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 由 作家張梅英 發表于 籃球
  • 2021-09-13
簡介僕人由於跟隨蘇軾的時間較長,也粗通文墨,略一沉思,恍然大悟,說到:“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中間是一個人,這不正是個茶字嗎

沸字可以怎麼造句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文/張梅英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千百年來,一片小小的葉子,泡透了詩詞的清香,沉醉了文人的浪漫,儒雅了過客的傳奇,留下了幾多的追憶。

那,便是茶葉。

而當時光與品味相遇,人生與知己相遇,茶葉與沸水相遇,生命便有了味道,情感便有了交流,茶便有了故事!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孫皓,是孫權的孫子,特別嗜好飲酒,尤其喜歡大擺宴席,與一群人同飲,常常一飲就是一整天,入席之人無論酒量如何,都要以七升為最低限,凡是喝不完的,都會被強迫著灌夠數。

當時,朝中有一位叫韋曜的大臣,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史學家,也是東吳的四朝元老,不勝酒量。孫皓每次設宴,韋曜最多隻能喝兩升。起初他受到特殊禮遇時,孫皓常減少他的酒數,或者暗中賜給他一杯茶用來代替酒,這便是“以茶代酒”的典故。

遺憾的是,孫皓專橫殘暴,酒後常讓侍臣侮辱詰責、甚至斬殺大臣。韋曜對此不滿,受到孫皓冷落之後,每次都會被強迫喝酒、受懲罰,即使到了70歲高齡,仍沒有逃脫被孫皓誅殺的命運。一段佳話終成悲劇。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在晉惠帝司馬衷(291~306)時代,有一個叫王蒙的清談家,特別喜歡飲茶,凡是相識者從他門前經過的,只要被他發現了,必請進去喝上一陣,礙於面子,人們只好捨命相陪。

每次,王蒙都是邊喝邊聊,海闊天空,不著邊際,被他拉進喝茶的人廢話聽膩了,肚子也灌飽了。愛喝茶還好,不愛喝茶的人簡直苦不堪言,不飲又怕得罪主人,只好皺著眉頭喝。久而久之,士大夫們一聽說“王蒙有請”,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這便是“以茶助談”的典故,展現了兩晉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然而像王蒙這樣,喝茶能夠喝得讓人落荒而逃的,也算是一個奇葩了。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皮光業是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的兒子,自幼聰慧,十歲的時候就能寫文作詩。皮光業不僅長得容儀俊秀,氣質倜儻,口才也非常好,善於談論,當時被人稱為“如神仙中人”。公元937年,皮光業被封為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表兄弟設宴款待他,並請他品嚐新下市的甜橙。那一天,家裡來了很多的朝廷官員,筵席也非常豐盛。然而,皮光業進門後,對新鮮甜美的橙子卻視而不見,就嚷著要茶喝。

於是,侍從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從那以後,茶便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在北宋政壇上,王安石與蘇軾亦敵亦友。一次,王安石委託蘇軾取長江三峽中的中峽之水來煎茶,治療自己多痰的病症。

蘇軾經過中峽,也就是瞿塘峽時,因流連山水美景,竟把王安石所託之事給忘了。等他想起時船已經到了下峽。蘇軾趕緊令人取了一甕下峽水。

蘇軾將水送到相府後。王安石喜不自勝,親自啟封,煮水沏茶。當他屏息靜氣地品了一口之後,忽然皺起眉頭問蘇軾:“此水取自何處?” 蘇軾謊稱取自瞿塘峽。王安石說:“此非中峽水,乃下峽之水也。”

蘇軾連忙如實相告,並問王安石是如何知道的?王安石說:“上峽水太急,味濃;下峽水太緩,味淡;惟中峽水緩急相當,得之於泉,濃淡相宜。”聽罷,蘇軾連聲致歉。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謙師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尤其是他的茶三昧更是名聲在外,不少詩人對他加以讚譽,比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bān)寫道:“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

公元1089年,蘇軾到杭州上任,一天,他正遊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正在南屏山麓淨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訊息後,特地從南山趕到北山,親自為蘇東坡點茶。

品嚐了謙師點的茶後,蘇軾感到非同一般,便作了一首《送南屏謙師》的詩,詩中蘇軾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鳳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後來,人們稱謙師為“點茶三昧手”。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宋代佛印禪師,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宋神宗欽仰其道風,贈號“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與蘇軾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個人之間打過一個關於茶的“啞謎”,被後人傳為佳話。

