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平頂山市魯山縣鄉鎮地名沿革

  • 由 我是項明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17
簡介1961年屬瓦屋區土門中型公社

辱承鶴弔怎麼讀

魯山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頂山市西部。漢族佔99。32%,其它民族佔,0。68%,有回族、滿族、苗族、壯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土家族等。明嘉靖《魯山縣誌》記載,“縣之東18裡,平原突起山峰,為一邑之鎮,故縣以名。”夏帝孔甲時為劉累邑。商代屬應。西周初,周公封此地為魯,初為魯國,後為王畿之地。春秋初屬鄭,後屬楚,稱魯陽邑。戰國時屬魏。秦時分屬穎川郡、南陽郡。西漢始置魯陽縣,屬南陽郡。東漢因之。三國屬魏。晉屬南陽國。北魏太和11年(公元487年)改為魯陽鎮,先後屬魯陽郡、荊州、廣州、魯州。隋稱魯縣,煬帝未年始名魯山縣,屬襄城郡。自唐貞觀以後,直至清朝末年,魯山縣均屬汝州。1912年,屬豫西道(到1914年稱河洛道)。1928年廢道,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治許昌)。1934年將縣境東部原屬汝州的22營(插花地)劃歸縣轄。1947年11月解放。1947年底曾劃分為伊魯嵩、魯南、沙南、魯山四縣。1948年6月仍合併為魯山縣。同時豫西行政公署在魯山成立,遂以魯山縣置魯山市。1949年2月,豫西行署遷至開封,魯山市撤市復縣制。同年底屬許昌專區(1970年稱地區)。1983年9月,劃歸平頂山市。

平頂山市魯山縣鄉鎮地名沿革

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4鄉11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實行軍屯時設22營,屬汝州。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劃分十里,裡下設保、保下設甲。民國初年因之。1929年設48團,尋改團為區。1934年汝州直屬的22營劃歸後,改設為6個區。1941年撤區改設為12鄉(鎮)。1949年為9個區。1950年增設為10個區,下轄186個鄉。1955年12月撤區設鄉,設14箇中心鄉,保留3個區(山區)。1956年增設為4個區(山區),16箇中心鄉(平原)。1958年成立12個公社。1961年4月恢復區制,設11個區,1個城關鎮,區下設61箇中型公社。1969年1月,撤區改設為21個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為鄉,原公社所轄大隊改建為村委會。

魯陽鎮:位於沙河北、魯山坡西,故稱魯陽。周初稱魯國。周敬王四年(公元516年)楚封公子寬為魯陽公。西漢時為魯陽縣治所。北魏始為魯陽鎮。後曾為荊州、廣州、魯陽郡、魯州等州郡治所。民國時曾稱新魯鎮。1942年冬至1943年,河南省政府曾遷此,駐文廟。1948年豫西行政公署置此,始稱城關鎮。1949年為魯山縣一區。1955年一區改為城關鎮。1958年改稱城關公社。1981年複稱城關鎮。1988年11月改稱魯陽鎮。轄友誼街、建設街、新鋒街、曙光街、魯陽鎮一街、魯陽鎮二街、魯陽鎮三街、魯陽鎮四街、魯陽鎮五街、魯陽鎮六街、魯陽鎮七街、魯陽鎮八街、魯陽鎮九街、魯陽鎮十街14個居委會、八個自然村。

二郎廟鄉:在縣境西部。山區鄉。據傳,該村老街中,昔時有座二郎神廟,後村依廟名。鄉境1949年屬五區(即趙村區)。1956年仍之。1958年屬趙村公社。1961年屬趙村區。轄二郎廟、大莊二中型公社。1969年合併為二郎廟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二郎廟、鐵匠爐、霍莊、西竹園、四道河、下坪、上坪、下溝、賈店、新莊、桃林、木廟、想馬河、下河、關帝廟、坡根、馬公店、灶君廟、涼水泉、營盤溝、大莊、東竹園22個村委會,289個自然村。

趙村鄉:在縣境西部。山區鄉。趙村以趙姓始居建村取名。鄉境1949年屬五區(趙村)。1958年改稱趙村公社。1961年屬趙村區。轄趙村、中湯、國貝石3箇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合併成趙村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趙村、後山、火神廟、下寺、上湯、河南、桑盤、關岈、柳樹溝、東坪、白草坪、南陰、雷偏、三道庵、國貝石、寨子溝、李子峪、寬步囗、閻莊、溫湯廟、小爾城、三岔口、大峰溝、中湯、堂溝、朱家墳、土峰溝、大杷、朱樓溝29個村委會,296個自然村。

