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 由 好玩的漢字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24
簡介總結詞的本義、詞的引申義、詞的假借義,這三種變化,就是漢語詞彙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被使用最多的就是引申義,本義使用則較少,或是被假借義頂替,在平常閱讀或學習文言文時,只要牢記這三種演變形式,即使當時讀不懂,也能很快透過翻閱

漢字片語是什麼時間有的

在一門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詞彙的意思往往會發生變化,特別是中國的語言文字,漢語詞彙量巨大不說,發展年代也非常長久,從最開始的甲骨文開始,到現在通用的簡體漢字,已經經歷了3600多年的歷史。

因此,在現代人閱讀古文的時候,就會因為詞義的變化而產生諸多誤會,也由此造成了文言文閱讀的一大障礙。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從而更好地閱讀理解文言文呢?一勞永逸的法子自然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漢語詞彙在幾千年的演變中,留下了很多可循的規律,為我們學習文言文提供了便利。

這些規律,總結起來就是三個方面: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詞的本義

任何一門語言,都是人造的,那詞彙被創造之初,肯定也有它特定的含義(原始意義)。可是難點在於,語言先於文字,在文字出現之前,僅靠出現在語言(口語)中的詞彙,詞本義幾乎不可能被考證,但當文字被髮明後,詞彙有了文字記錄,考證起來相對就容易多了。

所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詞的本義,不一定是詞的原始意義,而是最初以文字形式被記錄下來時,所使用的意義。

那具體要怎麼考證呢?

我們知道,漢字和其他文明的文字最大不同在於,漢字是表意文字,形象構造和意義密切相關,所以要考證漢字詞彙的本義,最直接的方式是從字最初的形態(甲骨文)入手推斷。

例子:網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人們根據其形象進行推測,確定其本義是用於捕魚的工具,《說文解字》也對此進行了解釋:

“網,庖犧所結繩以漁。從冂,下象網交文。凡網之屬皆從網。”

庖犧就是伏羲,就是伏羲模仿蜘蛛網而製成了網,並教給天下百姓,讓人們學會了捕魚打獵。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詞的引申義

語言文字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快一個詞的單獨的本義就無法滿足表達的需求了,為了書寫交流方便,人們就

為詞賦予了與本義相關聯的意義

,這些新的意義往往不止一種,就造成了一詞多義的現象。

從本義引申而來的意義,統稱為“引申義”。

還是以“網”來舉例,直接根據“用來捕魚打獵的工具”這層意思,引申而來的就有“網戶”,指打漁為生的人家;還有“網魚”,作動詞用,指用網捕魚這一動作。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引申義又分為兩類:

直接引申、間接引申。

直接引申就是由詞的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思;間接引申則是指有引申義再次引申而來,又叫引申的引申。

例子:朝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朝(zhāo)和旦同義,本義是早晨、太陽初升的時候,雖然兩個字都有太陽初升的意思,但所指的時間範圍有些不一樣,“旦”就像一個太陽從地平面升起,所以時間上要稍早一點,指夜晚剛過去、日初十分,而“朝”字的字形,是太陽已經完全替代了月亮。

朝,旦也。從倝(gàn),舟聲——《說文解字》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古代大臣每天天未放亮,就要為面見皇帝開會做準備,等一切妥當走到宮中開始會議的時候,正好是太陽昇起之時,因此人們把這種晨會叫做上朝,只是為了區分,在讀音上也發生了改變,讀作上朝(cháo)。

從“朝(早晨)”,引申為“上朝(晨會)”,這就是直接引申。

由於只能面見皇帝才能叫“上朝”,所以由此又引申出了“朝廷”,再由朝廷引申出“朝代”,這都是在引申義的基礎上再次引申而來的詞彙,就叫做間接引申。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詞義的引申實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因為再怎麼引申,也是隨著人類思維的變化而引申演變的,因此詞彙的引申基本規律,可以概括為:

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比如由“網”引申出來的詞彙“天網”,就是指天道如網,天道本來不是一張網,但人們以“網”來形容天道的嚴密,這個詞的引申,就是把網這件具體的事物抽象化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詞的假借義

假借義是三種詞義中最重要的,需要特別關注。

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一定都對“通假字”恨之入骨吧?其實通假字真的很委屈,明明有自己特定的意思,偏偏要被人用去冒名頂替,主要是因為古代由於文字數量有限,有些詞語經常出現在語言中,卻沒有適合的文字去表示,就只好找讀音相近的字去替代,這便產生了假借字和假借義。

通假是假借的一種形式。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隨著文字的發展和演變,有些假借字造出了新字,但也有些沒造出新字,繼續霸佔著其他替代字的地位,還有更過分的,強行把替代字的本義給消滅了,真是鳩佔鵲巢。

例子:然

“然”字的本義是燃燒,可後來這個字被假借成了代詞,意思是這樣、那樣、如此,我們現今最常用的“然後”一詞,就保留了代詞的含義;同時,還被假借成了形容詞,表示對、是的,“然也”既是此意;最後還被假借為形容詞詞尾,指……的樣子,如“怡然自得”就是形容高興滿足的樣子。

你看,然字非常可憐,假借來假借去,假借義反倒成了它現今儲存下來的意義,而本意燃燒卻被造了新字“燃”來替代。就字形來說,下面四點本來就是火,再加一個火字旁,真是畫蛇添足了。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例子:北

北字的本義,是指背離,看看北的字形演變就知道了: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北”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是兩個人背對背站立,非常形象,後來又引申為人體部位,指背部,《說文解字》的解釋便和字形一模一樣:

“背也,從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從北。”

在戰爭中兩軍交戰,戰敗一方肯定會轉身逃跑,就把後背暴露給敵方,漸漸地北又引申出了失敗的意思,所以我們常說某一方輸了,叫做敗北。

現在要說起“北”,你第一反應肯定是跟方位相關,指北方。但實際上,北字作為方位詞,是假借義,而本意兩人相背,則完全不被使用了。

漢字小時候 | 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就是3個規律

總結

詞的本義、詞的引申義、詞的假借義,這三種變化,就是漢語詞彙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被使用最多的就是引申義,本義使用則較少,或是被假借義頂替,在平常閱讀或學習文言文時,只要牢記這三種演變形式,即使當時讀不懂,也能很快透過翻閱資料解決問題。因為不管詞彙如何變化,引申出多少新的含義,漢語的基礎語法和使用是不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