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喜歡小動物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由 華南農業大學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15
簡介”接受新禾融媒體工作室記者採訪時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青年教師張世海如此打趣道這位33歲的年輕副教授自幼在城市長大卻以對動物的滿心喜愛為動力在動物研究的道路上走了15年潛心學術的同時張世海亦用心教書育人此前在校內屢獲教學獎項的他在今

兄能組什麼四字詞語

“小時候家裡不讓我養動物,

後來我天天和動物打交道!”

接受新禾融媒體工作室記者採訪時

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

青年教師

張世海

如此打趣道

這位33歲的年輕副教授

自幼在城市長大

卻以對動物的滿心喜愛為動力

在動物研究的道路上走了15年

潛心學術的同時

張世海亦用心教書育人

此前在校內屢獲教學獎項的他

在今年夏天舉行的

廣東省第六屆高校(本科)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上

一舉斬獲

工科組冠軍

賽場之外的他,又有怎樣的故事?

圖片

個人簡介

張世海,中國農業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為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客座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母仔豬營養、脂肪酸營養、氨基酸營養等。主講《動物營養學》、《飼料學》等專業課課程。

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PloS Genetics,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TOP期刊10篇,論文總引用次數達2300餘次。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專案課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子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等。

入選華南農業大學“卓越青年教師百人計劃”,曾獲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比賽”一等獎、華南農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一等獎、華南農業大學“本科課堂教學十佳教師”,在廣東省第六屆高校(本科)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中獲工科組冠軍,將代表廣東省出徵國賽。

一走進張世海的辦公室,就能感受到一股簡單溫馨的氣息。這裡沒有太多的裝飾物品,一張桌子,幾個書櫃書架,有序地擺放著書籍資料和辦公用品。唯一特別的,是辦公桌旁那張沙發。張世海介紹說,這是學生來辦公室與他交流談心的“專座”,並邀請同為學生的新禾記者坐下,採訪就這樣從這張“專座”上開始。

“動物也是我的老師”

2007年,張世海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錄取,成為一名“大學新鮮人”。對於當年那個

“每去一個城市就打卡一家動物園”

的他來說,選擇動物科學,是一個遵循內心、勇敢追夢的決定。對此他也打趣道:

“小時候家裡不讓我養動物,後來我天天和動物打交道。”

本科階段的學習,課程繁多、理論知識點龐雜,張世海卻把這視為一場

“流動的盛宴”

。其中,他特別享受的是一門叫做《動物營養學》的課程。

“我一開始就感覺這門課很有趣,”

他回憶道,“從生物學的角度說,人其實也是動物,所以我當時覺得,學習動物營養也等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營養。”

圖片

而當他真正深入瞭解這門課後,他才發覺這門學科的知識脈絡,是

何等的連貫與嚴密

宇宙之大,品類之盛,萬物之變難以言說。但那些藏於書本的動物營養過程,流動、交織又整合,無不透出一種化虛為實的神奇之感。

在他眼裡,理解動物機體營養流轉的規律,就如同觸控維持萬物生息的自然節律,亦可從中擷取關於生活的法則,

“從某種角度說,動物也是我的老師。”

本科畢業後,張世海以優異的成績直升本校攻讀博士學位,並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進行聯合博士培養。博士期間,他在導師的指導下,主攻仔豬氨基酸營養的研究,致力於開發節能環保的低蛋白動物飼料。

圖片

博士畢業照,

譙仕彥院士(中間,張世海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張世海(右二)

一袋不起眼的飼料,也能成為影響產業走向的引渠。

豆粕

(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

是食品生產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在日常食品和動物飼料的加工製作中都有廣泛應用。

張世海讀博期間,國際市場暗流湧動,豆粕進口價格水漲船高,給依賴進口原材料的本土養殖業帶來不小影響。而張世海要研究的,就是在保障動物營養供給的情況下,降低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即低蛋白日糧的生產技術。“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降低飼料成本,二是保障糧食安全,緩解蛋白飼料糧壓力,三是減少蛋白質中的氮元素過量排放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張世海介紹。

研究動物,其實也是為了人們生活的更好發展。這個理念貫穿了張世海的研究生涯,也被他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

以人為本的“動物營養學”

2016年,張世海以首聘副教授方式引進到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當年那個坐在教室裡聽《動物營養學》的學生,成為了站在講臺上教這門課的老師。

能在講臺上發揮自己的專長,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張世海也深知責任在肩:

“這門課是重要的專業課之一,一定要讓同學們聽好、學好。”

翻開《動物營養學》的書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等熟悉名詞映入眼簾。同動物相似,人的身體健康也依賴於這些營養物質的補充與平衡。

張世海注意到,很多同學會選擇麵包、蛋撻等食物作為早餐。每次看到這類情況時,“高油”、“高糖”、“高碳水”等詞語總是在張世海的腦海裡一一浮現。從專業的營養學角度看,這些食品雖然方便美味,但在營養搭配上有所欠缺,長期食用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圖片

