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 由 詩詞生態苑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27
簡介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毋庸什麼述

傲梅、幽蘭、堅竹、淡菊,向來被國人作為感物喻志的象徵。在文人士大夫那裡,對於花中“四君子”的謳歌更是不勝列舉。而竹子,還在市井百姓中,被讚譽為寧折不彎的氣節之士廣為稱道。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

這樣理解也無不可,實際上這並非“坡仙”本意。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首格律上十分隨性率性的作品,寫作於東坡先生杭州市長任上。此時,他已經經歷了“烏臺詩案”,地獄般的磨難,經歷了黃州被貶,煉獄樣的淬鍊,經歷了天上人間的逡巡,經歷了波峰浪谷的考驗。實際上,他幾乎已經在人格上幾近進入方外化境。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於潛,是當時浙江的一個縣名,今天的浙江臨安附近。於潛僧,是東坡先生的一個方外好友慧覺師傅。綠筠軒,就是慧覺所在寺廟裡面的一個待客喝茶,誦經打坐的地方。字面理解,不難發現,一定是翠竹環繞的幽靜之所。

東坡先生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深幽。

理解這首詩,單從字面理解,已經八九不離十,如果是拋開最後一聯的話。實際上,眾多選這首詩的,往往還就是忽略了這最後一句,不管是有意或者是無意,反正是略掉了。

遺憾的是,這首詩的精華,全在這最後的一哆嗦。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典故:

其一,關於“此君”。說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痴愛竹子。他每到一地,哪怕是短暫的寄居,也要人在其住所周圍栽植上竹子。人們好奇的問他原因,他手指著眼前的竹子,哼唱著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

竹子,也被雅稱為“此君”。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其二,關於“揚州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揚州的富饒,美麗,銷魂讓多少人心嚮往之。所以,當有人願意成為土豪,有人願意成為揚州市長,有人願意駕鶴仙遊的時候,最後一位乾脆就說:他願意腰纏萬貫,騎著鶴去揚州。把有錢,有權,有閒諸等美事,兼有之,兼得之。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意思不言自明:又想毗竹為鄰的贏得清高之名,又要對著竹子大快朵頤。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等美事。守得住名節,就要耐得住落寞;要想執掌權柄,就不要飄飄欲仙;食豬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豬肉。在名和利面前要有取捨:兩種好處不可兼得,多種好處不可能集於一身。

至此,先生想說什麼已經毋庸諱言,也毋庸贅述。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人生就是這樣,所有的抱怨也許都有一個不該抱怨的背後;所有的光鮮底下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黯淡。

君不見,山雨欲來風滿樓;

君不見,風雨之後見彩虹;

君不見,“粉圖珍裘五雲色,曄如晴天散彩虹”。

君不見,眼見他家宴賓客,眼見他家起高樓,眼見他家樓塌了。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