四棵樹鄉:在縣境西南部。山區鄉。該村址處原有四棵大樹,所以村以此為名。鄉境1949年屬七區(下湯)。1956年仍之。1958年屬下湯公社。1961年屬下湯區四棵樹中型公社。1969年建立四棵樹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四棵樹)街西、彭莊、平溝、車場、合莊、代坪、土樓、柴溝、沃溝、張溝、南營、黃溝12個村委會,115個自然村。

土門鄉:在縣境西北部。山區鄉。土門村東南土崖陡立,似門狀,因以得名。鄉境明清時屬汝州。1936年劃歸魯山縣。1949年屬四區(瓦屋)土門鄉。1956年仍屬之。1958年屬瓦屋公社。1961年屬瓦屋區土門中型公社。1969年建土門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土門、焦山、侯家莊、廟莊、武家莊、葉坪、虎盤河、構樹莊、老林9個村委會、152個自然村。

背孜鄉:在縣境西北部。山區鄉。相傳,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後因疫病人絕城毀。清初,山西洪洞縣移民在古城前面東北隅窪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為背孜店,簡稱背孜。1949年屬四區(瓦屋)。1956年屬瓦屋區背孜、二道崗鄉。1958年屬瓦屋公社。1962年屬瓦屋區背孜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建背孜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背孜、井河口、長河、鹽店、柳樹嶺、石板河、上孤山、葛花園、郜溝、東山10個村委會、159個自然村。

瓦屋鄉:在縣境西北部。山區鄉。據傳,古時張姓在此始居時建有瓦屋,因名。鄉境1949年屬四區(瓦屋)。1956年屬瓦屋區。1958年屬瓦屋公社。1961年屬瓦屋區瓦屋、馬老莊二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建瓦屋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瓦屋、大潺寺、太平、刺坡嶺、上竹園寺、土橋、馬停、樓子河、湯河、長畛地溝、臥羊坪、紅石崖、石門、馬老莊、水滴溝、劉相公莊、李老莊、白土窯、耐莊19個村委會,199個自然村。

雞冢鄉:在縣境南部。山區鄉。據傳,古有農婦養雞致富,慷慨資助窮苦農民。此後村民出於懷念,常在其墳上添土,日久成冢,遂名。鄉境1949年屬七區(下湯)轄雞冢鄉。1956年仍屬下湯區。1958年屬下湯公社雞冢管理區。1961年屬下湯區雞冢中型公社。1969年建為雞冢公社。1983年改建瓦屋鄉。轄雞冢、花園溝、牛王廟、寺溝、應山、辣菜溝、五道廟、玉皇廟、泰山廟、棗莊、小團城11個村委會,208個自然村。

下湯村:在縣境中西部。山區鎮。縣境西部的沙河西岸有三處溫泉(古時溫水稱湯),地處位下游,因名下湯。下湯鎮老街設有溫泉浴池。鎮境1949年屬七區(下湯)。1958年建為下湯公社。1961年屬下湯區。轄下湯、王莊、林樓、劉莊4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後合併為下湯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1989年1月改建為鎮。轄老街、新街、楊家莊、西張莊、袁莊、十畝地窪、和尚嶺、社樓、松樹莊、紅石寺、尹和莊、松垛溝、西許莊、林樓、王莊、王畫莊、竹園溝、葉莊、龍潭溝、紅義嶺、嶽村、亂石盤22個村委會、227個自然村。

觀音寺鄉:在縣境北部。山區鄉。村址處原有一座觀音寺,後村以寺名。鄉境1949年屬四區(瓦屋)、八區(董村)。1956年屬石坡頭中心鄉。1958年屬瓦屋公社。1961年屬瓦屋區石坡頭、嶽村二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二中型公社合併為石坡頭公社。1975年公社機關由石坡頭遷至觀音寺。1980年更名為觀音寺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觀音寺、竹園、西桐樹莊、馬三莊、西陳莊、石坡頭、下孤山、魯窯、嶽村、太平堡、北三間房11個村委會,117個自然村。

昭平臺庫區鄉:在縣境中部。山區鄉。以轄境位於昭平臺水庫周圍,故名。鄉政府駐婆娑街。1980年6月,由下湯、董周、瀼河三公社鄰近昭平臺水庫周圍的村莊,劃出組成昭平臺庫區公社。1983年改建為鄉。轄婆娑街、火石岈、張灣、王村、白溝、韓灣、東許莊、紙坊、黑虎石、搬走嶺、權村、桐樹莊、鐵溝、曹樓、金溝、明山寺、慄村、西溝18個村委會,110個自然村。

倉頭鄉:在縣境北部。山區鄉。古時官府曾設糧倉於此,又因地形似船倉夾在兩山間,上下兩村均在船隻兩頭處,此村位北,因名上倉頭。與下倉頭統稱倉頭。鄉境1949年屬八區(董村)。1955年底置倉頭中心鄉。1958年屬董村公社。1961年屬董村區。轄倉頭、潘窯、李窯三個中型公社。1969年合建為倉頭公社。1983年改子建為鄉。轄上倉頭、井莊、潘窯、趙竹園、小寺溝、趙窯、堂上、白窯、魏莊、清古寺、白河、下倉頭、孫灣、薄上半、劉芳莊、李窯、黃楝樹、軍王、劉河19個村委會,133個自然村。