張世海上課時所用的課件

受此啟發,他在課上增設了“營養早餐”的知識環節,以此提高同學們對營養學的興趣。“早餐怎麼吃才健康?”“為什麼要多吃粗糧”“如何科學瘦身”……面對這些學生普遍關心的健康問題,他總是能夠從課程知識點的角度出發,進行專業解答。

“學習動物營養也不能忘了‘人’的營養。”

他解釋道,

“知識源於生活,也要歸於生活,服務於人。”

在學生眼裡,張世海的教學風格

“很年輕,很接地氣”

。在研讀教材、準備課件時,他總想著如何將專業知識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連線,用更易消化吸收的方式進行課堂講授。為了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現知識點,他專門學習了許多PPT製作技巧和繪圖技巧;為了更加了解同學們的學習需求,他也會透過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和溝通,並有針對性地調整授課方式。

圖片

“張老師的課堂是裝著我們的。”

2020級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趙同學如此評價,“他非常珍視與我們互動交流的機會。平時即使是非常基礎的問題,張老師也總是耐心解答。”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從教六年,張世海將這句話視為教學信條。他認為,教學要注重“德才兼備”,不僅要授學生“立身之本”,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為此,他將更多“科技應用於生產、服務於人”的例子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動物營養學的社會價值所在,理解課程學習的意義的同時也進一步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圖片

張世海(前排左3)和學生們合影

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的講授風格,讓張世海的課在學生中間很受歡迎。憑藉生動幽默的講授、豐富多樣的內容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從教時間不長的張世海已獲多個教學類獎項。2022年的夏天,他代表華農參加了第六屆廣東省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並

一舉奪得工科組冠軍。當得知獲獎的那一刻,張世海說自己“很幸運”:“領導同事的關心、培訓專家的幫助、同學們的積極反饋,都是支撐我前進的動力。正是因為有他們,我才能一路堅持到現在。”

是“引路人”,也是“摯友”

第一次見到張世海,很多學生都會把他當成博士生師兄。而相處久了之後,許多同學也會對張世海比普通意義上的“老師”更親近一點。“張老師非常親切,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很關心我們,我們平時也會很願意和老師交流。”動物科學學院2021級碩士4班的林通彬說,“張老師在教學科研上都很優秀,但他從不覺得自己特別厲害,對我們也沒有架子。”

在張世海的辦公桌旁,有一張

“給學生坐的”

沙發。數年間,它見證了許多師生間的溫情對話。林通彬也是這張沙發的常客。無論是學業上的難題還是生活中的困惑,張老師總是會認真傾聽他的想法,並且給出建議,“他很細心也很耐心,給我們的感覺都很好。”

圖片

張世海(2排左4)與學生合影

對於與林通彬同班的鄭同學來說,和張世海一起在養豬場進行實驗的經歷更為難忘。在長達兩個月的駐場實驗過程中,經常與體型龐大、重量動輒三四百斤的成年大豬進行直接接觸,對實踐經驗不多的在讀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次,為了觀察分析一頭情緒不穩的豬的情況,他們必須對其進行採血操作。

“我們是第一次面對如此躁動的‘龐然大物’,當時很多同學都嚇壞了,躲在張老師背後不敢向前。”鄭同學回憶,“張老師沒有多說什麼,而是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應該怎麼安撫它,讓我們逐漸放下恐懼,慢慢熟悉操作流程。

和張老師一起做實驗,會給你一種很踏實、很安心的感覺。

圖片

“我和學生的相處,還是保持一個亦師亦友的關係,”張世海說,“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工作中也努力讓他們理解所學專業的價值和意義。大家願意來問我問題,說明他們還是對專業感興趣的,所以我會盡量給同學們做出解答。”

或許是從自身經歷中深有體會,從始至終,“興趣”都是張世海格外強調的學習基點。“我經常對學生說,

要學會向內看自己,想清楚自己最熱愛、最需要、最適合的是什麼。能找到一個興趣點,無論未來做什麼工作,都會是很開心的事。只有這樣,你才能發揮特長,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精進鑽研。

回顧成長道路,對於工作

從“出於興趣”到“肩負使命”

張世海堅信

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

未來,他將繼續深耕在教學科研的一線

為培養專業人才而不懈奮鬥

圖片

往期回顧

圖片

▲ 今天,華南農業大學113歲了

圖片

▲ 權威釋出!華南農業大學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圖片

▲ 華農“女神”老師,她的課太美!

文字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吳鑫韜 付冰潔 實習記者 陳慧潔

圖片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劉芮冰 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微信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吳鑫韜

稽核 | 陳芃辰

審定 | 郭灼

圖片

點贊在看

為華農“青椒”打call!

Top