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趙武靈王之伉強之王

  • 由 邯鄲楊阿芳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18
簡介趙國開始比較弱小,可自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吞併了中山,又向北擴地千里,其實力飆升非常迅猛,很快就成為當時諸侯國中,少數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噎住讀音是什麼意思

趙武靈王的相貌特徵,說他長的:“龍面兒鳥口蜀(宙音)。鬢麋髭髯,大膺大胸,修下而馮……”等等,總之一句話,趙武靈王的長相很特殊,他有著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徵!

不過,這僅僅是趙武靈王的表面,關於他,《史記·趙世家》在這段神話故事裡,還記載有這麼一段話,說趙武靈王“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於休溷(混音)諸貉(赫音),南伐晉別,北滅黑姑。”什麼意思呢?是說,趙武靈王將要穿著左衽的胡服、左衽是指前衣服的前襟向左掩,這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是所謂胡人的,穿衣服的特點。而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則正好相反,是衣襟向右掩。因此,這裡的‘左衽界乘’就是指,趙武靈王將來要實施胡服騎射改革。說,趙武靈王,將要穿著左衽的胡服,披著鎧甲,駕乘戰馬,實行胡服騎射,他的勢力範圍將奄蓋有河宗,到達休溷和諸貉這些地區。還要向南征伐韓國和魏國,向北滅掉黑姑族。

在這裡,休溷、諸貉、黑姑,分別是指北方胡人中,不同的族群。晉國別邑則是指魏國和韓國。前面我們不是說過,三家分晉的故事嗎?韓國、魏國,趙國,是由三家分晉而來。所以這三個國家有時候又被稱作三晉,也叫晉之別邑。而河宗則是古地名,其大概位置,相當於今天的內蒙古大陰山之南的河套地區。中國地圖,咱們的母親河黃河,在地圖上,不是呈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嗎?河套地區,就在“幾”字的上半部分。這個河宗地方,將對日後的趙國實為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趙武靈王之伉強之王

這主要和秦、趙兩國之間的實力變化、關係變化有關。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實力一直是戰國七雄中的老大,各國都惹不起他。而趙國呢?趙國開始比較弱小,可自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吞併了中山,又向北擴地千里,其實力飆升非常迅猛,很快就成為當時諸侯國中,少數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因此呢,秦、趙之間,早晚會有一場惡戰。但是,趙國要想進攻秦國,卻非常困難。為什麼?因為秦國的地理位置。秦國,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關於這一點,《史記·留侯世家》曾記載,說秦國“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之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什麼意思?這是說,在秦國的左面,也就是東面,古時候左為東,右為西。在秦國的東面,除了有崤山,函谷關之外,還有黃河、呂梁山、太行山,等天然屏障。崤山以東的諸侯國,要想攻打秦國,唯一通道,就是函谷關。可是這個函谷關,卻偏偏建在一個非常險要的地方,一面是壁立千仞的懸崖峭壁,一面是奔騰咆哮的滾滾黃河之水。絕對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而在那個時候,面對這種大自然的險峻,你就是擁有雄兵百萬、千萬,也只能眼看著滔滔黃河之水,喟然興嘆!根本就過不去!這是秦國的東面。那秦國西面呢?秦國西面是隴,也就是現在的六盤山以西地區。在當時,這個地方,還屬於蠻荒地區,沒多少人煙,不成氣候,根本對秦國也構不成什麼威脅。而東方列國,也不可能繞上幾萬裡地,跑到秦國西面,對秦國發動進攻。所以西面,也否了!那麼,秦國的南面呢?秦國的南面,更沒戲!秦嶺、大巴山、米倉山,等一系列大山就橫亙在秦國南部,山高路險,根本就過不去。所以呢!要想進攻秦國,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北面了。而秦國北面,除了有“幾”字形的黃河做天塹外,盤踞在北方的胡人,你像林胡、樓煩、白狄,赤狄,以及咱們剛才說的休溷、諸貉、黑姑,等等,這些少數民族,諸侯國要想從北面攻打秦國,就必須經過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可是人家少數民族能答應嗎?!肯定不能。所以,無形中,這些少數民族就成了秦國的外圍。也就是“胡苑之利”的意思。趙武靈王將“奄有河宗,至於休溷(混音)諸貉(赫音)”也就是說,趙武靈王日後將戰勝北方少數民族,並擁有河套地區。這樣一來,就等於打破了秦國的胡苑之利,撕開了秦國北面之阻,使趙國進攻秦國成為現實的可能,對秦國構成了嚴重威脅。這就是趙武靈王佔領河套地區的重大戰略意義。也不難從這段話裡看出,趙武靈王將來的作為,必定會大大迥異於同一時代的,其他的帝王。

然而,趙武靈王繼位時,年紀尚小,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政治鬥爭,少年趙武靈王將如何應對呢?他又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徵呢?他的性格,又會對日後的趙國產生怎樣深刻的影響呢?

根據現存的一些資料,透過分析,我認為,趙武靈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就是,趙武靈王這個人,做事極富人情味兒。

為什麼這這麼說呢?舉個例子,你比如“月致其禮”這件事兒。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說趙武靈王:“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國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禮。”也就是說,趙武靈王親政後,所作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求教於老臣肥義,讓他幫自己出主意、想辦法!並很快給肥義大幅度長了工資,緊接著就實施了“月致其禮”。

那麼,什麼是“月致其禮”呢?“月致其禮”就是趙武靈王每個月,都要派專人,給國內工業、農業、商業,這三個行業中,年過80歲的老人送去禮物。這就是“月致其禮”。

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競爭,其實說到底,就是國人素質的競爭。一個國家,人口素質的高低,往往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存亡與否!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對,這些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耄耋老者如此關注並尊崇呢?他這麼做有什麼深刻含義嗎?

