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南方習以為常,北方卻很少見的簸箕

  • 由 ZAKER精選 發表于 籃球
  • 2021-08-12
簡介與其他傳統手藝一樣,筲箕、簸箕等編制技術也有失傳的風險

簸箕怎麼念

@闌夕 :南方習以為常,北方卻很少見,這種東西你知道叫啥嗎?

這個叫筲箕,讀音如“燒雞”,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籮筐,常用來盛米、淘米等。筲箕在南方很常見,寧波有句話老話“飯籃筲箕吊起”,意思是丟了工作,沒飯可吃了。在湖北的武漢、孝感等地方言裡有個詞叫“皮筲箕”,比喻滴水不漏的吝嗇人。與筲箕類似的還有一種東西叫簸箕,讀作bò ji,也是用竹篾編成的,不過有一個開口。很多地方方言裡的“撮箕”也是指簸箕。

筲箕、簸箕為什麼在南方很多呢?因為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產竹子,是必須的原材料。這東西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手工編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砍竹子算起,有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十多道工序,是南方農民的一種手藝。

與其他傳統手藝一樣,筲箕、簸箕等編制技術也有失傳的風險。從業人員老齡化、分散化,手工編織耗時長且後繼無人,是當前手工竹編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不能丟呀,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能不能幫助老手藝延續下去呢?

在四川,就有一群年輕的農村創業者,專門賣筲箕、簸箕等。比如30多歲的本地小夥龔勳,特地找自貢、內江等家鄉周邊的農村老人收竹編產品,“有多少收多少”,然後再放到拼多多售賣。他發現,這些傳統手工製品很受消費者歡迎,以前一天能賣300單,現在居然能賣3000單!3個月拼出了10萬 。很多在外打工的人甚至專門買家鄉的筲箕,一方面滿足生活所需,一方面也相當於解了鄉愁。

有了網際網路經濟拉動,農村的老人們有了更多編織下去的動力。內江的殷志華、陳淑芳老夫婦,一個月能編一百多個,收入三四千元。自貢72歲的老人蔣中華,這幾個月編了300多個籮兜(比筲箕大一些),也賺了四五千元。

其實,老手藝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只是需要更好的找到市場。市場有了,何愁老手藝不能傳承?網際網路經濟時代,給了很多筲箕這樣的傳統制品新的生機。希望隨著產業的做大,還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老手藝的傳承之中。

南方習以為常,北方卻很少見的簸箕

南方習以為常,北方卻很少見的簸箕

南方習以為常,北方卻很少見的簸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