熊背鄉:在縣境南部。山區鄉。據記載,古時店鋪設在路旁山岡上,其崗如伏熊之背,始名熊背店,也稱熊背街,簡稱熊背。鄉境1949年屬六區(滾河)。1955年底屬滾河中心鄉。1958年屬滾河公社。1961年屬滾河區熊背、交口二中型公社。1969年廢區,2中型公社併為熊背公社。1983年改建為鄉。轄熊背、茶庵、雁鳴莊、寶山、橫樑河、大年溝、孤山、交口、月明石、桃園溝、黃土嶺、草店、南子營、葛莊、宿王店、大麥王、寺前、老廟莊、曬衣山19個村委會,172個自然村。

董周鄉:在縣境中部。1982年前稱董村公社。1982年,為與許昌地區長葛縣董村公社區別,改此為董莊,因駐地擬遷周莊,取兩村名首字組成。鄉境1949年屬八區(董村)。1955F4為董村中心鄉。1958年建董村公社。1961年屬董村區董村、馬樓、十里、七里4箇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合併稱董村公社。1982年改稱董周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董村、黃背窪、興龍崗龔莊、西馬樓、郝溝、場房溝、蔡莊、鐵家莊、石峽溝、焦莊、西高村、楊樹溝、閻河、楊樹底、小集、和莊、西盆窯、平安、常莊、沈莊、何家莊、孔莊、南張莊、土樓王、群虎嶺、沈溝、武莊、喬店、十里頭、殷莊、大袁莊、七里頭、八里倉、米章、五里頭、小賈莊、賈王莊38個村委會,189個自然村。

瀼河鄉:在縣境南部。瀼河村以靠近滾河得名。鄉境1949年屬六區。1956年撤區置滾河、婆娑2中心鄉。1958年撤鄉建為瀼河公社。1961年屬滾河區瀼河、婆娑、老莊、袁寨4中型公社。1969年合併稱滾河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瀼河西、瀼河東、稻穀田、江河村、北溝、賒淘、鹼場、尹村、黑石頭、平高城、方山、結崗、江寨、陳圪壋、趙樓、陳樓、東新、鄧寨西、鄧寨東、頭道廟、袁寨、老莊西、老莊東、馬圪壋、餘流、石佛寺26個村委會,115個自然村。

張店鄉:在縣境中部。張姓在此設騾馬店,得名張家店,簡稱張店。鄉境1949年屬二區(三街)。1949年屬十區(白象店)。1956年設宗莊中心鄉。1958年建張店公社。1961年改為張店區,下設小型公社。1969年張店區改為公社。1983年底公社改為鄉。轄張店、雷磯、袁家溝、界板溝、白莊、崔溝、張窯、宋村、劉灣、李村、白象店、郭莊、王灣、邢溝、馬窪、餘堂、宗莊、馬村、劉營、望城崗、趙莊、葉茂莊、下窪、上窪、林王莊、申莊、後營、新華村、詹營、王瓜營、大王莊、軍王莊32個村委會,159個自然村。

梁窪鎮:在縣境北部。明代時以梁姓居住此低窪處,得名。鎮境1949年屬二區(三街)。1956年置梁窪中心鄉。1958年屬辛集公社。1961年屬辛集區梁窪、鵓鴿吳兩中型公社。1969年合併為梁窪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1986年9月改建為鎮。轄梁窪西街、梁窪南街、梁窪北街、梁窪東街、張相公莊、泉上、段店、北郎店、棟樹店、郎墳、南郎店、許坊、保障、鵓鴿吳、八里坪、連溝、半坡陽17個村委會,54個自然村。

馬樓鄉:在縣境東部。昔幾時馬姓居此並子建有樓,得名馬家樓,簡稱馬樓。鄉境1949年分屬三區、六區。1951年在兩區中間,以釋寺為中心劃出一部分村莊設十一區。1958年設馬樓公社。1961年公社改馬樓區。下設7箇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合併為馬樓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馬樓、賈集、裡王莊、甘樹裡、董莊、碾盤莊、丁莊、何寨、燕樓、小莊、馬塘莊、官店、樓張西、樓張東、娘娘廟、沙莊、圓盤、山岔口、小石門、梁莊、薛寨、綽樓、沙渚汪、許莊、南坡、商峪口、庹村、堯場、釋寺、孫莊、湖泉店、吳窪、彭泉村、丁樓、冢留、楊莊、雙柳樹、倉房莊、蘇莊、高岸頭、宋口、麥莊、大程莊、小程莊、大趙樓、良西莊、虎營、官莊、老將莊、郝樓、陳莊、鐵寨垣、宋莊、永樂莊、牛蘭莊、關廟杜、新韓莊57個村委會,157個自然村。

