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齊魯幾多範公祠,尋訪范仲淹在山東的足跡

  •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籃球
  • 2023-02-02
簡介長山範公祠,寄託多少鄉人情思范仲淹從杭州調任青州赴任途中,專門拖著病體繞道長山,看望這裡的父老鄉親和自己讀書的醴泉寺師長,據記載場面十分感人

比翼而飛是四字詞語嗎

□許志傑

范仲淹原籍蘇州吳縣,出生在徐州,以一篇《岳陽樓記》和諸多為民利民的政績流芳千古。他的一生與齊魯大地更是結緣頗多,青少年時期曾在博山、長山等地居住長達20年,暮年之時又在青州做知州,身後留下諸多歷史足跡和美篇美文。其中稱為“範公亭”“範公祠”的名勝山東就有至少三處。

青州城“範公”足跡遍佈

青州是范仲淹做官的地方,雖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卻因政績突出、百姓獲利,為後人樂道。宋皇佑三年(1051年)春天,范仲淹從杭州調任青州,接替著名政治家富弼出任青州知州,同時兼任京東路安撫使。這年范仲淹63歲,已經進入人生暮年,經過長途跋涉范仲淹到達青州,他帶病堅持處理公務,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當年青州正值“歲飢物貴,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須救濟”,外地鬧水災,大批災民滯留青州,本就不富裕的糧食缺口很大,價格急劇上漲。可是朝廷規定,青州當地百姓的皇糧要遠到博州(今山東聊城)去繳納。范仲淹經過實地調查,改變以往做法,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糧價交給官府,以款代糧,然後派人到博州就地購買糧食,交給官府,百姓省錢省力。

齊魯幾多範公祠,尋訪范仲淹在山東的足跡

青州範公亭公園

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就是范仲淹出任青州知州的第二年,64歲的范仲淹奉命調往穎州(今安徽省阜陽)任職。此時的范仲淹病入膏肓,已經無力再赴新職,但他還是堅持上路,去往千里之外的穎州接任。當時正值嚴冬,一路顛簸,范仲淹剛到徐州便病逝於此。范仲淹生於徐州,卒于徐州。根據他的遺願,遺體被深愛他的百姓敬移至洛陽南郊萬安山下,葬在母親的身邊。

青州百姓不忘範公恩德,為紀念范仲淹將當地的醴泉亭改名“範公井亭”,在對陽河城裡段進行疏浚改造的過程中,又在陽河畔闢出500餘畝修建“範公亭”公園。在“範公井亭”處建造“三賢祠”,祭祀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三位宋代為官青州、造福一方的名臣,後又在公園內建造李清照紀念祠,三賢亭近處種植四棵蒼天松柏,稱為“四松亭”。李清照因嫁給狀元趙明誠曾居青州多年,得以與範、富、歐陽並列宋代青州四大文人。現在的青州,“範公”足跡遍佈城裡,除了“範公亭”公園,還有一條從西城通達東城的“範公亭街”貫穿整個城區,串起這座古老市鎮的文脈人氣。古色古香的“宋城”建在陽河岸邊,人們徜徉其中,體味範公留下的感人故事。1934年,隱居泰山的馮玉祥拜訪“範公亭”,揮筆寫下長聯:

兵甲富胸中,縱叫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

憂樂關天下,願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

博山秋谷,高山流水有“範泉”

現今在博山和長山(鄒平、周村)一帶流傳著很多有關范仲淹考取功名之前的傳說故事。 相傳因母親謝氏祖籍顏神廟,並非正房,失去父親的范仲淹在范家備受家族歧視,生活無著,母子二人只得投奔姥姥、姥爺家所在的顏神廟,就是現在的博山。幾年後母親改嫁到了長山縣醴泉寺附近的一戶朱姓人家(朱文翰),范仲淹隨繼父姓,名說。朱姓人家是當地大戶,家業興隆,為人處世善良厚道,對於“跟腳子”(繼子)朱說並無歧視,並供養他讀四書五經,撰文識字。朱說頗得先生稱道,被同村人稱為神童、小秀才。朱說的母親是一位有大志向的家庭婦女,看到兒子與眾不同的天分和勤學苦練的上進心,就決定把兒子送到孃家顏神廟荊山寺書院進一步深造。於是朱說獨自一人來到荊山寺,跟隨先生夜以繼日地讀書、習字,終於考取進士進京。為了紀念早逝的父親,朱說改回原來的範姓,名仲淹,字希文,從此以范仲淹行於天下。這也是至今仍在博山、鄒平一帶流傳的“世人只知范仲淹,奈何不知有朱說”的由來。畢竟這只是綜合了民間的一些傳說,散見於後人所輯各地方縣誌、鄉土志類文獻,並不十分可靠。