趙武靈王之所以要“月致其禮”,首先,就是出於本性,是趙武靈王的本性使然!換句話講,也就是趙武靈王這個人,肯定是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君主!否則,如果換成一個殘暴之君,他盤剝百姓、魚肉百姓,還來不及呢!又怎麼可能去主動照顧這些行將就木的老人呢?所以,從這一點來講,趙武靈王這個人,在人性應該是非常善良的。這是一點。

再有,咱們中國,歷來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趙武靈王這麼做,無疑極大地迎合了老百姓這種心理需求。哪一家沒有老人呀?!我們將來,那個人又不會變老呀!而當我們的長輩受到國家特殊照顧,得到君王的特殊禮遇時,我們會怎麼想?肯定會從心底裡去擁護人家!愛戴人家!所以,“月致其禮”這件事兒,事情雖然不大,但在客觀上,肯定會起到聚集人氣,團結人心的作用!而這一點,對一個剛剛親政的少年君主來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舉措!至少它能在非常時期,起到穩定大局、安定人心的作用!另外,從長遠角度看,趙武靈王這一做法,無疑在潛移默化中,使趙國人逐漸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像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國能以老弱殘兵,抵抗住秦國的瘋狂進攻,無疑就是這種凝聚力,所產生的強大作用。這也就是趙文化中“合和”精神的體現形式之一。所以,司馬遷老先生才會在《史記·趙世家》中,對“月致其禮”這件事,予以記載,雖然只有那麼幾句話,但對惜字如金的《史記》來講,已經足夠了!

在中國古代,歷來流傳有,給長壽老人送鳩杖的習俗。鳩杖,是一種比較長的柺杖,就是在柺杖的上端,雕刻著“鳩”這種鳥。那為什麼要雕刻鳩呢?是因為鳩這種鳥的咽喉很粗大,所以當它吞嚥食物時,非常順利,從來不會被噎住。而拿鳩杖送給老人吶,就相當於預祝老人們進餐會像“鳩鳥”一樣順利,能獲得健康長壽! 這是說趙武靈王做事,富有人情味的一方面。除了這件事兒,包括後來他實施胡服騎射,遭到群臣阻難時,趙武靈王也不是以簡單的殺戮、恫嚇,來解決問題,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公子成、勸大臣們服從自己的安排,以及後來趙武靈王對立嗣君猶豫不決,等等,這些事情,都能反映出來,趙武靈王做事兒,富有人情味的這一特點。

趙武靈王的第二個特點,務實。

在這一點上,趙武靈王比起他父親趙肅侯來,顯然要實際得多。趙肅侯這個人,前面咱們曾經說過,是一個很矛盾的人,即勵精圖治又貪圖虛名。而趙武靈王呢?趙武靈王不一樣。趙武靈王是隻重視實際,絕不好虛名。

我們可以先從“合縱”這件事情來看看他的這個特點。什麼是“合縱”。“合縱”是戰國時期,弱小國家之間,為了對付強國,而被迫採取的一種,政治、軍事聯合措施。說白了,就是幾個小國,抱起團兒來,共同對付大國。這就是“合縱”。跟“合縱”相對的叫“連橫”。也就是那些大國,為了瓦解“合縱”,而採取的強強聯合的措施!

戰國中期,列國縱橫捭闔,競爭殘酷激烈,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小國與小國之間被迫採取“合縱”措施,聯合對抗大國的侵略。而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就是戰國中期“合縱”抗秦的,最典型的事例。那麼,什麼是“五國相王”呢?他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其結果又如何呢?

“五國相王”就是五個國家君主之間,相互尊稱對方為“王”。也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大(代)王”。在這兒,我要糾正一下“大(代)王”這個讀音。好多影視劇裡,包括我們生活中,好多人都把這個詞讀作“大王”。包括我用的電腦,打全拼的時候,都必須打大王,才能敲出來這個詞。其實這是錯誤的。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新華字典,裡面對這個詞語的解釋是,“舊時小說、戲曲裡對國王、山寨主及強盜首領的稱呼語。”像“山大王”。所以,這個詞應該讀作“大(代)王”。

“五國相王” 這件事兒,是趙武靈王3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由魏國首倡的,由魏國、韓國、燕國、中山和趙國,這五個國家,共同參與的事件。這五個國家,透過尊稱對方國君為“王”,加強了彼此間政治感情,和政治扭結,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政治、軍事共同體,以共同對付齊、楚、秦這樣的大國。這就是“五國相王”事件。而在此之前,除了魏國之外,其他的國家,過去都互相稱呼對方領導人為“君”或者是“侯”。你像趙敬候、趙肅侯、義渠君,等等。而“五國相王”之後,這些國家領導之間改變了稱呼,互相尊稱對方為“王”。因此,趙武靈王也就有幸成為,趙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君主。

另外,我這裡要說明一下,“五國相王”,是由魏國的犀首公孫衍發起的。犀首是個高階官職名稱,相當於最高軍事長官。他發動“五國相王”的目的,就是想透過五國之間相互稱王,來扭結小國之間的感情,去共同對付當時的秦、齊、楚這樣的大國。也是“合縱”“連橫”中,“合縱”的雛形。後來的著名縱橫家蘇秦,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把“合縱”深化,這才有了後來的,大將軍樂毅率領合縱國部隊大破齊國事件,才使得趙國一躍成為東方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持續未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