辛集鄉:在縣境東北部。據傳,明末清初時漫流店集市遷北,建村稱新集。後以同音稱辛集。又因築有土寨,遂名辛集寨。鄉境1949年屬二區。1955 年分屬辛集、程村二中心鄉。1958年成立辛集公社。1961年屬辛集區辛集、程村、徐營三中型公社。1969年合併稱辛集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辛集寨、東肖樓、核桃園、孫義、肖老莊、張莊、傅嶺、蜂李、小河李、三街西、三街東、郝村、史莊、尚王、程村西、程村東、荊圪壋、黃村、高村、漫流、四山、範店、柴莊、馬莊、湖裡王、白村、貫劉、石廟王、清水營、盆郭、鄧寨、徐營、桃園、西羊石34個村委會,62個自然村。

張良鎮:在縣境東部。據傳,漢初張良領兵駐此,故名。亦稱張街。1949年為三區。1955年撤區設張良中心鄉。1958年改建為張良公社。1961年公社改為區,下設張良、段莊、王營、老莊、三間房5箇中型公社。1969年區廢,合併為張良公社。1983年改建為鄉。1986年9月改建為鎮。轄張良南、張良西、張良北、張良東、朱馬溝、麥川、王崗、芹菜溝、李法河、三間房、姚吳程、老莊、黃五常、東袁寨、賀堂、劉莊、西營、西營南、西營東、小周樓、福林莊、郭溝、盆窯、範莊、紀營、段莊、楊李溝、陶莊、王營、辛家莊、東留莊、前營、東陳營、李莊、餘莊、賈寨、閻窪、黃莊、杜莊、石廟、灣張41個村委會,123個自然村。張良姜遠近聞名。

磙子營鄉:在縣境東部。磙子營村名由來有三說:一,捻軍首領中倆兄弟新安營於此,取名昆子營,訛為磙子營;二、一名捻軍女首領身懷有孕,於此滾鞍下馬安營,隨生一子,取名滾子營;三、泥河河床原在此處,後河流改道,謂之“河滾了”,後軍屯於此,名滾子營。考“滾子”詞意不通,傳說也無據可證。據清嘉慶《魯山縣誌》有“碾子橋”的記載,並釋為:“碾子橋即今磙子營”。故應是石旁磙,並非水旁滾。又,村南山區有石可制磙子,為軍屯必須品,故以磙子營為標準名。鄉境1949年屬三區(張良)。1951年劃出三區、九區部分村置十二區,駐地楊村,亦稱楊村區。1955年撤區設韓信、楊村2箇中心鄉。1958年二鄉合併建為楊村公社。1959 年公社機關由楊村遷駐磙子營。1961年公社改為楊村區,下設磙子營、楊村、柳村、韓信、三官廟5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合併稱楊村公社。1980年5月更名為磙子營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轄磙子營、裡溝、魏衝、山劉莊、孫溝、古塘莊、柳林、程趙莊、三官廟、新孔莊、石嶺、郭胡橋、白廟、東崗阜、樸實頭、蕭何村、小杜莊、碼頭趙、田莊、新崗薛、孫街、三山、楊林、楊村南、楊村北、楊村東、韓莊、井泉、雙龍店、譚莊、沽託、韓信、寶林、白煉堂、馬場、東葛莊、大尹莊、關西莊、平莊、徐莊、劉八莊、渠莊、窪陳、高莊44個村委會,109個自然村。

張官營鎮:在縣境東部。明以前,張官營稱黃家寨。明時,在此軍屯,兵營首領姓張,遂易名張官營。鎮境歷屬魯山縣,1947年11月曾劃歸葉縣。1948年復歸魯山縣,屬三區(張良)。1949年改劃為九區(張官營)。1955年改區為中心鄉。1958年建為張官營公社。1961年公社改區,下設張官營、前城、吳營、玉皇店、肖營5箇中型公社。1969年撤區合併中型公社為張官營公社。1983年底改建為鄉。1989年1月鄉改建為鎮。轄張官營南、張官營中、張官營西、張官營北、張官營一禾、南楊莊、大吳營、玉皇店、康莊、楝樹、南丁廣工、榆樹灣、南王莊、耿堂、前城、大賈莊、紫金城、坡寺、亢莊、黃庵、肖營、朱莊、楊孫莊、小營、後城、小常村、棠樹、臨河、李樂莊、白杜孫、李柴莊、南閻莊、安寨、惠堂、胡樓、韭菜裡、東土樓、劉寨、吳營、魏寨、東張莊、洪營、梁官營、陳營、西施寨45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