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 由 趣評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28
簡介孩子玩樂的時候,讓他學單詞、想作文,不叫“沉浸”,叫“任務切換”

蘋的組詞是什麼啊

小時候我挺欠揍的。下河摸魚、上房掏鳥(當然是在小夥伴配合之下)之類的事兒,都幹過。

能活到現在,真是命大。

雖然欠揍,但支援我活下來的勇氣是——長大了我就不欠揍了。未來給我很多期待。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直到有了孩子,我逐漸發現,和很多家長一樣,我終於從“欠揍的孩子”變成了“欠揍的家長”。

有沒有和我一樣“欠揍”的家長呢?勇敢站出來,我看好你喲~~

比如網友“被噴子噴成了篩子”在我文章後面評論,提供的這個鮮活案例——

帶娃去看海豚表演,後面一女的,考她兒子:“海豚英語怎麼說?海豹怎麼說?馴獸員怎麼說?跳水怎麼說?”後面的男孩生不如死,我聽著都想揍她一頓……

恭喜恭喜恭喜你,這媽也從“欠揍的娃”變成了“欠揍的媽”哈哈。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有一次,我帶孩子參加一

項集體

活動,

坐大巴

車,奔向一座山。

山路彎彎繞繞,孩子暈車,我也被繞得有點頭暈。

前座

一對母子,更讓我頭暈——哦不,不對,孩子是無辜的。

“瞧前面的白樺林好漂亮,如果寫進作文,你怎麼寫?”

孩子沉默。

“嗨,你不會觀察它們的特點嗎?整整齊齊的,一排一排的……”

孩子沉默。

“出來玩一趟不容易,你要帶著情緒去觀察,寫出來的作文才好看。”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孩子還在沉默,不過這位媽媽成功地把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很想揍她一頓哈哈。

我常說,我們要成為“職業家長”,但顯而易見,多數家長只能“兼職”,畢竟還有工作,要掙錢養家。

因為是兼職,拿出專門的時間陪孩子、從事家庭教育,這段時間就顯得格外珍貴,“成本”較高。

“成本”高,難免刺激了家長的功利心,他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這很正常。

所以我批評家長有“功利心”的時候,你也不必自責,大家都是凡人,都希望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但我們需要注意,不要急於求成,否則真的適得其反。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要有平常心。如果你以前有功利心,能放下就放下,放不下就跟我一樣,學會“自黑”,知道自己做得不對,爭取改,就好了。

功利心既然很難克服,不妨先從比較簡單的做起,比如認清什麼叫“沉浸式學習”,別在孩子玩得痛快的時候給他添堵。玩就痛痛快快玩,學就紮紮實實學。

孩子的逆反心理存在於潛意識裡。如果你在他想玩的時候,總是干擾他、給他添堵,那他學的時候(他覺得是在“為你學”),一定不會好好學。

玩,他是為自己玩的,你不讓他玩好;學,他認為是“為你學”,自然不會“為你”學好。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不要給孩子講什麼大道理。上高中之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認為學習有用;他之所以學,就是“為你學”。家長說“你不是為我學的”,在他看來,純屬瞎扯。如果是為自己學的,幹嘛讓自己那麼苦?

“沉浸式學習”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但很多家長進入了誤區,認為“邊玩邊學”甚至“以學為目的玩”就是沉浸式學習,錯了。

沉浸式學習,就是你意識不到這是學習,卻達到了學習的效果。

比如小孩學說話,他意識到這是學習了嗎?沒有。他是因為餓了,想找皇額娘用膳,所以學會了“媽”和“吃”之類的詞。

比如孩子透過盪鞦韆,很容易就明白“鐘擺原理”,只是還沒有上升到意識層面。等到上物理課,老師一說,孩子很容易就明白了。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會寫作文,原因是不擅長“文字表達”,並不準確。不信,如果有條件,在你衝孩子發火之後,讓孩子寫篇“控訴爹媽”的作文,看他能不能寫出來?每個孩子都能下筆千言。

為什麼?他沉浸進去了,有情緒想表達,有話要說,所以下筆如有神。沒有情緒,沒有表達欲,你讓他如何寫作文?

和爹媽吵架,就是一種“沉浸式學習”,只不過學的是父母的情緒。所以孩子為什麼像爹媽?都是吵架吵出來的。

不是開玩笑,想讓孩子練文筆,先讓他從最有情緒的方面寫,慢慢練,大有好處。當然,爹媽要有我這樣的胸襟,別和孩子辯論。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以上都是真正的“沉浸式學習”。看海豚表演提問單詞,旅遊讓孩子思考作文怎麼寫,則屬於“添堵式學習”。此時孩子的感受,和你吃西餐時吃出蒼蠅,沒什麼兩樣。

何況,這種學習方法,還很不科學。孩子玩樂的時候,讓他學單詞、想作文,不叫“沉浸”,叫“任務切換”。

人的大腦,“硬碟”很大,但真正執行的記憶體很小。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經常丟三落四、分不清東西南北。

人類天生很難同時做好兩件事。你覺得自己可以“一心二用”,其實是以犧牲了效率和準確率為代價的。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如果你在兩項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比如一邊開車一邊玩手機,當你的注意力從A切換到B時,你以為自己“回來了”,其實並沒有,你的注意力還沉浸在A任務中。

也就是說,大腦進行“任務切換”時,注意力不是即時迴歸的,有個滯後期。這個滯後期,是造成很多事故的重要原因。

猶他大學戴維·斯特雷耶的研究表明,(汽車司機)“從一項干擾任務中完全恢復過來,需要27秒之多”。

27秒,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汽車已經開出去差不多1000米了。這1000米,司機竟然都在“走神”,可怕不?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其他任務切換,也是如此。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媽媽:海豚的英語怎麼說?

孩子沉浸在海豚表演中,迅速切換,27秒後才回過神來,開始思考英語……

回答完畢,孩子繼續看海豚表演,可大腦還沉浸在英語單詞中,整整27秒,面前呈現的不是美麗的海豚,而是一個一個生硬的單詞,表演頓時索然無味……

這種“亂切式”學習,既達不到學習的效果,又成功地敗壞了孩子的心情;既讓他玩不好,又讓他學不好,真是何苦來哉?

“沉浸式學習”誤區:我們為什麼成了“欠揍”的家長?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小學畢業證得主,出了26本書。以“有趣”為第一要務,專注家庭教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趣評

三度知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