一下損失幾十萬大軍,作為天子守國門的京城,此時真正能抗敵的兵源已經嚴重不足,聽到這樣的訊息,全都搞得人心驚恐,守城的信心全無,這正是危急之時。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即遷本部尚書。

臨危受命,方見英雄本色。面對如此局面,各方大臣都被嚇得六神無主,有的官員居然說還是學北宋時,把朝庭南遷,都是無能之輩。而於謙不但沒有被這樣的泰山壓頂的危局嚇到,還成了朝中的頂樑柱。

為了能及時穩住局面,于謙開始做出了全域性的安排,一方面,他及時統一了大家的思想,那就是不要再說什麼南遷,撤退,而是要大家都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要大家一起去面對去克服。另一方面就是派出人員,帶著檄文到全國各地去派兵到京城來“勤王”,邊防要塞儘快派遣得力干將把守。

為了防止也先偷襲,于謙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除了上面的安排,還下令各地備造兵器以備用,把京城附近的民眾都安排到城裡來,而備守城,糧草武器、諸項事宜全都作了全面的統籌安排。正是有于謙的提前做出安排,也先軍想偷襲京城沒有得逞,面對也先的攻城,于謙還身先士卒,親自披甲上陣,鼓勵軍心,從而一次次的化解了京城危機。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知終弗可得志,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

在於謙的全面阻擊下,也先不但佔不到便宜,想和好又得不到迴應,戰事屢戰屢敗,也知道不能攻下,又擔心要是明朝其他地方的軍隊都過來支援,後果不堪設想,不得不回到北方大草原去,北京保衛戰就這樣在於謙的全域性掌控下得以平安渡過難關。

不居功,兩袖清風

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謙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固辭,不允。

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頭等功臣首推于謙,正是他的力挽狂瀾,才使得大明朝京城化險為安。作為與于謙一起並肩作戰的朱祁鈺的代宗,于謙的所作所為,當然配得上所受的嘉獎和稱讚。然而於謙還是那個堅守清廉寡慾的于謙,還是那個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疾苦為己任的清官。

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帝賜第西華門,辭曰:“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固辭,不允。

如此功臣,很難想象所居住的房子是這樣的簡陋,手握重權,勢可傾朝,卻不為自己謀一私利,其赤誠之心可表日月。風清身正之人,如於謙者,世間少有。

德勝之捷,亨功不加謙而得世侯,內愧,乃疏薦謙子冕。詔赴京師,辭,不允。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

在北京保衛戰中,受到于謙重用的石亨,因功得封為侯,面對于謙不居功受獎,內心很是過意不去,就想想一回好人,想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讓于謙曲線受獎。誰知,于謙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於家人也是管教至嚴,正是于謙的這種公私分明,使得他為官清廉,做事實誠。嚴管家人,其實也是防止家人腐化,不思進取,正是這樣後來于冕才在石亨事件中不被牽連。

明朝棟樑于謙,國清平治世利民,國難力匡社稷,兩袖清風而去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

于謙受誣陷被賜死後,官府派人來查抄于謙的家產,家裡卻沒有一樣東西是值錢的,真是讓那些貪官汙吏汗顏。緊鎖著的正房裡開啟看到的全都是皇帝賞賜給於謙的衣物、劍器等物。對於一個在宣德初年就深受宣宗重用,英宗正統年已是高官,更是力保大明江山社稷於危難之間,代宗景泰年間深受代宗重用的大臣。歷經三位帝皇,前後三十多年,居住的家室就只是“僅蔽風雨 ”,家裡的積蓄更是“家無餘資”,其清廉至此,兩袖清風都覺為淺。

大明有如此賢能、如此清廉的于謙,隨著英宗復辟,聽奸臣言,更為自己的私利而讓于謙就此蒙難。而於謙的這種精神,卻時時刻刻在中華大地上得以傳承和發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