清明前的一天,蘇軾午睡起來,看窗外春雨綿綿,萬物復甦,心中很愜意。叫來僕人說;“速去佛印處取一樣東西給我。”僕人問:“拿什麼東西?”蘇軾說道:“你只需頭戴草帽,腳穿木屐前去即可。佛印見後,自然會有東西給你”。僕人來到佛印所住的寺廟,見面後還未開口說話,佛印就立即進屋,取出一包東西交給僕人,說到:“交給你家主人便是。”僕人回到家中,將取來之物交給東坡,蘇軾接過後哈哈大笑,說道:“知我者佛印也!”僕人不解其中的緣故。蘇軾笑而不語,開啟紙包,裡面露出碧綠的新茶。僕人由於跟隨蘇軾的時間較長,也粗通文墨,略一沉思,恍然大悟,說到:“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中間是一個人,這不正是個茶字嗎?”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在眾多的古代帝王中,宋徽宗算是一個藝術奇才,他不僅工於書畫,通曉百藝,對茶也非常精通。

皇帝評茶論道,下面的大臣們自然也是趨之若鶩。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管理漕運的官員鄭可簡創制出銀絲水芽,製成“方寸新”,由於茶色像雪一樣白,所以取名為“龍團勝雪”。鄭可簡將它進獻給宋徽宗,徽宗皇帝十分高興,便賜給了他一個福建路轉運使的官銜。

後來,鄭可簡指使兒子奪取了侄子千里辛苦找到的一種叫“朱草”的茶,並進獻給了宋徽宗,結果他的兒子也因為進獻有功得到了封賞。

後來,父子二人榮歸故里,大辦宴席,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他的侄子由於“朱草”被奪十分生氣,便立即對了一句:“千里埋冤。”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她十八歲時嫁給了趙明誠。婚後,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常常一起勘校詩文,收集古董。相傳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回青州老家閒居時,常常在黃昏的時候飲茶逗趣,由一人講典故,另一人說出在某書某卷某頁某行,獲勝者可優先飲茶。

據說有一次,李清照正在喝茶,恰巧趙明誠說錯了,李清照”撲哧”一笑,不僅茶沒喝到嘴裡,還潑了自己前襟一身茶水。

李清照、趙明誠二人飯後間隙,邊飲茶,邊考記憶,給後人留下了“飲茶助學” 的美談。遺憾的是,這種美好的時光是那樣地短暫,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輾轉流離,受盡淒涼,再婚再離,孑然一身!

後世,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在《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中寫道:“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細思量,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寫出了李清照、趙明誠夫妻舉案齊眉、伉儷情深的生活場景。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一生只畫蘭、竹、石,他的詩書畫,世稱“三絕”。

一次,鄭板橋到寺廟中去遊玩拜會。方丈見他衣著儉樸,貌不出眾,就淡淡地說了聲:“坐”,又回頭對小和尚說:“茶!”

兩人落座以後,一交談,方丈感到此人談吐不凡,頗有學問,於是引進廂房,說:“請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之後兩人相談甚歡,方丈這才知道他就是鄭板橋。隨即又請到方丈室,深施一禮,滿臉堆笑地說:“請上坐!”又急忙吩咐:“敬香茶!”

告別時,方丈一再懇求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莞爾一笑,揮毫寫下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一看,滿面羞愧……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相傳乾隆下江南時,一次正在西湖獅峰山下的胡公廟遊覽,看到很多的妙齡女子在採茶製茶。只見採茶女的纖纖玉手輕輕一折,碧綠鮮嫩的葉子就飄落到了茶筐裡,場景美妙動人,乾隆便學著採茶女的樣子採了幾片葉子。

正在這時,有人來報太后生病了。於是乾隆快馬加鞭趕回京城,衣服也沒來得及換,就去參見太后。太后隱隱約約聞到一陣清香,便問皇帝帶回了什麼寶貝,乾隆這才發現自己將龍井茶葉帶回了幾片,便親手為太后沖泡了一杯龍井茶,一時間,香味更加濃郁,茶湯也碧綠清澈。

太后連喝幾口後,覺得茶湯鮮美清爽,肝火頓消,病竟然好了,連說“皇兒的龍井茶勝似靈丹妙藥”。

乾隆見母后病癒了,非常高興,立即傳旨將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年年採製,專供太后享用。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古今歷代文壇上,與茶結緣的人不可盡數。

無論是唐代茶聖陸羽將煮水分為一沸、二沸、三沸,還是宋代東坡居士提一把紫砂壺,吟詩揮毫,忘情山水……

這些千百年來流傳的茶故事,每每在我們品茗閒談時繚繞生煙,妙趣橫生,散發出穿越時空的氤氳香氣!

歡迎關注@作家張梅英 碼字不易,請勿抄襲!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當人生與知己相遇,情感便有了交流,茶葉與沸水相遇,便有了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