范仲淹為官一方,造福一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令顏神廟人感到榮耀,為博山走出這樣一位大文學家、政治家而自豪。為了紀念范仲淹,明中葉當地紳士、文人集資將他讀書的地方改稱“範泉書院”,民國時期擴建為“範公祠”,“藉以景仰前賢,示範後世”。“範公祠”坐落在博山範河岸邊,舊博山城以東,與博山的另一位清代著名文學家趙執信(音shen)故居因園相鄰。“範公祠”山門坐南朝北,是一座緊湊的二進院落,依山勢而建,井然有序,頗富江南園林之景緻,是以明代建築群為主體的舊時書院的樣式。“範泉”位於院落下端,長方形制,周邊護有石欄,東西石欄板上都刻著篆書“範泉”二字,氣勢非凡,與汩汩騰空的範泉三股水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為“範公祠”一大景色。

齊魯幾多範公祠,尋訪范仲淹在山東的足跡

博山範公祠

公祠《續修博山縣誌》記載:“範泉,出荊山麓範公祠堂下,祠前臨秋谷澗道,匯合其泉下流入澗,平流過後樂橋上注入範河而入隴水。”範泉三股水也是常年不衰,顏神廟人喻指范仲淹所賜福泉,甚為珍惜。範泉西立懸山式石質影壁一通,長約四米,高約兩米,對範泉池水,刻有“山高水長”四個草書大字,動靜結合,龍飛鳳舞,彷彿把人帶到八百里洞庭的“日星隱曜,山嶽潛形”的浩蕩澤國。傳說,這四個大字為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淄川人張中發酒後用範泉中自然生長的葒草蘸了半桶墨汁加以硃砂,一揮而就,四字一筆,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氣呵成,不愧為草書一聖。

據說原來在範泉之南有範公亭,民國時改建於泉北,佈局更加合理。過範公亭拾級而上,便是範公祠,內有范文正公塑像和大型範仲淹故事壁畫。後門通荊山寺,相傳曾有塊近一畝地大小的如坪巨石,坦可曬書,又名“一畝石”,范仲淹在此讀書時為曬書寶地。惜寺已毀,巨石亦不翼而飛,留下諸多遐想。曲徑通幽處,範公祠與因園並立於荊山腳下,荊山石橋躍範河而過,博山人民敬仰范仲淹的政績與文功,將荊山橋改為“後樂橋”,取“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三股範泉水,一股入趙執信故居“因園”穿“聽泉榭”落澗峽而去,又一股過“清音閣”化入自然,另一股清泉水則淌過“後樂橋”,一路出城匯入範河,浩蕩奔波,滋潤顏神廟後代,晝夜不息。拜範公祠,訪因園,博山文脈盡在於此。

長山範公祠,寄託多少鄉人情思

范仲淹從杭州調任青州赴任途中,專門拖著病體繞道長山,看望這裡的父老鄉親和自己讀書的醴泉寺師長,據記載場面十分感人。長山即現在的淄博市周村與濱州市鄒平相交之部分地域,隋代開皇年間設立長山縣,先後隸屬淄州、齊州、濟南府等,後撤縣,區域分歸周村區和鄒平縣。範公祠始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就是范仲淹病逝後的第13年,這是目前所知全國最早的紀念范文正公的享堂,倡議者是時任長山縣令韓澤。位置就在長山城南,孝婦河畔的河南村,現在的範公村。

齊魯幾多範公祠,尋訪范仲淹在山東的足跡

鄒平範公祠

範公祠坐北朝南,分為前後兩進院落,前院為大殿,後院為享殿。大殿為歇山式建築,灰磚青瓦,斗拱飛簷,殿內敬塑范文正公坐像,東西兩側各種植銀杏樹一株,高達十丈。院內還有古槐三株,其中一株樹幹已空,乾枝又發新芽,枝繁葉茂,被稱為“懷中抱子”,象徵人丁興旺、後繼有人。享殿內雕樑畫棟,殿前有匾額兩塊,一塊書有“長白書院”,另一塊為“菜根味舍”,意為辛勤持家,不忘耕讀之業。其中“長白書院”當為范仲淹讀書時的“醴泉寺書院”演變而來。範公祠左右分立兩塊石碑,左書“先憂”,右書“後樂”,取範公《岳陽樓記》名句擇定。大門兩側書寫長聯:

宰相出山中,劃粥埋金,二十年長白棲身,看齊右鄉賢,依然是蘇州譜系。

秀才任天下,先憂後樂,三百載翰卿著績,問濟南名士,有誰繼江左風流。

但是,畢竟原設範公祠是在相對簡陋的醴泉寺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經宋至明初歷90餘年,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範公祠的狀況引起了住在附近司家莊義士許進的關注,於是他倡議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將範公祠修繕一新,這就是現在範公祠的基本式樣。

壬寅隆冬,正值范文正公辭世970年,範公事蹟得以在齊魯大地發揚光大,蔭及後代,僅以此文以記之。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